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张成泽的艺术之路② | 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有师恩日月长

更新时间:2025-09-01 16:49  浏览量:2

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有师恩日月长。

上天虽然没有让张成泽投身于金门绣户,却赋予他一双寻找美的眼睛。自幼迷上画画的张成泽,心摹手追,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画啥像啥,颇有心得。为画好蝈蝈,张成泽专门捕捉了一只蝈蝈成虫,用缝衣针把它钉在硬纸壳上,仔细观察。蝈蝈,翠绿色,体形粗壮,身体呈扁形,触角长于身体,头大齿利,复眼两只,六条腿的跗节有垫,后腿较长,背上有两片鞍子样的背板,每片鞍子中间都有一个小镜片,镜片上下叠加,互相摩擦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张成泽照着蝈蝈的样子,竟然画得活灵活现,纤毫毕现。之后张成泽画遍了家中小菜园里的茄子、辣椒、黄瓜和西红柿,画遍了生产队里的谷子、高粱、玉米和小麦,偶尔也画天上飞的鸟儿、水里游的鱼虾、地上跑的走兽……看到这么小的孩子那盈尺高的画作,周围的人无不为之惊讶与赞叹。

作者采访张成泽

“名师出高徒,既然孩子这么有出息,何不找一位名师给他指点一番呢?”后仓沟村的一位老先生,适时给张家人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启蒙老师王亭祥虽然尽心尽责教孩子画画,但毕竟不是专业画家,绘画水平有限,要想让孩子画画水平有大的提高和突破,需要给孩子找一位名师。

张敬才正为此事犯愁,没想到自己的工友李玉坦自告奋勇地说:“师傅不用愁,我认识一位著名画家,他是临沂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王小古,他的宿舍离我老家不远,有机会我带孩子去拜访他。如果王小古副教授同意的话,就可以拜他为师。”张敬才一听顿时眉开眼笑,连连称谢:“好啊,有机会你带着成泽去见见王先生,请他给指点一下。”李玉坦当即答应。

王小古先生

王小古老师在山东美术界影响很大,他的花鸟画形神兼备,雅俗共赏,有雄浑奇崛、苍古高华、飘逸秀韵的独特风格,有极为深厚的传统功力。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具有精湛的笔墨情趣和新意。王小古老师不仅擅长画花鸟草虫,偶尔也画人物和山水。他最擅长画牡丹花,是我国近代画牡丹的高手之一。他注重写生,为画好牡丹曾七次去牡丹之都——菏泽,多次去玫瑰之乡——平阴。他的作品技法全面,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在他笔下都显现出一种高雅之气。他画过一张齐白石像挂在画室,以表示对齐老的崇拜和敬仰。他年轻时已成名,始终痴心于艺术创作。王小古先生的书法篆刻也很精湛,书法他从临摹王羲之、颜真卿入手,后学《张猛龙碑》,他的篆刻师承“西泠八家”。他的绘画理论已写成《花鸟技法十三讲》以及《中国历代绘画题记》。他一生写过许多诗,并有《王小古诗五百首》出版。他在画上题诗,借物咏怀,托物言志。诗与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何其有幸,春风化雨,得遇良师。马上要见到著名画家,张成泽高兴得一夜没睡好。他整理了自己满意的十几幅画作,整整齐齐地放在小包袱里,准备让王小古先生给予点评。

从后仓沟村到临沂,有350多里路,路途遥远,途经沂蒙山区的崇山峻岭,跨越波浪翻滚的滔滔沂河,20世纪50年代的道路狭窄且崎岖不平,交通不便。但是,为了拜师学艺,张成泽感觉这一切困难都不是事。学校放麦假的时候,李玉坦骑着自行车驮着张成泽,跑了20多里地,先到八一煤矿的汽车站点,存放了自行车,二人乘上一辆开往临沂的中巴长途客车。汽车在山路上颠簸了6个多小时才到达临沂。天色渐晚,张成泽先住在李玉坦家,决定第二天去拜访王小古先生。

第二天上午,李玉坦领着张成泽穿过三条街去拜见王小古先生。小孩子第一次进城,第一次见到如此宽阔的马路,张成泽的眼睛看不过来了:整齐的街道,高高的楼房,密集的人群,来来往往的车辆如同奔腾不息的河流。马上就要见到大画家了!此时此刻,他的小心脏激动得怦怦直跳,怀里紧紧地揣着一摞画稿。

这是一套两间的简陋住房。听到敲门声,前来开门的是王小古先生。张成泽看见王先生高高瘦削的身躯,穿着一身旧中山装,两个鼓鼓囊囊的口袋露在衣服外面,宽阔的前额,明亮的眼睛,隆正的鼻梁,一副威严的表情,心里不禁肃然起敬。

见到来客,王小古先生微微一笑,客气地问好,郑重地表示欢迎,并给二位分别倒上一杯热水。屋里最显眼的是一张画案,摆在里间小屋的窗户前,画案上放着文房四宝,以及没完成的画作。墙上挂着王先生的三幅代表作:《牡丹》《玫瑰》《仙鹤》。工笔画与写意画,各臻其妙。写意画用笔纵恣,精妙绝伦。他的工笔画也和他的写意画一样,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难怪王小古先生应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画四十一幅呢!1979年,王小古先生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巨幅画作《国色天香》,表达了对祖国的衷心祝福。迎面墙上的这三幅画作,正是王小古先生近期创作的成果。

大概是熟人的关系,李玉坦见了王小古先生就直接说:“王老师,你看,这孩子喜欢画画。您画得这么好,请您指点指点。”

“这是你的孩子吗?”

“不是我的孩子,这是我师傅的孩子。他老家是滕县南沙河公社后仓沟村的,我们跑了350多里路,特意从滕县赶过来向您请教的。”

“哎哟,这么老远跑过来见我。”王小古先生感到很惊奇,也很感动。

张成泽连忙说:“我不怕远,就怕见不到老师。我很喜欢画画,今年9岁啦,现在画不好,就是在纸上胡涂乱抹。”他一边说着,一边把自己画的一摞画稿拿出来给王小古先生看。

王小古先生拿过张成泽的铅笔画和蜡笔画,一张一张地仔细看过,惊讶地说:“这么小的孩子,能画成这个样子,很不容易。你看,这线条拉得很像样,还很美,很有力度,也很有看头。这孩子有绘画天赋,好好画,将来会大有出息的。”接着,王小古先生用手指着墙上的《牡丹》问张成泽:“你喜欢这样的画吗?”

“太喜欢了。李叔叔说您画得好,您是大画家,请您教教我。”

“好啊,可惜咱们的家离得远了一点,好几百里地呢。如果离得近的话,你可以经常来我家。我可以随时给你指点指点。下面,我开始画画,边画边讲,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

张成泽连连点头,睁大眼睛,洗耳恭听。那时候,他年龄小,还不知道怎样拜师。按说,拜师应该跪下,给老师磕头,再奉上茶水。虽然没有正式行拜师礼,但是张成泽心里早已把王小古先生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这时候,王小古先生画室里还坐着一位客人,大家一起看王小古先生作画。看来,那位客人就等着拿王小古先生的新作。王小古先生画的是一幅《天外群桃献寿来》,尺幅不大,也就是四尺三开。这幅画上有七个桃子,构图是按照三二一的图式,即在三个点位上分别放着三个桃子、两个桃子、一个桃子,呈不等边三角形造型。

在张成泽固有的印象中,画的桃子应该越多越好。于是,他口无遮拦地说:“老师,这里有个空,再在这边画一个不好吗?”

王小古先生笑着说:“小朋友,你这就不懂了,如果再加一个就平行了,失去了应有的美感。”

张成泽问:“老师,您没有看着桃子,怎么画得这么像?怎么画出这么好看的桃子?”

“好孩子,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画画就要在平时多看,多画,多练,眼里有桃,心里有桃,手上才能画好桃。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能画好牡丹吗?”张成泽当即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王小古先生告诉张成泽,他经常深入观察大自然,曾七下曹州,为花王传神写照。他能默画200余种牡丹而无雷同。王小古先生不仅善于表现物象的外部形态和特征,更注重表达它的神情、气韵,赋予它更深的内涵。人们常说,观赏王小古先生的画,除了视觉上赏心悦目之外,更重要的是品味他所赋予画面的炽热感情和深邃的意境。王小古先生的画,就像一篇篇充满哲理的抒情散文,不仅让人得到美的享受,还能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感悟,增强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充分体现出一位绘画大家娴熟的绘画技巧和高深的艺术修养。

不一会儿,《天外群桃献寿来》活生生地展现在张成泽的眼前。画作画好后,王小古先生还风趣地说:“这是王母娘娘蟠桃园中结下的大仙桃。”而后他唰唰签上名,盖上章。墨干后,看着那位客人满心欢喜地拿走画,王小古先生顿时伤感地说:“唉,拿画的高兴,画画的心疼。”

言犹未尽,王小古先生对张成泽说:“你喜欢画画,志在丹青,这很好。有一点你要记住,画画不仅是画技法,将来你就会明白,中国画是画文化、画哲学、画思想,更是画人品。你现在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尤其是要好好读书,好好学文化。”他还特意嘱咐李玉坦:“你回去后,告诉孩子的家长,这孩子是个好苗子,一定要让这孩子多画,大量地画。只有画得多,才能掌握绘画技巧,才能出成绩。”说完,王小古先生拿出了自己的两支毛笔、一大卷宣纸送给张成泽:“孩子,以后画画起稿用铅笔,画中国画要用毛笔在宣纸上画,这样才能发挥笔触、墨法、色彩的作用,画出神韵。”

王小古先生的这几句话,便确定了张成泽一生在绘画道路上的努力方向。这一天,注定是一个9岁少年的重要关口,因为从这天起,张成泽便打定主意好好学画,把一生都献给绘画艺术。

王小古先生早年先后就读于江苏灌云师范、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离校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他把全部精力放在教书育人和艺术创作上。王小古先生在临沂教育学院(现为临沂大学)30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书画人才,其中有的已成为高校教授和颇有名气的书画家。他一生勤奋探讨、诲人不倦,常以“三更灯火五更鸡”“业精于勤”自勉,同时也以这些道理来勖勉他的学生。因此,人们称他“画好,人也好”。王小古先生去世时年仅67岁,他当时已经调到了山东艺术学院,还没有来得及上班就不幸病逝,让人痛惜不已。王小古先生的事迹,使张成泽懂得了一个人只有勤奋学习,不断地追求,才能在绘画事业上有所建树。

说来话长,时间很短。王小古先生与张成泽二人聊天颇为投机,不知不觉半天就过去了,已经到了午饭时间。此时,王小古先生热情地挽留二人,说午饭已经准备好了。李玉坦谢绝说:“王老师,很不好意思。我们初次来,耽误您大半天时间,给您添了这么多麻烦,我们却无法表达感激之情,就不在这里吃饭了。”说完,张成泽就跟着李玉坦叔叔恋恋不舍地和王小古先生告别。他回到家,把王小古老师给的宣纸裁成16开的小幅纸,与两支毛笔一起珍藏起来,久久舍不得使用。

从此,张成泽开始用毛笔在宣纸上画画。没有国画颜料,他就用毛笔蘸着水墨、水彩画,用宣纸画画就有了韵味。开始画的时候水分大了,洇了一大片,后来张成泽慢慢摸索,控制住水分,画出来就不再洇了。他之后很快学会了对物造型。他的绘画水平提升了一个新的档次和境界。对于这次拜见恩师王小古先生,张成泽多少年来始终念念不忘,一直把这次拜师作为自己艺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文/郝传更,来源:美篇@习文)

画家简介

张成泽,山东滕州市人,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山东省翰林书法院副院长,中华爱心书画研究院艺术总监。

绘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大展,两次获奖,多次入选;二十余幅作品获山东省、济南军区美展一、二、三等奖。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