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筑丘壑 新意融山川:万鼎山水画中艺术表达与精神内核
更新时间:2025-09-01 19:36 浏览量:2
万鼎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万鼎山水画中独树一帜的艺术表达与精神内核
在当代中国山水画领域,万鼎以深厚的艺术积淀与创新探索,走出了一条兼具传统文脉与时代气息的创作路径。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同时兼具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跨文化身份的他,将对山水精神的理解、对笔墨语言的革新,以及对中外艺术视野的融合,倾注于山水画创作中,使其作品既扎根传统土壤,又散发着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成为当代山水画创新发展的重要样本。
万鼎的山水画,首先在“笔墨语言的当代转化”上展现出独特性,打破了传统山水笔墨的固化范式。他深研五代两宋及元明清山水大师的笔墨精髓,对“披麻皴”“斧劈皴”等传统技法了然于心,却不满足于对古法的简单复刻。在创作中,他以“重笔立骨、破墨显韵”的手法重构笔墨逻辑——画山石时,不再局限于单一皴法的叠加,而是将“斧劈皴”的刚劲与“披麻皴”的细腻相融合,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笔触的轻重缓急,表现山石的肌理与体积感,既保留了传统笔墨的苍润厚重,又注入了现代绘画的视觉张力;绘林木时,他以简练而富有力度的线条勾勒枝干,再以点叶法与泼墨法结合,让林木既显生机盎然,又不失笔墨的写意韵味。这种“守古法而不泥古”的笔墨探索,让他的山水既有着传统山水的笔墨筋骨,又避免了因循守旧的刻板,呈现出鲜活的当代气息。
其次,他的山水画在“意境营造与精神表达”上独树一帜,突破了“再现山水形态”的表层创作,更注重“山水精神与人文情怀的传递”。传统山水画虽讲“意境”,但多以“可游可居”的写实性意境为主,而万鼎则在此基础上,将山水与个人生命体验、时代精神相融合,赋予山水更深厚的精神内核。他笔下的秦岭山水,并非单纯描摹秦岭的自然风貌,而是以雄奇的山势、苍茫的林木、缭绕的云雾,传递出秦岭作为“华夏龙脉”的雄浑气魄与厚重底蕴,墨色的浓淡变化仿佛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生机;他画的江南水乡,不刻意渲染小桥流水的柔媚,而是以淡雅的笔墨、疏朗的构图,营造出“水天一色”的空灵意境,暗含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这种“以山水为载体,传精神之内涵”的创作理念,让他的山水画超越了单纯的风景再现,成为承载文化记忆与人文思考的艺术载体,区别于一味追求“形似”或“唯美”的山水创作。
再者,万鼎的山水画还因“中外艺术视野的融合”而别具一格,在传统山水的框架中融入了国际化的审美视角。作为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他长期致力于中外艺术交流,在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山水“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绘画对光影、色彩、空间结构的处理方式。在构图上,他借鉴传统山水“三远法”的空间逻辑,却融入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意识,让画面既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游观”体验,又具备现代视觉的层次感与纵深感;在色彩运用上,他突破传统山水以墨色为主、设色为辅的模式,适当引入西方绘画的色彩对比理念,如在表现秋山时,以赭石、朱砂等色彩与墨色形成冷暖对比,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的雅致,又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这种“中西融合而不生硬”的探索,让他的山水画既不失中国传统山水的文化基因,又能被更广泛的国际受众理解与欣赏,成为连接中国传统山水与世界艺术语境的重要纽带。
从笔墨语言的革新,到意境精神的升华,再到中外视野的融合,万鼎以独特的艺术思考与实践,为当代山水画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他的山水作品,既是对中国传统山水文脉的传承,也是对时代审美需求的回应,更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出中国山水艺术的独特魅力。而这一切,也与他身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的学术积淀,以及作为文艺界代表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担当密不可分——正是这份对艺术的坚守与创新,让万鼎的山水画在当代画坛中独树一帜,成为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的经典之作。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