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晨钟(十七)—— AI与艺术欣赏
更新时间:2025-09-01 19:44 浏览量:1
林逸鹏作品《圣山—光的引导》
纸本水墨
68.5×68.5cm
2024
(本期英文链接: Art Bell (17) —— AI and Art Appreciation.docx)
(This issue's English version link:Art Bell (17) —— AI and Art Appreciation.docx)
编者按
林逸鹏2012年发起极具开创性、目标明确的《重塑东方美》艺术活动,于2012年、2013年、2014年在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共举办并参加3届大型画展和学术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内共邀请了十几位现代中国画家参加展览,其中有刘国松、仇德树、杜大恺、卢禹舜、刘庆和、张桂铭、张培成、沈勤等著名画家,在美术界产生重大影响。沉潜10年后,林逸鹏带领以他的研究生为主体的年轻艺术家群体,于2025年元旦,开启线上《重塑东方美》艺术活动。这个充满活力、年轻的艺术团队,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各种不同形式的线下艺术活动,还对林逸鹏进行了系列性的采访。
Lin Yipeng
林逸鹏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研究生教学部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代表作:水墨画《圣山》系列、《云南印象——热带雨林的故事》系列
2001年,发表论文《废纸论》
核心观点:收藏当代人传统型的书画作品等于收藏废纸!
2012年,发表论文《中国画的新精神》
核心观点:中华民族对善与和平的理解和追求就是未来中国画的新的艺术精神!
2013年,举办大型《林逸鹏当代水墨画展》 吴冠中艺术馆、江苏省美术馆
2012年至今,在全国范围内策划并参加3届《重塑东方美》画展
“AI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技成果,它正在改变着人类所有的文明形式,艺术欣赏当然不能例外。”
——林逸鹏
AI与艺术欣赏
林逸鹏作品《模特儿写生》
纸本水墨
69.5×47cm
1981
问:林老师,您好!在第七、八、十六期您分别谈论了AI与艺术、AI与艺术创作、AI与艺术教育,这一期请您谈论AI与艺术欣赏,也是目前计划讨论AI与艺术相关领域的最后一个问题。谈论AI与艺术欣赏这个新问题,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很想知道您是如何思考的?
答:关于AI与艺术欣赏是一个全新的问题,艺术欣赏本来是一个相对稳定、约定俗成的习惯,无需多加考虑,因为有了AI才构成了问题。AI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技成果,它正在改变着人类所有的文明形式,艺术欣赏当然不能例外。所谓艺术欣赏本质上是用相应的审美标准衡量不同类型的作品,而审美标准的背后是由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能力以及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所决定。
古典艺术是艺术家主要用直觉、表面、感性的目光审视世界,并且使用与之适配的技法创作出来的。人们欣赏并陶醉在艺术家笔下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美景,从中找到人类的尊严和幸福,努力证明人类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赞颂与自然亲密相处的方式。描绘这种肉眼可见的美景与人类依靠肉眼直接理解世界的能力同步,艺术家在此视野下努力想象、表现农耕文明与具有神性的自然秩序,这种发自本能眼见为实的审美能够普遍的在人们生理和心理上得到互相认证,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泛滥的写实图像及传统技法供养着普罗大众遗留的传统审美情结,人们仍然很容易从中获得一种滞后的、表象的、程式化的审美满足。
林逸鹏作品《模特儿写生》
纸本水墨
现代艺术的产生是艺术家受天赋的创造性驱使,他们不再满足表现肉眼可见的美景,要用抽象思维更高层次重新认识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艺术世界。从此,真实的再现成为艺术的历史,艺术家各造其极抽象的艺术语言形式成为艺术判断与欣赏的主导标准。当然,艺术家并非横空出世,这种转变与创造的重要背书是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摆脱了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需要人类进行角色转换,把人从自然中抽离出来,站在世界的对面,不再用肉眼可见的方式去理解,而是用抽象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世界进行深度解构,超越事物的表象把握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因此,人类创造了自然所不能直接提供的巨大财富,工业革命的巨大成果充分展示了人的主体价值,人类充满自信。艺术家当然也不甘落后,充满主观意志形形色色非具象的现代艺术正是艺术家以抽象思维理解和表现世界的结果。现在即使是非专业人士在欣赏艺术品时,大多明白画得像并非就是好画的标准,他们也开始努力理解接受梵高、毕加索这些现代艺术大师,欣赏他们创造的各种各样形式之美。
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强大的AI使艺术创作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创作主体、创作过程、创作手段、创作效果都具有了不可预测性,这样必然带来艺术欣赏标准和方法的巨大变革,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评判人机(AI)共创的作品。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缺少掌控AI无法估量的能力,现代高科技正向人类呈现许多无法解决的谜团,量子力学、AI、推测中的多维宇宙等带来更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挑战了人类以往的知识系统。人类和世界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融合和面对面的关系,而是处于不清晰的难以定性、定位自身存在的状态,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圆圈理论:知识越大,未知越多。高科技拓展的空前视野使人类陷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迷茫和无知的窘况,人类认识到自身处于一个充满神秘且更为辽阔难以认识和掌控的世界。
林逸鹏作品《模特儿写生》
纸本水墨
1996年
未来的艺术创作必然烙上这种特性,未来的艺术欣赏将伴随着新艺术规律的发现,在此基础上,动态性地重构审美秩序或标准。但是,不管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人类要永恒遵守的自由、平等、正义、爱、善等理念仍然是未来艺术欣赏标准的核心价值,不可动摇,否则AI就不是服务于人类的工具,而是破坏人类文明的凶器,成为一种异化的存在。这一点对于人类尚无法完全掌控AI的时期尤其重要。这并非杞人忧天,现实中各种人为的残忍与罪恶,都是人心中的恶借各种机会爆发的结果。欣赏艺术的方式方法受艺术创作过程、作品形式等因素影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将呈现各显神通的局面,无需多虑,例如现在已经流行的沉浸式体验等。
问:林老师,听了您刚才的分析之后,我隐隐感觉到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随着AI不断发展,人类的文明将处于激烈颠簸的状态,艺术欣赏也会处于一个相对混乱、甚至价值失衡的状态。
答:极有可能。
林逸鹏作品《模特儿写生》
纸本水墨
林逸鹏作品《模特儿写生》
纸本水墨
本期团队执行:刁秀航 方雨晨 王竞 王秋月 蓝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