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超:摄影的记录性与艺术性兼容转化的关系——秦岭摄影随笔
更新时间:2025-09-01 21:31 浏览量:5
文章的命题似乎老生常谈,笔者此文不针对有专业水准的摄影师,而是针对更广泛的摄影爱好者存在的问题而再度提及。文章意图让更多爱好者从初学摄影阶段就增强艺术思维,把记录性与艺术性有机融合,把客观记录与主观创造契合一体,让更多有激情、有天赋、有抱负、有创想的摄影人,由此加速摄影艺术成熟成长进程,让摄影成为自己可持续发展的特长和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摄影术的发明从1839年在法国正式公布,至今已走过了近190年的历史。当时摄影生成的图像只是为绘画服务的记录性绘画素材,纯属画家创作的附属手段与工具,当时人们尚没有认为它是艺术的产物。但漫长的时光磨剑让许多画家从绘画中走了出来,专门拍具有画意的摄影肖像、风景,同时也有许多人以专注的精神开始拍街景、建筑、风景、民俗、战争,甚至是古代遗址摄影等等。从此同样从法国起步,摄影以政府行为,或以独立的自然人、法人、产权人行为来聚焦真实还原人们生活生产生计乃至情趣所需要的事物,逐步让摄影成为观看世界的手段,在世界绘画与摄影不断生死搏弈与明辩中,摄影又从记录真实中升华为独立门户的摄影艺术。
从摄影发展史看,摄影的本质具有客观记录性功能特征,至今不但没有改变这一基因,又对记录的概念、内涵拓展到作者主观主导的记录中,同时丰富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造性记录的价值认同,人们对作品有了更多审美的诉求、情感的渴望和心灵沟通的表达。摄影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在真实表象的还原图像之文献资料,尚需要作者运用思想的高度、艺术的眼光创造性选择天地间个性世界,让摄影真正成为高雅艺术创作的良性阶梯、立派求异的文化行为。而上百年来更多摄影爱好者,却常常滞留在随意记录实景的“照相”层面,而不是创造意象的“摄影”层面。一代一代摄影爱好者的“贵冠”成了终身制的归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还是对摄影本质本体缺乏更深更新的认知。
笔者认为,那么庞大壮观富有中国特色大众潮的影像文化现象,是任何国家不可比肩的又有丰厚历史文化积养的摄影阵容,但却为什么不能同国家高速增长的经济同步快的节奏发展呢?为什么没有太多群体、社团,尤其是国字号摄影精英挤身于世界前例的摄影大师名单行列呢?为什么具有人类连续五千年甚至万年以上独有文明史国度正在迈向世界强国的中国,摄影却常常在效仿跟风西方半个世纪以前甚至更早落后的文艺思潮中呢?为什么中国早就风生水起的摄影大师却没有太多人被国际认同写入世界摄影史呢?为什么中国作者出版了那么多摄影实践与理论的重大成果,却很少在国际产生重大影响呢?为什么中国摄影至今没有影响世界的流派、没有自己系统的、特色的、高质量的理论体系呢?就其根源错综复杂,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建国前的1949年的百余年间,一直惨遭世界列强国的侵略战争的瓜分撕裂,蒙受灭绝人性的殖民地屈辱,当时作为外来文化的摄影不可能在中国这一时期有太多的辉煌与创造,更不能有某些中国人专门出境在国外大量采风拍出传世的异国历史文化照片,包括摄影理论的系统建树也是凤毛麟角。即使建国后社会主义阵营也被霸凌主义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意识形态所笼罩封杀,至今西方也十分愿意接受传播中国落后状态和负面消极萎靡不振的中国形象。另外我国自身也存在制度、政策、思想观念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我们缺少对中国影像文化输出的顶层设计和文化实施战略;我们缺少对我国著名摄影大师人生传记、摄影名作、摄影经典论述翻译出版的项目;我国的影像传播渠道缺少丰富多彩的制度设计和机制的有效运行;我国参加国际摄影赛事日益增多,但缺参与度和话语权。我们尚缺少由中国策划的系列具有品牌与权威效应的国际摄影赛事,把中国的文艺创作成果、影像文化的话语权、主导权当作工程来抓。当下我们的思想观念、理论建树、文艺批评、学风文风、多领域体系建设则需要有大的变革与创新。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主张“重建作者、产品与受众的关系”,认为“作者应该与受众结盟,聆听大众的声音”。他在经典著作《摄影小史》中指出:“如果我们把看待摄影的方式从‘摄影作为艺术’转换为‘艺术作为摄影’那么强调的重点将完全改变”,这一转换将带来了摄影理论的革命性转换,更有社会意义的论题。我们应深刻理解为什么要摄影、为谁摄影、怎么摄影的观念内涵,来改变这些不尽人意的摄影现象与困惑。笔者认为,应从广义上对摄影创作而言,建议从自己做起解决为了谁、什么与怎样的摄影问题。只是为了简单的业余爱好而记录性“照相”,还是要尽快步入创造性“摄影”;是为了尊重客观还原表象的留痕聚焦,还是率先尊从主观的表达心声聚焦。如果是后者,作者建议把握好探索艺术摄影质量的三大要件。
第一要件,始终坚守摄影的创造性,摆脱传统而平淡的复制影像,构思新颕而充满思想与艺术感染力交融的创造性影像。
创造不是客观临摹、复制、再现对象物,而是主观渲染、拱托、优化、架构新眼界新感悟的新“意象”。创造需要在选题内容、形式构成、情感描述、意境表达、光影色彩控制等匠心别具,富有精神力量、格局重量与艺术元素的张力。
第二要件:始终坚守摄影的审美性,摆脱背离现实生活本质的唯美主义倾向,克服形式至上、内容服从艺术的弊病,让无止境创造的审美价值增值保鲜。但强调内容的主题思想固然重要,而忽视形式之美,内容也成为空中楼阁。
人类是唯一具有审美意识,并能够进行审美创造和欣赏的物种。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摄影的创造性必然同其它艺术一样具备同样的审美价值。作品会给人类天然爱美寻美的视觉艺术体验带来惊喜与愉悦。但艺术的造美审美标准是动态与时俱进的,固态化的、模式化的、时尚化的、装饰化的过度而极端的审美泛化,会给大众带来审美的疲劳,会让天天在摹仿重复生产的经典作品黯然失色。在当代影像文化的图新求变的发展中,应科学而辩证的评价审美正反两方面的变化与经验。当下审美不仅有内在美、外在美和风景背后的美,还有现象与本质、真实与虚拟、演绎与纪实、传统美学与当代审美中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想象之美、心灵之美。
第三要件:始终坚守摄影的社会性,摆脱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照相旧俗,把艺术创作成果共享于大众、回馈于社会,着实体现艺术生产全过程的意义与人生价值。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而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把个人创作成果回归于志同道合的信息群互动、回归于网络社会的交流,会增加作者的社会归属感、成就感,会检验评价作者成果,在比较中激励作者奋进的动力。尤其当成果从高原攀向高峰时,作者对于个人团队社会的贡献将产生不可估量的辐射作用。社会性不仅仅得益于此,重要的是作者把摄影的创作作为认知、揭示、感悟社会的平台,作为留痕江山、讴歌人民、弘扬真善美的精神产品。包罗万象的社会为作者提供丰富多彩的积养与摄影创作素材,社会性的内涵将为作者提供创造性、审美性、社会性摄影创作的无限可能。
图片说明:此组照片拍于2024年11月10日至21日的秦岒地区,涉猎到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专程采风了平型关大捷遗址、和平型明长城遗址。赴陕西省的咸阳、延安、榆林、宝鸡、汉中、渭南、韩城、米脂、绥德等地。拍摄了黄帝陵、司马千祠、陈仓老街、赤牛坬民俗博物馆等,还有投资百亿的汉代建筑群汉中兴汉胜境。本组照片原不应把黑白与彩色片混在一起,看起来不专业,好在这组图片不是专题而是全程风景集锦。另外拍长城等古建筑,如果遇到好的光线与好的视角光位,改为拍黑白片效果呈现,更显得古朴凝重、神秘苍桑富有历史厚重感。全篇的黑白片都是古建遗址,而唯独彩色的却不是遗址,是新选开发用地的复古仿造的历史建筑,这些色彩对比,有点价值,只能作为纪实摄影的资料分享给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