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当今书坛丑书
更新时间:2025-09-02 07:27 浏览量:3
当代中国书法领域,“丑书”一词已超越单纯的艺术批评术语,演变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与文化争议。它不仅指向特定风格的书法创作,更折射出大众审美与专业探索之间的巨大鸿沟,甚至成为一种不容置疑的道德评判,裹挟着汹涌的网络情绪,肆意冲击着书法家的创作环境与艺术尊严。
面对此起彼伏的“丑书”指责,许多书法家不得不站出来表明立场。崔寒柏先生直言不讳:“当今那些张口闭口就是‘丑书’的都是些什么人?基本都是书法的外行。”
曾翔先生亦言:“书法艺术不要去论什么‘美丑’,那些天天说‘丑书’的人基本都是外行,我们不要去理会他们。”
刘啸先生则从学术角度出发质疑:“书法艺术传承了几千年,现在更是成为国家一级学科,怎么可能一个人连一天毛笔都没拿过,连一点书法知识都没学习过,就懂得书法,就对书法展开评论呢!”
这些回应,不仅是对非理性批评的反拨,更深刻揭示了当前书法认知中的专业与业余、传统与当代之间的紧张关系。
尽管专业界对简单粗暴的“丑书论”深感厌恶,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当今社会对现代书法的认知确实陷入了某种迷茫。
书法自实用书写分离而出,成为纯粹的艺术表达形式之后,其评价标准并未在社会层面完成同步更新。
大多数民众仍习惯于用“工整”“美观”“规范”等实用美学原则来衡量一切书法创作,而忽视了书法作为艺术的本体价值——情感的表达、哲思的寄托与形式语言的开拓。
因此,引导公众超越表层的“美丑之辩”,深入理解书法的艺术本质与文化内涵,已成为当代书法家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
值得欣慰的是,许多书法家早已开始这项启蒙工作,并从传统与理论中汲取资源,为现代书法的探索正名。
石开先生曾提出一个直观而深刻的鉴赏方法:“要看一幅书法水平怎么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其中有多少对比关系,对比关系越丰富的作品越耐品味,水平也就越高。”
他所言的“对比关系”,正是传统书学中反复强调的大小、粗细、疏密、浓淡、欹正、疾涩等矛盾因素的统一。
这些对立元素的共生与调和,不仅构成了书法的形式韵律,更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相生”“中庸和谐”的至高境界。
一幅作品的技术深度与艺术高度,正取决于书家能否在冲突中寻求平衡,在变化中蕴含秩序,这是一种远比单纯“好看”更为复杂、也更为高级的审美体验。
对于争议更大的探索性创作,书家们亦试图从理论层面给出解释。邵岩先生对其“射墨”表演曾言:“现代书法就是要展现一种文字的意象美,可以不择手段。”
“意象美”是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核心术语,指通过物象与情思交融创造审美意境的表现方式。。邵岩的创作或看似离经叛道,但其内在理路仍试图对接传统,旨在发掘文字符号背后的视觉冲击与精神隐喻。
同样,张旭光先生为“乱书”的不可识读性辩护,认为其“通过文字重叠,打破书法欣赏的文化壁垒,达到一种审美的共通感,从而成为世界性的文化艺术形式。”
他还提出:“当今大草书已经不再为文字内容服务,只为情感表达服务。”这一观点至关重要,它阐明了现代书法的一个重要转向:当书写内容退居次席,形式本身便成为情感的直接载体。
文字作为抽象符号,其线条、墨色、空间构成的情感表现力被极度强化,欣赏方式也应从“读”转向“看”,从理解文意转向感受形式节奏与情绪张力。这种转变,要求观众必须更新观赏习惯,否则便如闻钟鼓而思琴瑟,南辕北辙,不得其门而入。
然而,为何大众对此类探索如此抵触?究其根源,在于审美视野的单一化。许多人持有的“工整、规范、秀美”标准,固然是书法美的一种,但绝非全部。
中国书法史浩如烟海,从商周甲骨之古拙、秦汉碑版之雄浑,到魏晋尺牍之率真、明清狂草之恣肆,风格之多元远超常人想象。
拙朴中见大巧,放纵中藏法度,天真中蕴深意——不同风格对应不同的审美维度。若仅以“二王”秀雅或“馆阁”工稳为唯一标尺,便难以接纳当下基于传统的创新尝试。这种单一审美观,无异于以井窥天,所见者小。
更深一层看,当代书家的种种探索,实则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随着科技彻底取代书法的实用功能,书法作为艺术将何去何从?是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还是继续生长?当代书家的工作,正是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他们从传统中汲取养分,试图让古老的书法艺术与时共进。这个过程必然伴随试验、失败与争议,但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勇敢的试错者。
他们的成功与失败,都将成为后人的阶梯。对此,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包容与理解,而非仅以“美丑”二字简单否定,甚至欲除之而后快。
事实上,许多被视为“丑书”的作品,并非胡乱涂鸦,其背后往往有深厚的传统功底与清晰的理论思考作为支撑。
观众若能暂时放下成见,细观其线条的质感、空间的营造、墨色的变化以及整体气韵的跌宕,或许能窥见其中的匠心与奥义。
狭隘的审美观念和粗暴的批判态度,最终关闭的是自身通往广阔艺术世界的大门,损失的将是体验另一种震撼与感动的可能。
要正确认识“丑书”现象,需要我们跳出非美即丑的二元对立思维,将其置于书法艺术当代转型的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
它既不是洪水猛兽,也非无瑕美玉,而是书法在现代性进程中一场不可避免的探索。对其最健康的态度,是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基于知识去评判,在理性的对话中共同推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