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南谈:中华和合文化为中国书法艺术铸魂
更新时间:2025-09-02 08:43 浏览量:1
——兼谈言恭达老师提出的和合哲思之道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就其美学或哲学根基而言,以周易为代表的先秦儒道两家的思想精华,无疑奠定了中国书法“技与道”的本体属性和价值取向。无论是道家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还是儒家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以为阴阳和合而冲气,乃是中国书法的秘笈所在。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国式美学和哲学思维认知是一种兼具形象化、抽象化和理性化的思维,思考和研究的是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我的老师言恭达先生,在《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中提出的“和合”观点,无疑作为我国传统哲学体系的核心,表达的是天、地、人三才和合、和谐之深刻思想,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打上了“和合”印记的哲思之道,充分体现出了恢宏博大、兼收并蓄的普适智慧、品格和创造力。自古以来,“和合”思维,实际上已被人们广泛运用于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各种实践过程中,而中国书法艺术同样需要“和合”思维,也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和合”思维,纵观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无论那个时期、那位书家、那幅作品,都能够充分体现不同层度哲思的引领。晋代王羲之敬奉儒家学说,是深得儒学精要的书坛大家,唐代颜真卿对佛家学说亦是十分推崇,常常领悟于佛学之道,张旭则热衷道家学说,坚守于道家之道,而他们在审美上都有一条共同的和合之形质,可以说是传统的各类哲学智慧,成就了历史上一代代书法宗师。从特定角度讲,书法艺术也是具有哲学意义的“和合艺术”,事实上,和合为文、哲思而书,对千百年来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应该说,以和合铸书魂,也同样能够为新时代中国书法走向经典、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
其实,“和合”的真正价值正在于它具有普适之大用。这种大用,就是通过和合探索宇宙与人生的大道,使人的心性升华后而达到大智。历史上,但凡思考与处理自然、人生、社会等问题时,先贤们追求的大道、大智都是成于我国传统的以“和合”为核心的哲学之思,那么,书法艺术的大道在哪里?需不需要和合的哲思智引呢?应该说,和合而书,一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优良传统;从本质上来讲,中华和合文化就是道,是中国文化之道,同样也是中国书法艺术之道。言恭达老师认为:“中国文化是道的文化,‘道’是源头,是中华人文世界的源头活水”。也有学者认为这个“道”会逐步抽象并升华为规律、法则,从而具有“形而上”的意义,汉代蔡邕在论《九势》中有这样一段话:“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他提示了书法之道是天道、地德、人文合一的天地自然之道,中国书法作为具有特别代表性的线条艺术,其线条正是“道”的浓缩与符号。
名曰书法,实为书道。我们中国书法当以和合之道为其铸魂。言恭达老师曾经讲过:“书当载道,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闻道悟道对于中国人、对于我们从事书法艺术来讲,乃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下面我再简单地谈三点个人浅识。
一、循仁爱与中庸之道
书法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一种精神找到适合的表现形式,只有当书家为书法艺术注入仁爱的灵魂,才能展示出书者与作品的灵性。直言之,书法学也是仁学,是儒学!正如言恭达老师所说:“因为书法艺术内含着极其强烈的人文属性及生命展现,这是一种艺术高境,需要我们用心、甚至一生才能感受。”他认为:仁爱是儒家哲学思想的基石,“仁”是核心中的核心,贯穿于伦理教育、文化政治、为人处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知道,人是决定的因素,而仁爱又是做人的根本,所谓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敏则有功,惠则使人,儒家经典所阐述的道理,不仅仅在于给人一个十分通透的大境界,同时也指明了一条达到这种大境界的可行之大道。还不仅如此,儒家学说的“仁”包容对宇宙万物的爱。孔子不仅主张将仁爱由亲人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还主张“畏天命”,即敬畏上天的意志与自然规律,将对人类的道德人文关怀推及自然万物,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世界与社会的和合与和谐。这是何等了不起的思想!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和时代价值!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仁’就是文明的象征。”“中国人的理想人性是‘仁’,升华出中华民族‘道’的精神。”我们知道天、地、人皆有灵性,人存于天地间,怀敬畏之心,施仁者之爱,这也是大中之道,那么,大中之道究竟何意呢?“大中之道实质是中庸之道,这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理念。”那么,中庸之道的实质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和合之道。中庸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本思想内核,书法艺术形式演变受儒家文化影响最深,说儒家文化是形成书法法度的基础毫不为过。言恭达老师认为中国书法的基本精神是‘道中庸’而‘致中和’以达‘极高明’。可见,中庸之道也是和合之道,他道出了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的中华美学之根本,如果说中庸是对世间万物的一种和合解读,那么书法艺术则是一种鲜活的形象表达,在书家的笔下使自然与社会的万象之象,用致中和的高度达到极高明的理想,因此,含内和合内质的中庸之道也是理想之道,更是书法之道。
二、守无为与虚实之道
无为是老子的思想核心,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或无法作为,这是一种辩证而智慧的表述,无为的背后隐藏着更加明智的有为、可为,老子称此为“无为无不为”。言恭达老师认为:书法艺术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生存定律和发展规律,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只能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因势利导、乘势而为。正如蔡邕在《九势》中所讲的:“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这里,顺应自然则是一种大智慧的无为之策,看似不作为,实质是强调在充分分析、认清的基础上,客观、准确地掌握形势后的顺势而为,是更高明的有为。道家的无为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形成,老子的无为之境,其“无和为”都是相对的,也是虚实相兼的。“无”有时是无的“无”,有时是有的“无”,甚至,有时又是无的“有”。有时是物质的,有时又是精神的。这里的“为”也是“为而不为”,或“不为而为”,表面看是追求一种“不为”,而又是不为之“为”,其实,这种“无为”思想才是世界的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宇宙的秘密所在。而老子的“玄鉴”、庄子的“心斋”、“坐忘”,已进入物我齐一、自然超脱的精神境界,均以虚静作为把握人生本质的功夫,庄子言: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这些观念对书法艺术境界的营造和阐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除此而外,无论是老子讲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还是“大巧若拙”,亦或“循道全天,自然全美”等思想,我以为都是指向一种自然的境界、真实的境界,这些道家的精典论述,同样对书法艺术起着重要的思想支撑,早在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就十分敏锐地发现道家思想对书法的重要影响,他认为道家思想对书法的线条与结构能够起到一种意引作用,反之,书法的每一根线条的线向、线性、线质,每一种结构的形态、势态、神态又都能揭示事物变化之规律,进而,使书家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道家思想滋补。
我们知道,书法艺术从察物取象,象由心生,以象入形,到形神兼备,一向追求的是和合高妙之趣,书法也许是无生命的,但书法的美是一定是有生命的、是鲜活的,将书法艺术的生命能量和高妙之趣,通过和合,真实而自然地释放出来,最终使之回归道的本真,这难道不是与道家思想的高度契合吗。
三、修禅净与圆融之道
禅净双修和圆融之道在佛学中处于突出的位置,同样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丰富中国书法美学影响巨大。有学者认为,禅净源于大乘思想,具有自他融合的思想基础,注意,这里已然暗示出和合之本意,所强调的是:人的心理功能的作用,以及人们对自力和他力的双重认定。人人都有心觉,有心觉便有心力,禅净之修必将致心力无边。而圆融之道即为自然之道,道法自然便是道法圆融,之后方能化变无穷。所以,我们从众多受佛教文化影响的书法作品中,明显能够感受到一种禅定,感受到一股特别的静气。对此,佛学主张:“定生智慧”。定力强,才能有心智了解所未曾了解的。清澈身心,去除邪气,证悟本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学教人:“一切放下”,其文化价值是彰显优质人生的入世姿态,即提得起,放得下。有学者认为:如果说“书者,心之迹也”,那么,大凡从事书法的人,要求他的文化心理境界即书法心态须努力做到“四净”,即净心、净目、净耳、净手。至于圆融之道,或者是圆融的境界,则是一种圆满的圣境,是最后的正果。这种圆融的境界也是书法艺术的“华严境界”,它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光明妙境,是禅学中一种“道”的显现。圆融应该是道法自然式的终极境界,所以说书法的终极境界是一种自然圆满,得大自在之所在。达到心手双畅、翰逸神飞的境界。我们知道东汉以后,当佛教传入中国,很快便在中华大地广泛传播开来,有学者认为佛家之学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特殊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佛教文化对书法美学的影响极大,使书法艺术的书体书风出现了许多新的审美追求,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刚静圆润为主要特色的佛教书迹、碑刻等珍贵的书法遗存。如泰山石刻金刚经、六朝佛教造像记、敦煌抄经、寺庙里的碑刻等,还有历代以佛教题材为内容的海量书法作品,如各种版本的《心经》等。二是以创新性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佛教界书法高僧。如:智永、智果、怀仁、怀素、八大、元济、弘一等。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书法经典的基础上,积极融入佛学之道于书法艺术之中,各自形成了通过“和合”之后,而含有独特禅意的书体风貌,给中国传统书风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拓展了新的审美空间,扎实丰富并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进步。
总之,言恭达老师提供出的“和合”,涵盖了中国人崇尚的各种哲学流派,除儒释道外,当然还有诸子百家、宋明理学等很多哲学流派和学说,我想,正是有了这些民族的、宝贵的、丰富的哲思之道,通过“和合”,集结起来,才共同点燃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之炬,铸就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之魂,也最终成就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