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在中国》为证:邓丽君的艺术成就不容低毁,她的歌声值得传承
更新时间:2025-09-01 21:59 浏览量:1
我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从年轻时到现在经常会听邓丽君的作品。前段时间发了一篇独写邓丽君本人的报道后受到很多质疑和谩骂,所以这次决定拿出权威资料,重写邓丽君!
今年是邓丽君逝世30周年。作为一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听着她的歌声成长、收藏过无数磁带和唱片的老听众,我原以为在头条平台发表一些纪念文字,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却未料到,这样的内容竟引来不少质疑甚至攻击:“为何不写某大陆歌唱家?”“为什么要纪念一个‘作风不正’‘唱靡靡之音’的歌手?”
这些声音,让我一度陷入困惑。
我尊重每一位艺术工作者,也理解不同听众对音乐风格的偏好。但艺术欣赏本就是主观的,我不写某些歌手,仅仅是因为个人审美不同,而非否定其成就。而邓丽君于我,是青春的记忆,是音乐的启蒙,是一段无法抹去的情感历程。
更令人欣慰的是,今年5月8日在浙江举办的“新华社·声在中国纪念邓丽君逝世30周年演唱汇”,以国家级媒体的名义为她正名。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唱会,更是一次对邓丽君艺术成就与文化地位的官方肯定。那些所谓“台独”“特务”“作风不正”的诽谤,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邓丽君的艺术成就,早已跨越海峡,得到两岸乃至国际音乐界的高度认可。大陆许多著名音乐人都公开表达过对她的敬仰。例如:
· 谷建芬曾称邓丽君的演唱“细腻动人,无人能及”;
· 李谷一多次表示邓丽君的歌“温暖了一代人的心灵”;
· 崔健虽以摇滚闻名,但也承认邓丽君的音乐具有“时代的穿透力”;
· 而王菲更视邓丽君为偶像,多次翻唱其作品致敬。
这些评价并非出自盲目追捧,而是基于邓丽君在演唱技巧、情感表达、语言能力(她能以国语、粤语、闽南语、日语、英语等多语种演唱)及音乐推广方面的卓越贡献。
她的《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但愿人长久》等歌曲,不仅是华语乐坛的经典,更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传递着跨越时代与地域的情感共鸣。
事实上,邓丽君从未偏离过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她祖籍河北,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她的艺术生命虽短暂,却深深扎根于民族音乐的土壤中,绽放出雅俗共赏的花朵。
所谓“靡靡之音”的指责,不过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偏见。今天看来,她的歌曲中蕴含的温柔、善良与美好,恰恰是当下社会所稀缺的情感价值。
新华社主办的这场纪念活动,不仅是对邓丽君个人的致敬,更是对艺术纯粹性的维护,对恶意诋毁的有力回应。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终将超越政治标签与狭隘立场,回归人心。
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我仍会继续写我所爱、赞我所敬。不为迎合,只为真实。邓丽君的音乐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她的地位,不需要恶意质疑者承认,但历史和时间自会证明。
谨以此文,纪念邓丽君逝世30周年。愿她在天堂依旧歌声悠扬,也愿人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诋毁与纷争。
个人编写难免有不到之处,恳请谅解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