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艺术史》67 :《被囚禁的独角兽》挂毯及艺术特色
更新时间:2025-09-02 12:55 浏览量:2
1、《被囚禁的独角兽》是后期哥特式艺术中极具吸引力的作品,共七幅挂毯,制作于1500年前后,现存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是最后一幅。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创作时佛兰德斯与意大利艺术家已掌握“在绘画中表现三维空间与自然光”的技法(这一技法属文艺复兴艺术范畴),但这幅挂毯的设计者却故意不用新技法,坚持后期哥特式的艺术表达。作为本阶段艺术的“收尾之作”,它既保留了后期哥特式的核心审美,又以精致的图像语言,为中世纪哥特艺术画上了细腻的句号,成为衔接哥特式与文艺复兴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图2-116 《被囚禁的独角兽》,约1500年,挂毯,368×251厘米,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小约翰·D.洛克菲勒赠品,修道院收藏品,1937年。
2、独角兽是中世纪想象中的神兽,形似野马(偶蹄类),有山羊胡须与螺旋长角,传说需贞洁少女作诱饵才能捕捉。挂毯中,独角兽脖子戴优雅项圈,被猎人捕获后躺在开花草坪上,围在小栅栏内,锁链拴在石榴树上——石榴树是“多产”与“教会”的象征(果实多籽喻指教会信徒众多)。前几幅挂毯中独角兽曾遭毒打,此刻虽身上带伤却显平静,其形象还常被解读为“基督复活”的象征:受伤代表受难,平静暗示重生。这些细节将神话形象与宗教寓意结合,既符合中世纪“以象征传递信仰”的传统,又赋予神兽人性化的情感张力。
3、制作《被囚禁的独角兽》时,挂毯艺术正风靡欧洲,主要用于贵族家庭与教堂。对巨大的石墙建筑而言,挂毯是重要的装饰载体(否则石墙无其他装饰);同时兼具实用功能:羊毛或丝绸质地能挡风保暖,还可吸附潮气,适配中世纪石建筑阴冷的环境。与绘画不同,挂毯需先绘制“大样”(大幅设计图),将其置于织机经线(纵向线)后,织工再用有色纬线(横向线)随梭子穿织。这种“先设计后织造”的流程,决定了挂毯需提前规划色彩与图案,无法像绘画那样随时调整配色,也让其兼具“艺术审美”与“生活实用”的双重属性。
4、《被囚禁的独角兽》的制作工艺极为精细,需多工人协作完成。首先是染色环节:织工需用植物颜料提前染好所有彩色纱线,确保颜色与“大样”完全匹配,这一步耗时耗力,且颜料稳定性直接影响成品效果;其次是织造环节:挂毯每英寸需13至21根纬线,织工需频繁更换带不同彩线的线筒,保证图案细节精准;加之挂毯尺度较大(现存这幅368×251厘米),单靠一人难以完成。这种“提前规划、精细操作、多人协作”的工艺,既体现了后期哥特式艺术对“细节完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中世纪手工业的协作水平,让挂毯成为“艺术与工艺结合”的典范。
5、《被囚禁的独角兽》最迷人的特点,是故意营造的“视觉模糊性”,形成平面与立体的张力。挂毯本质是平面作品,用于装饰平面墙面,因此设计者将白色独角兽处理成流畅的侧面平面图,周围深绿背景中的花草也以平面化手法呈现——若单纯看平面,独角兽似后腿立地,线条简洁优雅。但设计者又通过“菱形栅栏”引导观者联想:若将图像当作三维空间,独角兽则像躺着的姿态,栅栏的透视感强化了“立体空间”的错觉。这种“既强调平面美感,又暗示立体纵深”的处理,是哥特式艺术的典型手法,在平面载体上制造出层次丰富的视觉体验。
6、这幅挂毯深刻体现了后期哥特式艺术“偏爱平面胜于立体”的审美倾向。尽管当时三维空间技法已出现,但设计者仍坚持以平面化语言塑造形象:独角兽的侧面轮廓、花草的扁平化排列、色彩的均匀填充,都在强化“平面装饰感”;即便通过栅栏暗示立体,也未放弃平面的主导地位。这种选择并非技术局限,而是对后期哥特式核心审美的坚守——中世纪艺术更注重“符号化表达”与“装饰性”,而非对现实空间的还原。《被囚禁的独角兽》以这种审美,精准反映了其时代特质:既未完全脱离中世纪的象征传统,又以细腻的工艺,展现了后期哥特式艺术的成熟与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