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美国18年,78岁却回国养老,祝希娟凭啥被称“人民艺术家”?
更新时间:2025-09-02 17:03 浏览量:1
文丨禄
她在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跑到美国开启了二次创业。
她凭借《红色娘子军》让取得声望,也承担了选择背后的非议。
可她却在享受国内的待遇之后,选择去美国生活了18年。
看到她将优秀的西方文化带回祖国,才知她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原因。
祝希娟78岁的时候,回到国内养老。
在深圳的一家养老院生活,转眼之间已经过去了九年。
这个87岁的老太太生活过的很多姿多彩,甚至还有拍电影的想法。
她表示,现在的电影市场是有空缺的,缺少以老人视角为题材的的电影。
每一个年纪都有适合观摩的作品,满足不同年纪电影人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而她身上最大的争议,莫过于在国外生活了18年,却选择回到国内养老。
可能外界也有猜想,祝希娟是在那里遇见了什么事,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1998年,祝希娟做了人生中重大的决定,她要亲自去看看美国的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
给她拍摄作品的那位美国青年引起了她的注意,那可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
这位优雅的老太太热情的和对方攀谈,对方也回以了十二万分的热情。
只是对方不知道,眼前的这位老太太可是中国知名影视人。
在拍摄的过程中,美国青年逐渐被她精湛的演技所折服,才知道原来中国演员可以这样优秀。
而1998年,和她一起来美国发展的,还有丈夫侯烽民,两个人选择在这里生活。
来到这里之后,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耗在国内挣下的财富,真实的原因是追求电影艺术。
在美国,那种文化对决的冲击力,犹如一记重剑,让祝希娟逐渐意识到自己电影认识上的不足。
他们夫妻俩最知名的电影是《送你送到小城外》,在国际影坛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和那些痴迷于谋求自身发展的人不同,祝希娟希望能把那些可借鉴的电影经验带回中国。
侯烽民也是一个对艺术有判断力的人,身为上海戏剧学院的前主任,在电影中帮了妻子不少忙。
二人出国是为了“镀金”,更多的是要为中国电影贡献力量。
在刚到美国的时候,两个人也遭遇了各种不适。
语言不通,和当地人沟通成了很大问题。
祝希娟又不是那种轻易认输的人,她认为60岁依然可以学习。
在交流中,她对于美国文化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尤其是有了自己的事业之后,生活也变得充实了不少。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祝希娟对家的那份思念愈发浓烈,2016年,二人决定重回离开很久的国家。
回到国内两个人也跟了一回时尚,住起了养老院,没事溜溜弯,生活还算惬意。
和其他人老态龙钟的样子不同,祝希娟也老了,精气神还在。
她也擅长研究穿衣打扮,将自己装扮的很靓丽。
虽然在美国发展那么多年,她身上人民艺术家的魂没有丢。
光是将很多优秀的电影经验带回国内这一点,就证明她的“根”还是在的。
祝希娟和中国电影事业的连接从来没有断过,这是身为电影人该有的态度和觉悟。
她是《红色娘子军》中成长起来的演员,吃到了新中国电影的红利。
那份源自影迷的爱戴,又来的何其容易。
漫长的电影路1938年,祝希娟出生了,而她的生活充满时代印记,居无定所是生活常态。
直到11岁的时候,她才和家人有了稳定的住所,定居上海,也给了她接触艺术的机会。
她喜欢在台上演出的感觉,尤其是大家鼓掌的那一刻,更是让她心潮澎湃。
这份对于表演的热忱,和父母希望她工作稳定的想法是相违背的。
在父母眼里,孩子可以考个高中,毕业了还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人工作。
即使内心很向往,但祝希娟依旧是个听话的孩子,她成为了一名农艺师专业的学生。
但她身上满是艺术的光满,又怎么掩藏的住呢?
班主任都看不过去了,主动和她谈心,才有了上海戏剧学院的优秀学子祝希娟。
在选择表演的那一刻,她注定是违背了父母的愿望。
父亲指着她的鼻子说是戏子,那份失望和愤怒,也在燃烧着这个女孩的心。
祝希娟哭的很伤心,她不明白自己的人生选择,为什么会引来这么多指责。
父亲的固执,女儿的执拗,在这一刻开启了对决。
父亲不理解孩子的想法,“戏子”是个不被尊重的职业,以后恐怕婆家都找不到。
眼见商量无果,父亲放出了最后的狠话,学表演就断绝父女关系。
这是她拼劲全力为自己争来的出路,又怎么会轻易放弃,祝希娟还是去了上戏。
幸亏她坚持了,才有了红色娘子军的经典角色。
大三,她在校园里一个不经意间的回眸,被谢晋导演捕捉到,认定这是一个表演的好苗子。
谢晋来上戏的目的,其实就是为电影《红色娘子军》选主角。
只一眼,他便认定了是祝希娟,全剧组都在等,是哪个女孩有这样的幸运。
从不相信自己会被选中,到在电影里有精彩的演出,祝希娟真的做到了。
这是祝希娟人生中的第一部戏,激动的情绪萦绕在心间,几个夜晚辗转反侧。
如果自己演不好怎么办,最后还是谢晋导演给她吃了定心丸。
她顶着烈日,也要把这部戏拍好,即使皮肤变了颜色,也觉得值得。
而她扮演的角色也很符合观众的预期,甚至很多人觉得她就是那个女英雄。
1962年,祝希娟用实力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成为了获得百花奖的新人女演员。
给她颁奖的人还是郭沫若,年纪轻轻,就能和重要的作家同台,何其荣幸。
她也像家人证明,戏子也有出路,这个时代早就不一样了。
从始至终,祝希娟的信仰从未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