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焦虑的你:别等被爱,从《爱的艺术》学会掌控人生幸福的能力
更新时间:2025-09-02 17:17 浏览量:2
给焦虑的你:别等被爱,从《爱的艺术》学会掌控人生幸福的能力
深夜,屏幕蓝光映照着疲惫的脸。报表、邮件、孩子的作业、未读信息堆满的微信……好像永远有处理不完的事情,永远扮演着妻子、妈妈、女儿、员工、老板等各种角色。我们拼尽全力去“搞定”外部世界,努力追求更好的事业、更优渥的生活,甚至更乖巧的孩子、更和睦的家庭。
可当我们偶尔停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是不是有时会感到一丝空虚、一丝不确定?我们渴望被理解、被看见、被深深地爱着,但为什么在最亲密的关系中,反而常常感到失落、疲惫,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这种隐隐的焦虑,就像潮水一样,不经意间将我们淹没。
我也曾在这个旋涡中挣扎。直到翻开弗洛姆这本《爱的艺术》,它没有许诺浪漫童话,也没有提供速成秘籍,却像一位洞察人心的智者,轻轻点醒了我:原来,我们对“爱”的理解,或许从一开始就错了方向。
爱,不是被动地“陷入”或“等待”,而是主动去“成为”与“给予”
我们从小被各种故事熏陶,仿佛爱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相遇,是丘比特之箭的偶然命中,或是找到了那个能填补你所有空缺的“另一半”。我们期待着被拯救、被呵护、被无条件地爱着,将幸福的筹码押在他人身上。
但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爱绝非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不是“陷入”某个人的怀抱,而是一种积极的能力,一种行动,一种“成为”与“给予”的过程。他写道:
“爱是一种积极的能力;它不是一种激情,而是自觉的决定。它主要是一种给予的行为,而不是接受的行为。”
【金句闪光】“爱是一种积极的能力;它不是一种激情,而是自觉的决定。它主要是一种给予的行为,而不是接受的行为。”
这句话初读,似乎有些反直觉。爱不是感觉吗?不是心跳加速、小鹿乱撞吗?弗洛姆的意思是,那些强烈的感受或许是“坠入情网”的开端,但真正的、成熟的爱,远不止于此。它要求我们投入心力去学习,去练习,就像学习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比如音乐、绘画,或是在职场中磨练一项专业技能。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像等待天上掉馅饼一样等待“真爱”降临,也不能在关系出现问题时,一味抱怨对方“变了”或自己“遇人不淑”。爱的艺术,首先要求我们审视自己,培养自己去爱的能力。 这对于肩负多重角色、时常感到能量被榨干的职场妈妈们来说,尤为振聋发聩。我们惯于向外付出——给工作付出时间精力、给孩子付出无微不至的照料、给伴侣付出体谅与支持。但我们是否想过,要维系这一切,我们首先需要一份源源不断的“爱”的能量,而这份能量,必须由内而外地生长?
构成“爱的艺术”的四大基本要素:护理、责任、尊重和认识
弗洛姆剖析了爱的基本构成,提出了四个至关重要的要素:护理(Care)、责任(Responsibility)、尊重(Respect)和认识(Knowledge)。这不像某些情感博主那样空泛地谈论“沟通”或“理解”,弗洛姆的定义更为深刻且具有操作性。
护理 (Care): 他强调,爱首先是对被爱者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就像你爱一株植物,你会浇水、施肥、给予阳光。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爱就只剩下情感,而非行动。
阅微思考: 这提醒我们,爱不是理所当然。在忙碌的工作和育儿间隙,我们为家人做的每一餐饭、讲的每一个睡前故事,都是在付出“护理”;在工作中帮助同事、指导下属,也是一种广义的“护理”。但更重要的,我们是否给自己的身心付出了足够的“护理”?是否允许自己在疲惫时休息,在需要时寻求支持?很多姐妹常常将自己放在最后一顺位,认为这是责任和付出。弗洛姆却说,缺乏自我护理的爱,是难以持久和健康的。责任 (Responsibility): 这里的责任,并非被迫的义务,而是指“对另一个人的需求给予回应的能力和意愿”。它是一种自愿的行为。
阅微思考: 在家庭关系中,这意味着你愿意回应伴侣的情感需求,愿意为孩子的成长承担引导的责任。在职场上,是对自己承诺的工作负责,对团队目标负责。这种责任感是内在的,源于爱本身,而不是外部压力。对于在工作和家庭责任间拉扯的我们而言,理解这种“自愿的责任”尤其重要。它帮助我们区分哪些是出于爱的主动承担,哪些是被外部期待裹挟的过度牺牲,从而学会设定健康的边界。尊重 (Respect): 弗洛姆对尊重的定义是:“能够接纳另一个人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把他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 尊重他人,意味着希望他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和目的去成长和发展。
阅微思考: 这太重要了!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试图改造对方,让对方符合自己的期待,这恰恰是缺乏尊重。在亲子关系中,多少“鸡娃”的焦虑源于不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意愿,而是将他们视为实现自己教育理想或弥补自身遗憾的工具?在职场上,是否真正尊重每个同事的差异和贡献,而非只看他们对你个人目标的价值?尊重,建立在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它要求我们放下控制欲,允许并欣赏差异和独立性。认识 (Knowledge): 要尊重一个人,必须先了解他。但弗洛姆说的认识,是更深层次的、穿透表象的认识,用他的话说,是“用思想而不是用脑筋”去了解,是用心去体会。
阅微思考: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缺乏深入了解他人的耐心,也缺乏深入了解自己的勇气。我们有多少时间真正坐下来,不带评判地倾听伴侣的内心?有多少时间去观察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而非只看到表面的“不听话”?我们又是否真正了解自己——自己的恐惧、渴望、优点和局限?弗洛姆认为,深入的认识是爱的基础,它帮助我们看到真实的彼此,从而发展出真正的护理、责任和尊重。这四点看似简单,实则涵盖了爱最核心的实践。它们提醒着我们,爱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而是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和投入。
爱的艺术,也是“克服与自己分离”的艺术:学会爱自己,是最终的答案
弗洛姆认为,人类最根本的焦虑源于“分离感”——与自然的分离,与他人联系的中断,以及最终与自己内心的隔阂。他提出,爱是克服这种分离感的唯一途径,但这种结合,必须是在保持个体完整性(integrity)基础上的结合。
他区分了两种结合方式:一种是共生性的结合,就像婴儿与母亲,一方被吞没或吞没另一方,缺乏独立性;另一种是成熟的爱,即在保持自身完整和独立的前提下,与他人结合,达到合二为一。
“爱是同另一个人合二为一,但仍然保持自己独立性的能力。”
【值得收藏】“爱是同另一个人合二为一,但仍然保持自己独立性的能力。”
这对于在各种关系中容易“失去自我”的女性来说,是醍醐灌顶的一句话。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可能为了迎合伴侣而压抑自己的需求;在育儿中,我们可能完全围绕孩子转,忽视自己的事业和兴趣;在职场,我们可能因为渴望认同而过度付出,忘了自己的界限。这些,都是在爱的名义下,走向了共生或自我消融。
弗洛姆反复强调,爱他人与爱自己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 只有真正爱自己的人,才具备爱他人的能力。爱自己,不是自恋或自私,而是对自己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是对自己需求负责,是尊重自己的独特性,是努力认识真实的自己。
当我们在职场上遭遇不公或瓶颈时,当我们在育儿中感到力不从心或被评判时,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感到委屈或不被理解时,《爱的艺术》教会我,首先回到自己身上。问问自己:我是否给予了自己足够的护理和尊重?我是否为自己的幸福承担了责任?我是否真正认识和接纳了自己的情绪和状态?
学会爱自己,意味着我们在外部世界动荡时,拥有一个稳定的内在锚点。意味着我们不再过度依赖他人的肯定来定义自己。意味着我们有勇气去拒绝不健康的绑定,去追求真正滋养自己的关系和生活方式。这份力量,恰恰是我们在面对职场竞争、育儿挑战、年龄焦虑时最需要的“内在武器”。
读完《爱的艺术》,愿我们都能成为更清醒、更有力量的自己
《爱的艺术》并非一本轻松读物,它深刻而哲学,需要我们停下来,对照自身,进行诚实的审视。弗洛姆提出的“练习”爱的方法,比如自律、集中注意力、耐心,以及克服自恋,这些看似“反人性”的品质,正是通往成熟之爱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追求个人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石。
这本书带给阅微最大的触动是,它将“爱”从一个虚无缥缈的、浪漫化的概念,还原成一种可学习、可实践的能力。它告诉我们,与其焦虑地等待被爱或害怕失去爱,不如将精力投入到提升自己去爱的能力上。这份能力的增长,不仅会改善我们所有的亲密关系,更重要的是,它会让我们与自己和解,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独立、内在更丰盈的人。
当我们拥有了这份强大的“爱”的能力,外部世界的喧嚣和压力似乎也没那么可怕了。因为我们知道,幸福不是被给予的,而是由我们自己亲手创造和掌控的。
愿每一个在人生中摸索、在角色中穿梭的你,都能从《爱的艺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与清醒。愿我们都能成为爱的艺术家,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丰盛人生。
互动时刻:
读完这篇文章和这本书,弗洛姆关于“爱是门艺术,需要练习”的观点,哪个部分最让你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你在生活中有过哪些关于“学会去爱”(包括爱自己)的体验或感悟吗?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你的故事。
如果这篇文章和这本书对你有启发,不妨也分享给你身边可能需要它的朋友/姐妹吧,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