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浅析刘伯承元帅大范围长距离作战艺术
更新时间:2025-09-02 18:41 浏览量:2
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是从古至今的兵家至高境界,非有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而不能。我军统帅层以毛主席为代表,而将帅层又以谁为代表呢?是刘伯承元帅,主要表现:
一、长征途中放弃在黔北建立根据地的既定目标转移川西北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黔北之后,原定在黔北建立根据地,但刘伯承元帅考虑黔北地瘠民穷,又处在川、桂、湘、滇的包围之中,并非久留之地,不适合建立根据地,因此,联名聂荣臻向中央建议,放弃黔北而兵出川西北,汇合红四方面军展开局面。
实践证明这是非常英明的一步棋子,对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步骤,为中央红军找到了一条出路,也就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出路。
进军川西北四渡赤水,巧渡过金沙,借道彝海,强渡大渡河,侧击泸定桥,一四懋功会师何止千里?
二、千里跃进大别山
此战略虽然是毛主席提出来的,然而实际执行则是刘帅的深思熟虑。
中央确定刘邓挺进大别山是47年7月23日,指示刘邓放弃羊山直出大别山,7月27日又两电指示陈粟,外线兵团不过湖西将敌军吸引在鲁中,配合刘邓挺进。但刘邓没有奉命,继续进行羊山战役,止7月28日全歼整编66师,然后才复电中央,提出自己意见:在山东敌军不能西调的情况,再歼灭敌军7-8个旅然后首先出豫皖苏。7月29日,军委原则同意刘邓意见,但指出“陕北甚为困难”,向刘邓施压,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邓于7月30日复电,决定休整半个月然后挺进大别山。
至此,可以说运筹主要是军委、毛主席。但8月初的形势变化使得挺进大别山有了变数,原定的挺进条件已经不复成立:
1、山东重兵牵制在鲁中的条件不成立。陈唐、叶陶会师后,已经基本失去作战能力,无力将敌军吸引在鲁中,为了自保,只能渡过运河进入鲁西南,在刘邓羽翼之下休整。但山东追兵也跟着进入鲁西南,计划集中13个整编师30个旅分5路合击刘邓、陈唐我军与鲁西南,迫我背水决战。
2、刘邓来不及休整。俗话说“穷家富路”,千里跃进是要有充分准备的,而我军的准备好非常不充分,伤员需要安置,俘虏需要消耗,弹药需要补充(山野炮弹仅剩下600多发,迫击炮弹仅几千发)。但到8月6日,敌军已经形成对我东西钳击的态势,西面及西北面敌军部署了:整编第58,68,3,40师和敌兵第一旅,西南7,48师,东面5,84,85师,因考虑我军不会南下,因此,南面还未合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军已经来不及休整准备,一旦南面合拢,我军将处在敌军完全的战役包围之中。
面对“五行”条件的新变化,野战军何去何从则有了变数。
为此,8月6日刘邓召开军事会议,讨论野战军行动策略。上午参加将领和小平都发了言,没有结论,中午,刘伯承一个人在作战室权衡各种意见并反复推演,最后定下了决心:提前挺进大别山。因此,挺进大别山既是军委的战略,也是刘伯承的筹谋。
三、逐鹿中原之第一步向西战略
刘邓完成大别山的战略使命之后,按照军委的统一规划,准备将四个主力纵队转出大别山(大别山还留置两个军区3万人),与敌逐鹿中原。但3,6纵队受敌优势兵力压迫,难以脱身。为此,刘伯承致电军委并陈唐、陈谢,指示陈唐陈谢向潼洛段机动作战以调动敌军,为3,6纵转出大别山创造机会。
刘伯承这个运筹的结果看,我陈唐陈谢打下了洛阳,取得了我军逐鹿中原以来第一个攻克敌中型城市的大胜仗,同时,又掩护了我刘邓3,6纵队转出大别山,完成逐鹿中原布局。
四、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前刘伯承还在豫西的宝丰,淮海战场400公里开外了,刘帅在此运筹了大淮海的两个布局策略,一个是“揪其尾”,吸引黄维、张淦两个强力兵团远离淮海战场,而是“斩其腰”以陈邓主力斩断徐蚌,形成会攻徐州的会战形势。
实践证明这两个策略对形成今后的决战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堪称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五、渡江战役
二野司令部设在商丘附近,刘帅在此运筹第二野战军的渡江作战。商丘离2野打到最远的福建南平、古田约1200公里。
刘伯承根据战争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大纵深的追歼战原则即“主力应放胆向指定地点透入挺进,贯穿敌人纵深,截敌退路而兜击之。”同时还在《论苏军对筑城地带的突破》的编译前言中,精辟地分析的敌军的江防配置,并指出敌军的长江防线是一条“死蛇阵”“一处被斩则全线震撼”。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先后起草了《渡江作战之研究》、《敌前渡河战术指导》两本渡江教材后,又下达了《关于渡江战术注意事项》的指导性文件,对实施渡江作战规定了十项重要的战术原则,对渡江部队提出了具体的、详尽的要求。
渡江战役开始前,第二野战军司令部移驻桐城,离古田也有近700公里。
根据渡江后的形势发展,刘帅改变原定的与3野交叉接收南京方案,而直出浙赣闵线。同时,又根据部队未能完全掌握追歼战方法的情况,刘帅进一步重申猛打、猛冲、猛追的方针,并强调指出:“敌人已成崩溃之势,在布成新防线之前,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抵抗。追击越深入,敌人越惊惶,胜利也越有保障。这是我军作战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最根本的特点。为此,各部队应不顾一切疲劳,不为地形及天候所限制,勇往直前,大胆迂回包围,务求抓住其主力而歼灭之。”在战术上,他又具体提出了不应轻敌,加强机动,实行平行追击、跟踪追击和超越迫击相结合,求得分遣与合围能运用自如,加强情报、通信工作和充分利用缴获的运输工具等一系列的要求,使各级指挥员较快明了追击不力的原因,及时调整了部署和改变了战术,大大加快了进军速度,扩大了追击战果。
2野之前出部队一直打到福建着古田、南平一线,战果方面,渡江作战2野渡江地段为白崇禧集团和汤恩伯集团之结合部,仅刘汝明部几万人防守,二野作战范围的扩大使二野渡江战役的战果达到10万余。
六、西南战役
运筹地南京,离我军堵住李文兵团突围的邛崃在地图上按最短的步行距离算下来都有1900多公里,而部队实际进军翻山越岭,迂回包抄行动距离则远远不止。
49年8月19日,刘伯承发出川黔基本作战命令,设计了大纵深突击和大迂回包围策略,整体解决川黔之敌。
11月1日我军发出战役后,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将川黔敌军连同由华中、和西北退入四川的宋希濂部,胡宗南部一锅烩,全部歼敌达90万,而我军伤亡不足5000。进军速度之快(以步兵论),战果之大,代价之小都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记录。
七、指导对印反击作战
运筹地点北京,离前线直线距离都约3000公里。
59年9月,刘帅出任军委战略小组组长,所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参与指导对印作战。中印作战是62年10月,早在5月份,刘帅就预见到中印边境的冲突,将发展成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战略准备阶段,刘帅一是提出后勤保障,二是后方防御。作战战役指导刘帅提出“要用夜行晓袭、出敌不意战术,集中优势首先击毁敌人要害”“全部文章要做在‘速战速决’四个字上,切忌力量分散”。
第一阶段战术指导刘帅提出“山地占避免正面硬顶,一是只要有道路迂回,多走一些路也在所不惜,二是无路可行也可利用山沟插进去,一般山地沿山沟运动最终能过翻过山梁,三是顺山背夹背而行,相互策应。沿河流攻击则应由两岸并进,不要只顾一面而遇到敌人的侧击。如迫不得已必须正面攻击,就要坚持勇猛地打出去,‘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时候不能有丝毫犹豫“”
第二阶段刘帅敏锐抓住了敌军配置弱点指出“东段敌人兵力在西山口一带作了前重后轻的分段部署,形成外线较强、侧后较弱的配置。。。 。。。”战法采用“打头,击背,刨腹,切尾”,并指出“敌人左翼是他的肚子,从这里开刀”并要求部队采取迂回包围战法来加以对付。
刘帅的这些指导意见,被总参谋部直接发到前线执行。 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纵观刘帅军事生涯,大范畴长距离的作战运筹无一失手,真正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指挥艺术和作战谋略无愧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刘伯承传》《刘伯承军事文集》《刘伯承年谱》《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