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张廷禄 | 水墨归真——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名人录

更新时间:2025-09-03 02:21  浏览量:1


【序言】

文/王振德

在纷繁复杂的艺术长河中,水墨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诉说着东方美学的深邃与悠远。“水墨归真”,寓意着以水墨技法为载体,拨开艺术创作中的浮华迷雾,回归质朴纯粹的本真之道,探寻艺术最原始、最真挚的表达。水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寥寥几笔,便能勾勒出万千气象。从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简单纹饰,到历代名家笔下的文字、山水、花鸟、人物,水墨艺术历经千年沉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却能用黑白二色,展现出天地的苍茫、自然的生机;传达出创作者内心的波澜与宁静。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创作的形式与风格日益多样,许多创作者陷入对技巧、潮流的盲目追逐,却逐渐遗忘了艺术的初心。“水墨归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倡导艺术家们放下刻意的雕琢与繁复的修饰,以纯粹的心境,回归水墨艺术最本质的表达。用一支毛笔,蘸上墨汁,在宣纸上用真心来描述,让每一根线条、每一团墨色,都成为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的艺术创新,是扎根于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基础上才能有创新有突破!而“归真” 并非固步自封,而是以澄明之心与古人对话,以赤子之态为时代立言。当画家以“归真”之心进行水墨创作,便是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一方净土。在这里,没有外界的纷扰与评判,只有创作者与水墨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水墨归真,不仅是艺术技法的回归,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它让作者在笔墨流转间,触摸到艺术的真谛,感悟到生命的纯粹与美好。愿观者能于此邂逅水墨的本真之美,感受中国书画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天津文史馆馆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


【张廷禄题】


艺术家简介

张廷禄 1939年生于北京。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教育家。历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教授、教务处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师从卢沉、田世光、俞致贞、白雪石教授。数十幅作品曾入选国内外美术大展。

作品多次在美国、法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展出、获奖,并被收藏。百余幅作品在《美术》《国画家》《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出版有专著《新编山水画技法》《张廷禄作品选》《当代中国山水画坛10名家·张廷禄作品》《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张廷禄》《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精选张廷禄国画作品赏析》等,发表中国画论文、艺术教育论文10余篇。


作品欣赏

远望旭岳峰180x96cn 2025年

《青城幽境图》180x96cm 2007年

常沙娜(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

“张廷禄是我们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职多年的教务处处长和教授,为学院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做了大量工作,是学院很重要的人物,退休后一直坚持创作,这次的个人展览非常重要,祝贺‘独辟蹊径·锻沙炼金 张廷禄60周年中国画精品展’成功,继续延续学院的历史文脉。”

《壶口惊魂》176x133cm 2006年

鲁晓波(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张廷禄教授是我们学院任职多年的教务处处长,对学院的教学和管理及人文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艺术作品师法自然,艺术底蕴深厚,大气浑厚典雅清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对张老师的创作成就深表敬意和使命感,希望他为中国画的传承创新、为学院文脉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晚风》105x97cm 1994年

孙美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

“他重视精读大自然和传统这两本书,重视艺术实践的苦功。他困学、苦练,终于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正道路,强毅力,做大自然规律的探索者,是画家张廷禄成长的主线。如何把握住自己,创作具有个性特色的山水画,廷禄是有思考,有理论,也有实践的。其一,是崇尚‘师造化’,力戒东抄西凑,他的所有创作,全部来自生活,从构图、意境到笔墨力求独具个人面貌,更力戒个人作品雷同;其二,是探寻自己的山水大道,发挥中国画工具性能,笔、墨、纸、水相互交融,彼此生发的丰富表现力,简洁、清新、典雅,有东方情韵;其三,于写意山水中发挥用线的装饰表现性。泼墨泼彩同装饰性线条本是对立互不相涉的,他有意将矛盾着的因素融为一体,在点、线、面构成中发挥笔情墨韵的趣味,又在墨彩间隙与空白处,以疏密对比的装饰性线条穿插过渡,丰富层次感,格局自成。”

《山谷的风》180x96m 2019年

黄润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

“张廷禄在艺术实践中他把对生活的表现和艺术处理的装饰性效果很好的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对艺术的装饰性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上都是颇有建树的。”

《太行胜境图》125x250cm 2025年

袁运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

“廷禄是一位刻苦治学的实践者,在国画写生和创作方面均取得了独特的成就。他师承不因袭,张仃先生说他是‘独辟蹊径’,白雪石先生称他为‘艺海新花’。他在作品中运用精炼的线条和淡雅的泼彩,浓缩地表现了他长期从生活中写生积累的上千幅素材,是有感有据而发。因此,深沉、讲究,言之有物。他倡导笔法、墨法、水法,墨色结合,意匠为首。他长期重视理论研究和学术思考,加之勤奋的艺术实践,使他取得了突出的长进与成就。”

《雪域佛国》 125×250cm 2018年

王振德(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

“廷禄先生作品艺术风格严谨精妙,堂庑恢宏壮观,寓豪放于精妙之中。画幅涉及巴山蜀水、太行黄河,将南北风情汇为一体,风格独特,在当代山水画坛自标一帜。传统功力和时代精神相融,民族气魄和艺术个性结合,可知先生学识阅历之深,艺术体悟之高妙,令人钦佩不已。”

《壶口寒凝》125×250cm 2022年

杭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很长时间我无法摆脱外国美术史家将装饰艺术称为‘次要艺术’的影响,然而细看张廷禄的画,我的想法开始动摇,我没有想到风景中的线能够如此贴切地来表达作者的心情。这些线从传统艺术中游离出来,他不矫饰,不做作,而在虚实间服从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即作品通过形色线所要表达的思想。”

《滇西晚秋图》177x123cm 2005年

李砚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廷禄的山水画,有一种强烈的装饰风格,这是他的一种独特的追求。山水画除传统的那些笔墨形式外,能不能具有浓烈的装饰性,他试图走一条泼墨与装饰相结合的路。首先是用线,劲挺抒放、寓圆于方、充满张力和个性,线的奇正、疏密、穿插、造型等与传统山水画用线不同,内含着装饰之美之奇的意趣。其次是笔、墨、色的综合处置,泼墨的天然与洒脱,与线结构语言相结合,构成深厚与疏淡,整体而明快的画面风格,展示出一种不易察觉的装饰性意绪。再次张廷禄的山水画,清新典雅,明快而简练,而不乏刚健深厚的阳刚之气;传统的文化品格与现代的艺术素质互融,具有自身的品格和风貌。”

《太行秋牧图》180×96cm 2006年

贾德江(原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总编、著名美术评论家):

“张廷禄山水画最大的魅力即在于广蓄了自然英华、饱览了真山实水灵气之后,对于山水造化的领悟,超越了从前贤故纸堆里得来的营养而出现了质的飞跃,它大气、朴厚、清新、典雅、蕴藉、深远,是一种大造无方的天籁之美。

他不断探索着、形成着并改变着他的绘画样式,从而构成了他作品苍润、浑厚、灵动、清逸的艺术面貌。张廷禄是在创建自己的艺术语言特色,在创造自己的艺术,同时也参与了一个时代对中国山水画现代形态的建构。瓜熟蒂落,金石为开,大器终有成,他的艺术创造必将在中国山水画坛绽放出更加诱人的光彩。”

《秋水出山图》138×69cm 2010年

《太行晴雪》178x123cm 2003年

《大漠行旅图》69×138cm 2016年

《大漠晴雪》97x132cm 2011年

《圣山喜马拉雅》145×366cm 2014年

《黄河之魂》144×366cm 2022年

《霜天》180×96cm 2009年

《旭岳早春图》180×98cm 2018年

《远望圣山》138x69cm 2020年

《群峰拥翠属黄山》138x69cm 2018年

《巴山深处》125×180cm 2004年

《湖边蒹葭春意图》68×138cm 2010年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