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何艺(何学领)、刘魁一谈跨界融合之道
更新时间:2025-09-01 22:30 浏览量:1
一把紫砂壶静立案头,形若古树桩,肌理嶙峋。原矿段泥淬炼出温润微黄的胎体,仿佛被岁月浸染的旧纸,又似千年古木剖面的凝华。以指腹轻抚壶身,起伏的沟壑在触碰间苏醒——那是刀尖与陶土对话的痕迹,是树轮一年年膨胀生长的凝固,更是时间本身有形的呼吸。
刘魁一题字“宁静致远”
岁月沉淀的生命图谱
此壶的创作起点源自树桩的肌理纹,那一条条沟壑纵横的纹理,宛如历经千年风雨的大树所留下的年轮,充满了沧桑感与时代感。壶身的纹路细密而自然,细致生动,仿佛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些纹路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对自然生命的一种艺术再现。千年大树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历经风吹雨打、严寒酷暑,却依然挺立不倒,其年轮不仅是岁月的印记,更是生命坚毅之美的象征。《年轮壶》通过对树桩肌理纹的细腻刻画,将这种生命的力量与韧性融入到壶的形态之中,让观者在欣赏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与生命的顽强。
当我们用手触摸壶身时,那凹凸有致的纹路仿佛在与我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古老的森林之中,聆听着树木生长的声音,感受着岁月的流转。这种独特的触觉体验,进一步增强了壶的艺术感染力,让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匠心独运的艺术表达
何艺(何学领)的创作风格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他在继承传统紫砂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年轮壶》便是他创新精神的体现,它打破了传统紫砂壶的造型模式,以自然中的树桩为原型,赋予了紫砂壶新的生命和内涵。他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让人们在欣赏紫砂壶的同时,也能关注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坚韧。
笔墨传情的文化赋能
题字人刘魁一的加入,为《年轮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魁一是一位在书法艺术领域颇有建树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笔力雄健,韵味悠长。在《年轮壶》上,他的题字与壶的主题相得益彰,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更赋予了壶更深的文化内涵。
刘魁一题字
刘魁一在题字时,充分考虑了壶的整体造型和艺术风格,选择了与树桩年轮主题相契合的内容和字体。他的题字或苍劲有力,或灵动飘逸,与壶身的肌理纹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这些题字不仅是对壶的主题的进一步阐释,更是对生命、岁月、自然等哲学概念的一种艺术表达。通过笔墨的韵味,刘魁一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融入到题字之中,让《年轮壶》在视觉和文化层面上都得到了提升。
刀笔生花的细节雕琢
汤敏杰的刻绘注重细节的处理,每一道刻痕都精准到位,既保留了原矿段泥的质感,又让树桩的肌理纹更加生动逼真。
汤敏杰刻绘
他通过深浅不一的刻痕,表现出树木年轮的宽窄变化和岁月的流逝痕迹,让观者仿佛能够看到树木在不同年份的生长状态。这种刻绘技艺不仅需要高超的技巧,更需要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汤敏杰将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融入到刻绘之中,让《年轮壶》成为了一件集造型、题字、刻绘于一体的艺术珍品。
刘魁一与何艺(何学领)汤敏杰共创紫砂壶
从塑形到题字再到刻绘,《年轮壶》完成了三重艺术维度的交响。何艺构筑了它的筋骨,刘魁一赋予其灵魂的低语,汤敏杰则为它织就细腻的血脉。这三者共同诠释了中国匠人“格物致知”的传统——通过穷究一物之理,抵达天地大道。
何艺(何学领)与刘魁一交流
何艺(何学领)与刘魁一
创作者·何艺(何学领)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
徐悲鸿艺术陶瓷紫砂委员会执行会长
中国陶瓷工艺师一级(高级)
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师一级(高级)
北京工艺美术理事会理事
中国紫砂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荣宝斋北京荣宝拍卖紫砂艺术顾问
荣宝斋北京荣宝拍卖宜兴办事处副主任
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客座教授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宜兴紫砂收藏鉴赏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江南艺术品研究会宜兴分会)副会长
题字·刘魁一
文化部中国书画艺委会
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
宁夏书法家协会会员
宁夏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宁夏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员
西夏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作品:小楷百米长卷《四书五经》、《孙子兵法》《论语全解》《文海》
刻绘·汤敏杰
汤敏杰
徐悲鸿故居馆长
徐悲鸿纪念馆理事
徐悲鸿艺术委员会理事
徐悲鸿紫砂艺术委员会会长
徐悲鸿纪念馆工艺美术大师
徐悲鸿大师嫡亲外甥,唯一徐家认可的第三代传承人。从小受到徐悲鸿大师的艺术感染。出生于徐悲鸿故乡江苏宜兴,他自幼受徐氏艺术熏陶,继承了徐悲鸿的独门绝技“瘦骨铜声”,被业界誉为画坛“画马圣手小悲鸿”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