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一盘黄梅调,唱响三省情!盘龙大桥畔的百年乡音

更新时间:2025-09-03 08:25  浏览量:3

> 三万观众齐聚,两省名家同台,一句婉转黄梅调跨越鄂赣皖三省边界。盘龙大桥畔的这场文化盛宴,见证了黄梅戏如何从民间小戏成长为连接三省的文化纽带。

8月18日,湖北黄梅县盘龙大桥畔人声鼎沸。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杨俊、赵媛媛、孙娟同台献艺,台下来自湖北、安徽、江西的戏迷们如痴如醉。国家一级演员张小威表演的《满工对唱》乡音婉转,感人至深。

11岁离乡的他,在安徽学习工作29年,仍坚持回乡献艺:“盛会召唤必归来,这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

01 三省同台,盘龙大桥畔的文化盛景

2025黄梅戏艺术周成为鄂赣皖三省联动的文化盛事。这场活动由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主办,黄梅县黄梅戏协会承办,九江市黄梅戏活动中心、蕲春县黄梅戏协会、英山县黄梅戏协会共同协办。

当晚现场观众人数超过三万人,而通过线上直播平台观看开幕式的观众更是突破了两百万人次。专业院团与民间力量同台献艺,既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创新的探索。

黄梅戏的传播范围甚至远达新疆。今年2月,湖北省演艺集团赴博州开展“以戏传情·文化润疆”黄梅戏新疆行活动。

博州歌舞团的蒙古族演员巴登其其克和哈萨克族演员地里夏提·木汗,经过湖北演员十余天的指导,学会了黄梅戏《夫妻观灯》片段。

02 历史渊源,黄梅戏的三省血脉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桐城市与安庆市的交汇处,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后,从小戏到本戏;第二阶段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第三阶段是1949年至今,黄梅戏成为全国性剧种。

03 名角流动,共育黄梅戏艺术

黄梅戏人才的流动历史悠久。早在1927年,左四和与师傅张廷翰就带着良友班从潜山的山坑走到湖北英山的溪畔,从安徽的田埂传到江西的集镇。

他们的戏班挑着戏箱行走四方,被誉为“潜岳第一名班”。这种跨界演出不仅为了谋生,更促进了不同地区戏曲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1957年至1958年间,左四和成为安庆专区黄梅戏剧团的声腔老师。他足迹遍布太湖寺前、佛图,潜山横中、割肚、五庙,岳西白帽、店前等地,只要有人求教,不论是不是徒弟,他都倾囊相授。

近年来,三省通过多种文化交流活动,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共唱一台黄梅戏,共绘一个同心圆。黄梅县持续创作《桃花开了》《传灯》《青铜恋歌》等精品剧目,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年演出超180场,近百个业余演出队年演出数万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04 文化融合,黄梅戏的新时代魅力

2022年12月,黄梅县黄梅戏剧院首次登上合肥戏剧舞台,开展“喜庆二十大、迈向新征程,‘唱响大黄梅’鄂皖交流演出”活动。

这次破冰之旅开启了两地文旅合作共赢新篇章,达成了共识,引起了重视,收获了掌声,展现了风采。

2025黄梅戏艺术周期间,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2021届学员演绎的《天仙配·鹊桥》,让青春气息与传统戏韵撞出火花。老戏迷惊叹:“00后也能把老戏唱得这么有味道。”

《情更稠》联唱中,青年演员嗓音清亮如初升朝阳,黄梅挑花非遗传承人洪利等人,将青蓝底布上的细密针脚与戏韵融合,让非遗与戏曲在舞台上“活”了起来。

湖北省文联主席杨俊指出:“唯有扎根群众、拥抱时代,黄梅戏才能永葆生机。”

黄梅县盘龙大桥畔,三万观众合唱《家在黄梅》的旋律仍在夜空回荡。来自江西九江的戏迷方彭林手中的荧光棒缓缓摇曳:“一句乡音,就把我们从跨省的陌生人变成了自家人。”

黄梅戏从田间地头走向世界舞台,靠的正是这种打破地域的胸怀与传承。左四和等老一辈艺人挑着戏箱走遍鄂赣皖,如今的新生代通过直播让黄梅戏传遍全国。

形式在变,但黄梅戏的魂始终在百姓的口耳相传间生生不息。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