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承书韵长——走进詹氏三代的艺术人生
更新时间:2025-09-03 10:51 浏览量:1
一门三代 墨韵书香
陈永正
(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广东书画院院长、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岭东,真是人文荟萃之地。明、清以还,不少骚人墨客,家学渊源,父子祖孙相承,形成所谓的『书香世家』,对乡邦文化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百余年来,澄海詹氏,一门三代,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杰出的成就,更为广东以至全国书坛所瞩目。
詹哲明先生,出生于清末,一生寄情于诗文书法,少时致力『二王』行草,兼从明末诸家,打下良好的基础,书风峻爽清新,在家乡一带颇有书名。中年临习颜真卿楷书,吸取其雄强之笔力,笔笔中锋,体格沉厚。后复转研何绍基行书,扬弃其颤笔颓唐的习气,而专取苍劲浑朴一路,逐渐形成个人独特的书风。近年出版的《潮汕历代墨迹精选》一书,仅录其行书条幅一帧,评云:『用笔熟练自如,浓淡相宜,秀整匀净,丰满遒劲。』此仅皮相之言,未能点出詹老先生书艺的精要。笔者认真拜读其力作《司空表圣诗品》(书于一九三六年春),可用文中『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八字作为总评。近世学颜、学何者,鲜见有如此沉雄劲健之制。书于三年后的《唐三藏圣教序》,为训子而作,笔笔精严,堪为范本。行草『朕才』一帖,尤为特出,用笔生新,自然清劲,方之历代名家,似无逊色。
詹砺群先生为哲明先生季子。二OO一年春,『詹砺群书法作品展』在海南举办,本人应邀往贺,并为其书法集作序。略云:『詹老的书法,各体皆能,我认为最能代表其成就的还是行书。探其渊源,当植根于「二王」,旁及苏、米及文徵明诸家,然似于欧阳询《千字文》、《梦奠》诸帖得力尤多。其中年所书,秀朗挺拔,自具骨力。晚年则简淡冲和,已臻化境了。詹老的书法,被同行称为「詹体」,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这正是一位艺术家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砺群先生得其父之心传,哲明先生在手书《唐三藏圣教序》跋中云:『……适季男砺群鮀江肄业,暑假归来,述爱此文丽辞佳句,时乐吟哦,请书一篇,既藉览观,且资临习,喜其留心翰墨,酣志临池,素于楷行均得门径,而其精要处尚须指提,故为书楷行两篇,以示趋向,如日法书法帖,固未可言,庶几归而求之,有馀师在。』跋文中深意拳拳,既作书以示趋向,又指出要转益多师,故砺群先生之书,能于其父之外,别树一帜。『学前人而不为所囿』,这也是每一位习书者都应置于座右的。序中又云:『书为心画,书如其人』。詹老先生恂恂儒雅,诚挚待人,他的书法正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詹老先生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他那种深刻的理性精神;每一点画,都恰到好处,每字结体,均谨守法度;谋篇布局,浑然一体。每一篇作品,都是艺术家心力所聚,力求尽善尽美。这是詹老先生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回观当代的一些书手,往往轻率地否定传统,轻视笔法、结构,把书法艺术的理性部分都摒弃了。他们所谓的创新探索,也只不过是擿埴冥行而已。
詹冰莹女士是砺群先生的长女,从小随父习书,如今已是中国著名的女书法家,并任海南省书协副主席。女子书法,有其特具的风格。女性富于感情,善用文艺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感受与内心体验,对艺术尤有天生敏锐的感悟力。出于女性之手的书法,既反映其感情上的诉求,也表现女性独有的优雅气质和纯美的心灵,因而别具艺术魅力。冰莹女士的书法,正是传统的女子书法典型之作。笔者认为,女子书法,就应有女性特色,这种特色是男性书者所缺乏的,也是无法取代的。当代一些女子书家,放弃其独有的特色,而盲目去模仿男子,追求所谓刚健雄强甚至是狂野险怪的书风,其结果只能是失其故步甚至丧失自我。冰莹女士的书法,典雅灵秀,充分展示岭南女性的才情、气质、天份和能力,也不乏朝气蓬勃的现代精神,这正是女性在书法艺术领域上成功和崛起的标志。诚然,冰莹女士的书法,在艺术修养和功力上,与其父其祖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希望冰莹女士能更充分地发挥女性自身特有的创造潜能,努力进取,在书法艺术上实现新的突破。
我近年不常为人作序,每惧有违心之言,今应冰莹女士之请,谨撰此文,以志对哲明、砺群二老的深心景仰。
詹氏三代书法艺术——詹哲明卷
五十四岁时 摄于泰国曼谷
九十三岁时 摄
艺术简介
詹哲明,字振阳,号赞廷。清光绪四年(公元一八七八年)生于广东澄海一书香世家,至一九七一年寿终正寝,享年九十四岁。
詹哲明先生青年时期曾执教于广东澄海、汕头一带,后赴新加坡、泰国,于四海通银行、中华总商会等机构任文案,并在泰国曼谷创办汉文学校。传道授艺二十载,除本职的文案及教学外,常以书法应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哲明先生一生寄情诗文、书法及名山胜水,常借公务之暇,游览胜景古迹,摹碑临帖,其书中锋用笔,融合颜、何诸家精萃,除工于行楷屏幅、册页及对联外,更擅长擘窠大字,墨迹满泰京。出版有《旅泰诗集》、《南洋勤业会(即博览会)记游》等诗文二十多万字。现存墨迹尚有《摹何子贞金陵杂述》、《书孙过庭书谱》、《司空表圣诗品》、《先父哲明先生书圣教序》等帖及部分立轴。
詹哲明先生晚年息影家园四十秋,寄情砚边,笔歌墨舞,写下许多歌颂新中国新风尚的诗文及书帖、册页。临终前旬日自题云:人生自古谁无死,虽在圣贤难免此,南北曾经江浙间,沧桑几度烟波里。林间养拙四十年,如愿以偿今已矣!九十四龄归故乡,亲朋凭吊情何绮!?其乐观知足,坦荡无畏之胸怀由此可见一斑。
探寻詹氏书法:巡礼三代艺术气象
——写在《詹哲明书法作品集》问世之前的话
当近代书法的艺术历史坐标点在岭南书法文化圈中定格扫描的时候,詹氏书法流派无疑是一个闪烁着无穷魅力的亮点。
詹氏是一个很古老的家族,历史悠远,文脉绵长,近世祖旺广东澄海,族望发达于岭南地区。据资料查知,詹氏书法已历哲明、砺群、冰莹三代百余年之久,且在岭南书风中形成了一个主题风格鲜明的书法艺术流派。
詹氏书法流派开启先声者是詹哲明先生(1878年——1971年);与其前辈,奠定、完善者是詹砺群先生(1919年——2006年);与其同好,承续、创新者是詹冰莹女士(1947年生)及其后人。
詹氏书法流派的形成,对岭南书法文化事业和艺术繁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原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中国美协副主席林墉、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山大学教授陈永正等人已经做出了评述和肯定。特别被时人称之为“詹体”的詹砺群书法艺术成就和现居海南琼岛以秀外慧中、传承革新的詹冰莹书法艺术面貌均可得以实证。因而,在今天的岭南书风阵营中,詹氏书法流派就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同时它也透发着一个生命力极为活跃的艺术气象。
在詹氏书法流派中,詹砺群、詹冰莹父女二人,由于他(她)们身处一个政治、经济、文艺活跃的时代,其书艺墨迹和相关资料就相对的多了一些,自有明眼人可鉴。在这里笔者侧重对詹哲明书艺探究一二,以窥“詹氏三代书艺”之根本,也算是后学对詹老先生书法作品集重新整理印行问世的一种敬意!
过去的已成为历史的事实,谁也不能更改,或者私语非议。作为后人的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它、对待它,特别对于书法这一种有规律、有法度且不能恪守规律、法度的艺术门类来说,则更需要我们以慎密的、严谨的、冷静的、睿智的头脑去思辨它的存在,分析它的优劣,探寻它的得失,巡礼它的辉煌。
二十世纪中期,由于社会政体不稳定、战乱频繁,使中国各项文化艺术事业难以良性循环发展,又加之詹老先生中年远涉重洋,在曼谷忙于办学兴教二十年,到1934年始归故土等原因,势必会影响他对书法艺术的更新求索和向最高艺术境界的攀援。但是不论怎么说,从詹老先生于1935年至1938年期间所书《孙过庭书谱》、《司空表圣诗品》、《唐三藏圣教序》等遗存墨迹来详察,证明他对书法有着很高的艺术天赋,并对书法事业用功尤深,且取得很好的艺术成就,非一般人能为之。倘若不是那个时代过多的客观因素影响,詹老先生一定能够成为中国近代书法史上与于右任、林散之等人并驾齐驱的一位书法大家。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会给人留下许多抱憾,让人只能揪心罢了。逝者如斯,吹沙见金。詹老先生虽然不能成为中国书坛中的一位名家,但他今天那依然光彩憾人的书迹足以证明他与同时代的佼佼者,是受得起“近代岭南书坛大家”的美誉的!
詹老先生,上承家风,少年时候就开始临池,终生不辍,乐于书法之道而不厌倦,并且能够吟诗填词作对,善于文博研究。通过对他在1936年春所书的《司空表圣诗品》和1938年夏所书的《唐三藏圣教序》墨迹存本仔细品赏,我们会对他老人家的书法艺术风格得出一个更为理性的认识。例如,《唐三藏圣教序》墨迹本,其前有他1938年秋篆书题名六字,观之古朴肃穆,用笔方中求圆,稳健有致。其内有他同年夏以独具特色的行书所写的全文和前序后跋,揽之文雅儒气,用笔得体,在形缓迹静中映射出一种书法艺术功力深厚的特有之美感。
考其一生的书艺风格和崇尚,证明了詹老先生对唐人孙过庭的《书谱》情有独钟,并能旁及苏、米,出入文征明、傅山、屈大均诸家。细析之,他的楷书得力于颜真卿,行草书是在“二王”基础上借鉴了何绍基的行书风格,并融入北碑的骨法,篆书则取自周秦古法,显然也受到了吴昌硕的大篆影响。他的榜书丰厚圆润,更显雍容大度,似乎受到了苏东坡大字书法的影响而率性为之。
詹老先生由于能够活用颜、何,勤于孙氏,并且参悟明清诸家之长,故而其用笔施毫熟练自如,转折含蓄,结字外宽内紧,行距字距自然得体,其硬朗宽博处则有汉魏碑石韵味,给人以灵秀雅致、丰满遒劲、雄强浑厚、平稳古朴的艺术感受。据载,他为澄城东郊一卖茶人在粉壁上题写的“茅屋半间风雨临时聊侧足,清茶一盏往来渴处可沾喉”的对联,被誉为“联书俱佳”之作。适逢詹老先生作品集印行问世之际,期求他的这种书艺风格能够在“詹氏书法流派”中传世万年!
杨牧青(著名书画家、书法评论家、艺术理论家)
二00九年四月十一日客于杭州望南而祝
詹氏三代书法艺术——詹砺群卷
艺术简介
詹砺群(一九一九至二00六年),字锐霖,斋号『乐书室』,广东澄海市人,系詹哲明先生之幼男,从事邮政汇兑工作四十年。
受家庭熏陶,濡染翰墨,七岁始习书,初临《兰亭序》后学《集王书圣序》,其后兼研苏、米、文诸家及《乙瑛》、《礼器》等汉碑。笔耕八十个春秋,形成独特的『詹体』书风,给人以真、善、美的艺术享受。
砺群先生一九六五年加入广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一九八四年加入中国书协,历任广东省书协理事,潮州市书协主席、名誉主席等职。书作数十件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等国内外书法大展。部分作品获奖,或勒石刻碑于河南、广东、辽宁、山东、陕西、福建等地碑林、书墙;或为中南海及美术馆、博物馆所收藏,部分书作及传略被选编入《全国百幅优秀作品集》,《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集》……已出版的有詹砺群楷书帖、行书帖及《詹砺群书法选集》、《詹砺群书法作品集》等图书六种。
有关砺群先生的书法创作道路及艺术造诣、修养,北京《文艺报》、《艺术人生》、《人民日报》、上海《书法》及日本、新加坡、法国、泰国等媒体曾专题报道,蜚声迩远。
高山流水长相知
林墉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很早就认识詹砺群先生的作品,但却一直未曾与詹砺群先生见面详谈过。而在一些书法展览上,且是比较有阵容有分量的展览上,我十分留意作品卡片上明写着籍贯澄海、工作单位是潮州市邮电局的詹砺群先生的作品。这其中,我自己是潮州人,因而十分注意同是潮州人的作品,是原因之一;但,詹砺群先生那端丽的秀劲的书风予我以极深的印象,也是原因之二。一直以来,我佩服这位谨守邮电局本职,却又孜孜于书法艺术,且淳淳实实的詹砺群先生。
辛未岁暮之际,有机会看到一批詹砺群先生书法作品的照片。于书法,我是外行,不敢妄言。但,我十分惊异的是:詹砺群先生怎能在这纷纷云云的人生中,澄出这么一池清澈秀水?毕竟已是七十多个春秋啊!这其中,城头变幻大王旗,鬼子践踏山河碎,大江南北尽烽火,……二十世纪上半叶,何堪再味!且艺术,一直跋涉得这般艰难,三日风四日雨,叱进咤退,斯文诗意,犁庭扫地!又何况,小城荒疏,市井人情,蛛绑蚕茧,难得有逸气的吹动。有感于斯,詹砺群先生那沉静明净的心境的由来,就是使我迷惑的所在。
也许,只能也许,詹砺群先生是藉着自己淘澄于书法艺术的这叶小舟,才能腾越于这人间烟火!这叶小舟,虽然飘荡,但也正因飘荡而有幸游离。这叶小舟,虽然简陋,但也正因为简陋而得以偷生。我时常在掷卷兴叹之余,深为中国文化历史的弹痕烟迹而唏嘘。我为中国文化那深沉的容忍,大度的豁达,委婉的伸张,冷静的叡慧,节制的克己,炙热的衷怀而扼腕。
对照人生的艰涩,面对詹砺群先生书法的丰润;对照历史的坎坷,面对詹砺群先生书法的放逸;对照世事的匆促,面对詹砺群先生书法的淡定;对照物情的浓腻,面对詹砺群先生书法的清秀……这样来欣赏詹砺群先生的书法作品,大致应会韵味无穷,得益非浅。艺术虽则总须要种种的技法规约,虽然总有种种形式特色,但,艺术究其实,是一种讲求气质升华的神圣自律。书法,如果没有气质的物化形存,就只是一种书写格式,哪有艺术可言。
在展厅里,当视线移往另一方面时,入目的是詹砺群先生的父亲詹哲明先生的作品。一册手稿,约略可领会詹老先生的人生轨迹,而欣赏其书法入微之处,应就会感知詹砺群先生家学的渊源。詹老先生晚年的书法,愈趋圆厚,但也愈显苍劲,莽莽中有着方正的真率,淳淳中有着野朴的疏朗。
韩江水滔滔,谁说这里面没有长江黄河的波涛!潮音喁喁,谁说这其中没有中原故土的韵律!詹哲明老先生与詹砺群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本就明蕴着中华文化的脉络。我潮学子自可在这其中获取规范的所在。而世之爱书者,岂无知音在:高山流水之韵致,代代当有长相知。
詹氏三代书法艺术——詹冰莹卷
艺术简介
詹冰莹,出生于广东澄海一书香之家。斋号“湛露堂”(www.zlt989.net)。父亲詹砺群系岭南书法大家,其书艺有“詹体”之称;祖父詹哲明主业是办学传道授艺,其书艺造诣享誉粤东,远播马、泰等国家。
詹冰莹走出校门,先从事艺术理论及书法教学十四年,后供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海南省分会。多次率团出访欧、美、亚、非、大洋洲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参展、考察、交流业务。在海外应邀挥毫留墨近百件,书作深得欧洲、东南亚一带华裔文人的喜爱。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德艺双馨会员”,第四、五届理事,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省书协第一、二、三、四届副主席。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
书作数十件入选全国专业书法展览、历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及天津、甘肃等艺术节的“书法名家邀请展”;或为湖南等地景点勒石刻碑,为中国美术馆、中央档案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艺博机构所收藏,或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友人。主要编著有文物出版社出版、饶宗颐题签的《詹氏三代书法艺术》(一套三卷)等图书十多种。
詹冰莹书法读后
旭宇
(享誉“德艺双馨”著名诗人、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
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每想到海南,记忆中总有茂绿的椰子林,高耸入云的五指山,碧波无垠的南海拍打着洁净的沙岸,而此刻蓝天如洗。在这样的清新中推开窗户,挥毫泼墨于书案,总会有许多诗意注入书卷中。
我国著名女书家詹冰莹同志就是在南国这样秀丽又旷达的自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仅如此,她的成功,同时也浸润着祖上的书香之气。她的祖父和父亲均是岭南名重一时的书家。在这样的家庭土壤生长起来的乔木,其书艺书风的发展是可想而知的。而冰莹女士确不负祖辈之厚冀,有志于书法艺术,几十年坚韧向上,临池创作不辍,收获颇丰。
首先,她正确地打开了书法之门。从传统上进行开掘,溯源魏晋,而后直下唐宋明清。书法传统,不仅是笔墨技法,而更重要的是先贤们那种高尚情操与修养,那种心笔合一的书法创作过程,将作品视为自我人品。从本质上来讲,书家是以作品来传达自己的性情,弹拨自己的心弦,并以此而期获知音。冰莹同志在继承传统书艺的同时,更注重学习先贤们的品格,进而开拓着与时俱进的书法艺术。
三年前,我在报刊上见到她的行草四条屏唐诗七首,印象甚深。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布局合理,章法甚佳,线条硬朗,点划精妙,而且,劲健中充满秀丽,清新中饱含古朴,密聚处颇为浑厚,空灵处多有想法。从作品中可以见到“二王”的影子,也可见宋明大家的韵致。还有她同时创作的横幅“花寒不落”等作品都给我留下了同样的成功作品的感受。一位书法家创作不是一副作品,而是许多作品均有不俗的成功表现,宣示着这位书家已踏上很高水准的台阶。
纵观当代女书家之作,大多娟美清秀,又小作居多,而冰莹女士的对联“兰径,松窗”及横幅“诚信”之作,让人刮目相看。笔墨纯熟且能开张,气势恢宏,使人感到有不让须眉之英气。在大字创作上难于把握全局,技法也不易施展,能将大字写得既有气势又不失书卷气,是对作者功力的考验。冰莹同志能成为中国书协的理事,是名副其实的当代名家。
尽管冰莹同志是业余从事书法创作,但可以看出书法是她生命的内核。通过艺术创作,在抒发自己的积极人生与高尚情操,写自己隽丽又刚健,凝重又清新,传统又富时代精神的内心世界。一个书家有什么样的性情与修养,就有其什么样的作品追求,在这一点上,可谓字如其人。
书法之所以称为法,就是其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规矩约定而成。如果横空出世不要这规矩,那很容易,但也就不是书法了。书法的创新是永恒的,但它总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攀登与前行。我认为冰莹同志的创作,就是在这样一个理念下进行的。因之,可以期待她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还有更大的空间让艺术飞翔。
我们有幸从事书法创作是人生之福,因为书法是抒情诗,是心灵的吟唱,是生命体的宣泄,不必将书法创作搞得很苦。如冰莹同志一样,在工作之余,听着涛声,沐浴阳光,放飞生命于晴空之野,在愉悦时书写,在书写时愉悦。何苦之有!这样,会使作品更鲜活,更具有真正的内涵。
我们书家是条鱼,在传统的大海中可以游向任何地方。冰莹同志是位成功的书家。读她的作品可高峰入云,可清流见底。蔡邕有诗曰:“练余心兮浸太清,涤秽浊兮存正灵,和液畅兮神气宁。” 在人们大多浮躁的当代,而书家能练心宁神进行创作,以存正灵,该是何等的愉悦!
冰莹同志将有书法集子要付梓问世,因之嘱我写一篇小文评点。这也是我学习的一次机会。现将拙文与祝福一起寄到南国,愿作者的砚池里多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