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七夕月夜共赏岭南瑰宝 关山月美术馆艺术导览揭秘策展背后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09-03 12:24  浏览量:1

2025年8月29日晚,正值中国传统七夕佳节,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内灯火璀璨,围绕正在展出的“怀抱古今:黎明研究展”的导览活动如期举行。作为展览配套的公共教育项目,本次导览由策展人陈旭霞主持,吸引数十位艺术爱好者齐聚一堂,在月光与艺术的交织中,深入探寻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的杰出代表、香港美术界领军人物之一黎明的艺术人生与创作精髓。

七夕雅集,开启从师承到创新的艺术对话​

活动以展览六大板块——“新宋院画”“师法自然”“折衷中外”“浑厚华滋”“濠江画迹”“自出机枢”为主线,陈旭霞以黎明与恩师高剑父的师承关系为切入点,结合中国画技法演变与中外艺术思潮交融的历史脉络,逐一解读展品背后的艺术密码。她特别指出:“黎明先生不仅是高剑父‘折衷中外’理念的继承者,更在实践中将宋院体工笔、日本画技法与中国水墨意境熔铸一体,开创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与讲解员导览不同的是,作为展览策展人,陈旭霞对展出作品有着深入的了解,对中国画的历史脉络更是了然于心,从艺术家的技法传承到风格偏好,从展览作品的选品标准到每一件作品的背后故事,各种典故信手拈来。其引人入胜的讲解,为观众带来一场深入浅出的中国画赏析课。

自成一格,剖析《孔雀》背后的岭南画风

导览过程中,尤为引发观众瞩目的,是8月26日刚刚在C展厅上新的黎明《孔雀》,它是黎明绘写的多幅孔雀图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将中国传统水墨、院体工笔、西方的水彩画等技法融为一体的杰作。据了解,此件作品是香港艺术馆1999年收藏后的首次展出。

黎明,《孔雀》,1960,香港艺术馆藏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孔雀入画历史悠久,画法传承有序。黎明笔下的孔雀,自成一格,独领风骚。陈旭霞介绍,黎明精于花鸟,尤以善写孔雀而闻名。本次展览遴选黎明不同时期的孔雀图10幅,集中展示于C展厅,其中既有描绘单只孔雀,亦有雌雄成对的孔雀,也有多只孔雀的构图。

黎明画孔雀,同样受到老师高剑父的影响,1940年代,黎明拜高剑父为师后,在高师新国画运动倡导下,他一边努力研习中国传统画法,同时参阅、临摹西洋画和日本画。他的早期山水和孔雀画充分践行了高师“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的艺术思想,融合中、外画风,博采众长,独具一格。“他早年通过模仿学习清代院体画家沈铨、间接研习宋代院画的基本功,使他能在画孔雀时造型准确,信手拈来,毫无刻板僵硬之姿。黎明运用宋画的线条勾勒孔雀造型,同时运用西方绘画的光影来表现孔雀颈、背、翼、尾羽不同的色泽和特点。”

黎明,《孔雀》(局部)

刚刚上新的香港艺术馆藏《孔雀》描绘了一对孔雀,画面以雄孔雀为主,栖息于树干,尾羽顺势垂下,构图修长秀丽。孔雀头颈自然生动,翠绿色羽毛闪耀着金色和蓝色光泽,延伸至背部逐渐转变为赭色,翼部褐色羽毛丰满有力,富有层次,最绚烂的尾羽翠中有蓝,眼形斑点采用水彩画法,色彩明亮、通透,尾羽下白色的羽管若隐若现,尾部羽毛巧妙地将中国水墨笔法与水彩画法融合,用水墨线条表现羽丝的流动、柔顺,以水彩画法突出尾羽的色泽。树干以水墨写意画成,衬托孔雀的五彩斑斓。黎明运用西画的块面处理方法,使孔雀造型生动逼真,又巧妙融合,画面清新自然。“相较中国古代画家、日本画家的孔雀画,黎明的孔雀体型饱满,姿态生动,羽色更显明翠,青、绿、紫、赭、黄过渡自然。”陈旭霞认为,“纵观黎明的孔雀图,风格跨度大,笔法收放自如,在历代善画孔雀的画家中,独树一帜,值得一赏。”

艺术导览,引导公众与经典深度邂逅

本次展览的最后一幅作品,是黎明在老师高剑父逝世之时绘制的高剑父遗容,展览现场,陈旭霞讲述了选取这件作品作为展览收尾的背后故事,同时也为展览所呈现的两代岭南画派大师之间的传承故事划下句点。

导览现场,有艺术爱好者表示:“以前只在教科书里读过关于岭南画派的风格描绘,今天通过黎明的作品,对岭南画派的技法风格有了直观的感受。”更有观众感慨:“七夕赏《孔雀》,既有传统文化的浪漫,又有艺术创新的震撼,这样的活动让节日更有意义。”

活动尾声,陈旭霞表示:“有这么多观众通过艺术欣赏和我们共度七夕这个浪漫的节日,让我非常感动,这也足以显示黎明先生作品的感召力。希望更多人能通过这场展览,触摸到岭南画派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