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为什么不是艺术夸张?
更新时间:2025-09-03 14:26 浏览量:1
今天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八十年前的那场卫国战争,可以说诞生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不是一首“艺术作品”,而是一首对那场战争的素描纪实作品。歌词中那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里里面的“血肉长城”不是一个形容词,而且当年的现实。
现实中,很多人受一些抗战影视剧的影响,他们认为八十年前的那场漫长战争中,中国军队只是差在武器装备不如日军。实际上,当年的中国士兵不论是从武器装备,还是兵员素质,都远远不如日军。
◇ 图为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关东军士兵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短短三个月,东北三省尽数沦丧。为了准备对日战争,南京政府一方面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另一方面抓紧时间整军备战。比如,一开始南京政府准备60个德械调整师,但后面由于各种原因缩减到20个师,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只有87、88、36、教导总队这4支部队才勉强算得上“德械师”。可以说,这时候中国军队中真正能和日军有一战之力的,屈指可数。
◇图为美籍华人宋文斌与摄影师王小亭之妻王雪雁慰问国军将士
军队素质上的落差,直接体现在真实战场上的战损比上。到了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正面战场的国军和日军的平均战损比少则4:1,多则6:1,有些战场甚至达到了10:1。也就是说,平均6个士兵才能干掉1个日军。刨去武器、战术、指挥和训练等方面统统不谈。仅从士兵身体素质这个最基础的因素来说,中日军队之间就存在巨大差距。
先讲中国军队,1935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制定了陆军战时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普通士兵每月军饷10元,棉布、柴火等开支另计。”
表面上看,这个标准在当年来说还算不错。可惜,这只是纸面上的标准,实际上,国军士兵一天能拿到9两左右的米,(注:旧“两”制为31.25克,16两合1斤。也就是说,实际拿到大约是280克左右)副食基本没有,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盐水煮菜泡饭。这还是中央军的情况。地方军队的粮饷往往需要自己想办法。
换句话说,一天280克,就是抗战士兵们的唯一热量来源。
◇ 图为抗战时期“骨肉如柴”的国军士兵
随着日军迅速攻陷中国主要产粮区,封锁沿海港口和外来援助通道。绝大部分国军士兵连这一天280克的口粮都难以保障。很多部队甚至已经把一日三餐的标准改成一日两餐。当时,只有最精锐的第五军(这还是蒋介石亲自下手令要求执行)以及后方军校学员,一天才能保证吃上三顿饭。而且,每顿的主食也不能保证都是大米,能找到什么米就是什么米。长期无法获取足够的营养,就导致国军士兵患有慢性疾病,身体素质非常差。在战场上,很可能一次高强度冲锋后,人就不行了。
1939年,营养学家沈同在湖南抗战前线调查发现:大部分国军士兵都存在营养匮乏的问题,浮肿和脚气病到处都有;有1/5的伤兵是因为缺乏营养而迟迟不能治愈,他们的病号饭竟是杂粮和白糖煮成的“面糊”。而当时侵华日军军犬的伙食标准:每天大米150克、麦250克、白菜200克、牛肉350克。也就是说,中国抗战士兵们吃的甚至不如日军的狗。
◇ 图为抗战时期“骨肉如柴”的国军士兵
这种营养不良的现状不仅被自己人记载,在侵华日军老兵东史郎的日记中也有相关记录,比如在东史郎写到徐州会战中,他们袭击了中国军队的一个小队,当时这支小队刚做好饭。其中三名士兵被俘,其余人逃走。东史郎打开饭锅,发现只有少量的白米和糙米,每个人吃到肚子里的食物还不如日军这边的一个小饭团。而且,三个被俘的国军士兵,明显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在对三人搜身的时候,还能明显看到他们的肋骨一条一条贴在肉皮上。
◇ 图为抗战时期一名国军士兵
这种士兵普遍性营养不良的状态,从抗战初期到抗战后期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比如美国人当时发现,在短距离的徒步行军中“有大批人掉队,许多人由于极度饥饿处于垂死状态”。美国人在报告中也说:看到一些国军的士兵“走了不到一英里便倒下死去”。再比如1942年初,中国派遣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这10万人是当时国军中精锐中的精锐。在出发前夕,中方在美方顾问建议下对远征军开展“中国军队营养之研究”。研究后发现,当时远征军士兵普遍存在严重的营养不良,夜盲症、下肢浮肿等病症,是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 图为抗战时期,条件较好的晋绥军
◇ 图为抗 战时期,中央军校陕西分校的学员在就餐(摆拍)
直到抗战后期,组建的中国驻印军由于得到美国人的直接补给,才摆脱普遍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状态。当时,美军给驻印军的补给标准:每天大米850克、蔬菜340克、大豆70克、花生35克、肉类35克、植物油30克、盐10克。
◇ 图为 1945年1月22日,缅甸木姐。中国驻印军新一军新三十八师第113团一名战士打开一盒美军K级口粮,和 云南中国远征军第五十三军第116师一名战士分享
可以看出,驻印军的补给标准不仅远超国内那些吃不饱饭的同袍,更是吊打当时的日军。而在给驻印军的实际供应量上,主食,斯帕姆肉罐头更是敞开吃。在大量肉食和主食的供应下,驻印军的士兵们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平均体重就增加了近20斤。正是因为有了强健的体魄,军队才有更强的机动能力和可持续作战能力。
◇ 图为正在制作饭团的日军
再来看日本军队,根据1938年制定的《军人战时给予规则细则改正》来看,在战斗期间,按特殊定量补给,一名日军士兵每天可以获得:精米580克,饼干或者压缩干粮230克,罐头肉150克或者干肉60克,干菜120克,酱油粉30克或者浓缩酱油40克,味增粉30克,盐5克 砂糖20克,茶叶3克,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香烟20支。从这里就能看出,战时日军不但主食配给很高,而且有大量肉类作为副食,基本可以保证日常行军和战斗期间人体所必须摄取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此外,在占领区驻扎的日军,还有固定食堂。食品种类丰富众多,单主食就有:米麦饭,栗饭,什锦饭,牛肉饭等等等等。各种口味的汤也有将近20多种。
◇ 图为营养充足,身体强健的日军
可以说,当时的日军给养充足,营养丰富,单从身体素质来说,就远超中国军人。当然了,日军不是一下就变得这么强。自从明治维新以来,在士兵的营养问题方面,就一直是日本军队建设的重中之重。这种重视的结果,在后续的甲午战争中得到体现。当时,日军大本营野战卫生长官石黑忠悳根据1.4万余名日本兵的数据进行统计,甲午战争中,日军士兵平均身高为164.83厘米,而清军战俘的平均身高为166.65厘米。虽然,中日士兵身高相差4厘米。但日军士兵普遍更为强壮,称得上短小精悍。根据石黑的数据显示,日军士兵的平均体重为60.90公斤,清兵平均体重为54.75公斤,反映呼吸功能的呼吸差、肺活量和握力等指标数据也都领先清兵。
到了抗战时期,根据日军陆军自己统计,1937年日本陆军平均身高为165厘米,虽然经过四十多年,日本陆军平均身高仅增加了1厘米。但中日士兵在体能上的差距反而进一步拉大,当时日军士兵的平均体重要比中国士兵重10公斤。体能上的差距就直接反映在战斗当中,比如聂荣臻元帅在回忆抗战初期的白刃战时就说:“三个日军背靠背,十多个八路军也讨不到便宜。”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中国重庆政府始终没有向日本屈服,为此,中国军队也付出了极其沉重代价,其中:1,328,501人阵亡;1,769,232人受伤;130,126人失踪,总伤亡:3,227,926人。
回望历史,这些牺牲的英烈中,90%是吃着咸菜、粗粮大饼、穿着草鞋、裹着绑腿、没经过多少训练、没有留下照片、没有留下文字的基层士兵。也正是这些营养不良的士兵,在“坚忍待变”的抗战岁月里,毅然决然的冲向侵略者,用他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