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石向东:绽放在当代中国雕塑星空的耀眼之星

更新时间:2025-09-03 14:13  浏览量:1


在当代中国雕塑艺术的星空中,石向东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不仅是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雕塑协会常务理事,还是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获得者。作为著名雕塑家,其作品在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雕塑艺术作品展中闪耀,多次荣获大奖,被国际奥林匹克总部、中国国家博物馆、多个省级博物馆、艺术馆收藏。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他艺术生涯中光辉的里程碑。

图①:长风铸春秋(铸铜)。石向东作

漓江水畔的艺术启蒙

1967年,石向东出生于广西桂林市,母亲是广西桂剧名角,他跟随母亲在剧团生活,看叔叔阿姨们排练桂剧,自幼便受艺术的熏陶,三岁就能唱一些桂剧和彩调名段。桂林这座充满山水灵气的城市赋予了他对美的独特感知,为他后来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他有绘画的天赋,从小就爱在纸上涂鸦山水花鸟。19岁那年,他考上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从此开启了他在雕塑艺术领域的探索之旅。他很幸运,入学后师从著名的雕塑家朱培钧教授,朱教授很看好石向东的雕塑天赋,对这个艺术触角极其灵敏的学生,打心底里喜爱,精心教导,孜孜不倦,无保留地将雕塑技艺一一传授给了石向东。早期的石向东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才华。

雕塑家的中青年时期是创作最佳的旺盛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石向东的艺术潜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创作灵感大发。他的毕业作品《胜与败》以独特的皮革材料和等人大比例制作的拳击手套,呈现出一立一倒的形态,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胜与败”的主题,给广西美术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也让他崭露头角,这件作品入选第二届体育美展,一鸣惊人,引起了中国雕塑界的关注。

展出期间,观众川流不息,对《胜与败》雕塑作品评价良好,不少人希望和这位给人思想启迪和美的享受的年轻雕塑家见见面。23岁的石向东还很腼腆,为人低调,他把前辈的关心、朋友的帮助、观众的赞许,当作鞭策和鼓励,加倍努力探索,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开启雕塑艺术创作心路历程。

毕业后,石向东以优秀的成绩留校当老师。年轻气盛、朝气蓬勃的石向东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全身心投入教学中。刚毕业的他深知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付紧张而严谨的雕塑艺术教学要求,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于是古今中外的许多雕塑珍品引发他如醉如痴地钻研,探求着雕塑语言的奥秘。他参与学院雕塑工作室工作,这期间从事过多次大型雕塑创作,创作了不少纯朴动人的作品,展现了深刻的雕塑艺术功底和精湛的雕塑技艺,受到学校老教授们的肯定和学生们的赞赏。

体育雕塑里的突破之路

艺术是从人生命中剥离出来的东西。每一件艺术作品问世,都带着艺术家的血肉和温度。每个雕塑家,由于性格、经历、情感上的差异,给予作品的灵魂会有所不同,都努力去创造自己的个性。

上世纪90年代,是石向东创作的高峰期,也是他在体育雕塑领域大放异彩的时期。1993年,他创作的《最后的防线》以废钢铁为材料,运用抽象的艺术语言,塑造了足球守门员顽强拼搏的形象。作品充满视觉冲击力,震撼了观众。这件在广西评选中曾有争议的作品,最终在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中荣获最高奖——特等奖,并荣获国际奥委会颁发的特等奖奖杯,同时被国际奥委会总部永久收藏。这不仅是石向东个人的荣誉,更是广西美术创作的一次重大突破,证明了他在雕塑艺术语言探索上的成功,找到了金属材料与自己精神情感的契合点。

1997年,《走向奥林匹克》诞生,这件作品再次展现了石向东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作品将格斗士的形象与奥运元素巧妙融合,当格斗士身上的盔甲融化脱落,露出胸部的五环旗时,象征着从战争走向竞技,寓意深刻。该作品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艺术高度,都达到了新的境界,并再次荣获国际奥委会颁发的特等奖奖杯,同时被中国奥委会作为礼品赠送给国际奥委会总部永久收藏,成为石向东雕塑艺术的又一高峰。

图②:走向奥林匹克(铸铜)。石向东作

在创作主题上,石向东凭着自己敏感的视觉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开放,大胆地选择机器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冲破与革新,从赞颂机器文明的角度出发,昭示机器文明所具的摧枯拉朽的力量与激情。作品展现了锐意进取的时代特质与焕发出来的精神力量。作品《面具》《掩饰》都巧妙地运用钢铁与人体异体同构的方法,塑造的是人类的外表,但却拥有机器的内核,这种矛盾与冲突造成了人的焦灼与惶恐,是对“人的异化”主题的独特感悟与深度的诠释。这充分彰显出现代审美意识带给雕塑家全新理念和多维艺术创作实验。

对于其他主题的创作,石教授也成绩斐然。1994年的《行进》是他金属材料创作的经典之作。作品运用解构主义的艺术观念和语言,将秦俑和机器人有机组合,产生“错位”的视觉效果。传统的秦俑代表着历史,机器人代表着现代,两者之间的组合深刻地表达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是现代的依据,现代是历史的发展。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这件作品在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获奖,并被国防科技大学收藏。显然,石向东教授坚定的雕塑功夫和传统文化的积淀,以及几十年来的雕塑创作和人生历练都为他当今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跨媒介探索与文化寻根

高雅的艺术,名副其实的艺术,决不受一朝一夕的规划所限,它是一颗向天空飞射出去的彗星。真正的艺术作品,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仅仅对自然做种种临摹,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2000年后,石向东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并参加法国巴黎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托尼·布朗主持的当代艺术研究课题“媒体与媒介”雕塑创作训练班。这段学习经历为他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他开始尝试运用装置、多媒体等方式进行创作。如2001年的《罐制品》利用日常用品的放大和草地与不锈钢人工制品的结合,传递生长与开启的主题;2002年的《它们是鱼》植入“异化”问题,引发人们对海洋生物的思考;2004年的《穿越》通过综合材料将《马踏飞燕》与玻璃、彩色光线重构,营造出时空变幻的代入感,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他在当代语境下对雕塑创作的新探索。

近年来,石向东的创作风格又有所转变,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如《水袖》系列作品,借用传统戏曲的甩袖动作,以飘柔的形式表达生命活力;《大美·山河》借用戏曲角色传达刚与柔的对比,展现出崇高与优雅的和谐。这些作品中少了早期作品中的冲突与力量感,多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精神回归,体现出他对艺术理解的深化和升华。

真正的雕塑家,他的凿子不是准备去临摹这只手,而是把运动和生命给你表达出来。必须抓住事物和生命的精神、灵魂和特征。石向东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众多雕塑作品中脱颖而出,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更在于他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与力量,精神与灵魂,透视出时代的印记和人类精神的光辉。无论是体育雕塑中对生命力量和竞技精神的赞美,还是对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都展现了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担当。

从艺术成就来看,他两次获得中国体育美展的特等奖,多次在全国性美展中获奖,作品被国际奥林匹克总部、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美术馆等重要机构收藏,足以证明他在中国当代雕塑界的重要地位。他为中国体育美术和广西美术创作赢得了崇高的荣誉,成为广西雕塑界的领军人物,对广西乃至全国的雕塑艺术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③:最后的防线(铜铁)。石向东作

水墨间的山水情怀

那年,广西文联书画研究院举办一个广西书画名家作品展,我第一次看到石向东的国画作品,基本功扎实,画面清晰,文气十足,不亚于专业国画家。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握小锤拿刻刀搞雕塑很厉害,没想到中国画也很出色,是一位跨界的山水画家。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驾驭大型雕塑的宏观能力以及高超而独特的审美力,使他在国画领域同样驾轻就熟、如鱼得水。

石向东的国画以水墨画为主,画作通过墨色浓淡干湿变化表现山水神韵,营造空灵、悠远雅静的氛围。每幅作品仿佛是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优雅。他的画作《春山晨韵》描绘了春天山间清晨的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淡雅的墨色,表现出春天山林的清新与灵动,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晨雾中湿润的空气和鸟儿的啼鸣,引发人们对山水的赞叹,对山乡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与精神透力。

自幼生活在漓江山水间的石向东,其国画的题材多取自漓江山水景观,作品立意清新,笔墨深厚,烟云流泉飘然欲出,所作的小品尤为精到,尺幅之间腾挪跌宕,疏密得体,简约入神。他创作的《夏山叠翠有人家》,画面中夏山层层叠叠,墨色浓淡相宜,展现出夏日山林茂盛与生机,山间错落的房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引人入胜。

进入学院领导班子,肩上担子更重了,但在繁忙的政务中,他依然没丢下专业。除继续领军雕塑艺术创作,还率领学生下农村、进山区、到工地写生创作。《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写生》生动地记录了大石围天坑的独特地貌,以写实的手法展现出天坑的壮观与神秘,画面中岩石的纹理、植被的形态都刻画得十分细致。广西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工程。艺术家们纷至沓来,用各种艺术形式记录这一伟大工程。石向东不辞劳苦,深入运河工地写生,以平陆运河建设为创作主题,展现了运河建设的宏大场景,如繁忙的施工机械、紧张作业的工人等,画面气势恢宏又不失细腻之处,生动地记录了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瞬间。从这些写生作品,我们可以分享到作者人生中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和超越凡俗及一己格局的艺术情境。

雕塑教育的薪火相传

作为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和教授,石向东始终坚守在教育第一线,培养了众多优秀雕塑人才,他将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创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为中国雕塑艺术的承传和发展贡献着力量。

推动民族艺术与现代雕塑教育的融合。石向东教授长期致力于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雕塑教学,强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他在论文《浅析广西少数民族元素在景观雕塑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中指出,广西的民族艺术资源(如铜鼓、壮锦、花山岩画等)可以为雕塑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并主张在教学中强化民族文化传承。在指导学生创作壮族神话人物《布洛陀》时,注意把壮族的文化艺术融入雕塑作品中,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获得美术界的广泛好评。

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现场教学。石向东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因材、因地、因实地进行现场授课。他强调雕塑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参与实际项目,不可隔山买羊。因此他组织学生参与城市公共雕塑项目的景观雕塑设计。大力推动“1+2”教学模式,(即大一基础训练+大二分流工作室制),让学生在专业方向更早形成个人的风格。同时鼓励和推荐学生参加国内外雕塑展览和竞赛,开展艺术交流,不断提升实战能力和吸收更丰富的专业知识。

推动数字化雕塑教学,引领学科前沿。当今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迅速,石向东敏锐地意识到数字技术对雕塑艺术的影响。早在2014年他便发表论文《数字化表现方法在雕塑创作课程中运用》探讨3D建模、虚拟雕塑等新技术在雕塑教学中的应用。并在广西艺术学院雕塑系设立“数字雕塑方向”,培养适应影视、游戏、3D打印等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积极推动数字雕塑与传统雕塑的有机融合,利用3D扫描技术还原民族文化遗产。

促进国际艺术交流,拓宽学生视野。作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席,石向东充分利用这个岗位和职能积极组织开展中国—东盟艺术合作与交流。2020年策划“中国—东盟国际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活动周”,邀请50多位国际、国内知名艺术家参展,这不仅增进广西艺术学院与东盟国家艺术院校的合作交流,推动雕塑专业国际化发展,同时通过国际展览和研讨会,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学习平台,提升学生的全球艺术视野。

培养高层次艺术人才,提升学科影响力。石向东教授从事艺术教学数十年,治学严谨,身体力行。雕塑艺术是一种脑力和体力并用的创作劳动。他每次授课不仅讲课,而且亲自示范,对学生有问必答,不厌其烦,有时一节课下来弄得汗流浃背。他的课深受学生的喜欢。在他的精心教育培养下,广西艺术学院涌现多名全国知名雕塑家和众多复合型艺术人才。广西艺术学院雕塑专业于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学生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体育美展中获奖。雕塑系教师团队承担了国家级课题。广西艺术学院雕塑专业在全国小有名气。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年轻的雕塑人才正在成长,他们将继续推动中国雕塑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一个艺术家最主要的功绩就在于他创造的形象的真实性,他的事业有传承性。石向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对艺术教育的贡献,成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是时代的见证,也是艺术的瑰宝。艺术的修炼必须付出终生时光。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相信石向东将继续秉持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来源:桂林日报)

画家简介

石向东,1967年生于广西。现任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席,广西艺术学院副校长。二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雕塑协会常务理事。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雕塑创作作品参加多项国内外重大学术展览,其中九件作品获奖,《行进》《合作之泉》等四件作品荣获最高奖,《最后的防线》《走向奥林匹克》两件作品被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收藏,并荣获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颁发的“特等奖”奖杯。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防大学等机构收藏。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