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雨三个钟头,惨过血战一场:比永的行军观
更新时间:2025-09-03 16:59 浏览量:1
1617年,或者说万历四十五年,法国战术家热雷米·德·比永(Jérémie de Billon)在里昂出了一本《军事教令》(Instructions militaires),该书图文并茂,配有海量彩色示意图,算是近代早期战争艺术的重要参考材料之一。
《军事教令》全书共有六册,总页数得有六百多,而在第三册341页,比永讲了这么个浅显易懂的道理:
除非为保全军队而迫不得已,否则便不应当在雨天迫使部队转移驻地或行军。哪怕求战心切,也不可为进攻敌人而冒雨行军。要是行军路途遥远,那就更不可如此行事。
连说了三个万万不可后,比永随即解释道:
对一支军队而言,雨天行军三法里[*],所造成的损耗可能远超一场会战:它会引发严重疾病,还会令士兵大量走散,十五天内都往往难以全员归队。
[*] 3法里约合12公里,不过这里实际可以理解成行军3小时。
非得冒雨行军,那该怎么补救?
假如迫于形势,不得不在此时[冒雨]行军,事后就必须让士兵在有遮蔽的地方宿营,且宿营地需宽敞些,以便士兵休整。停留时间至少为一天,若条件允许,愈久愈好,一来可清理、修复兵器,二来也可处理其他必要事务。
总而言之,面对狂风暴雨,若是单纯强调精神力量没苦硬吃,那就着实属于缺乏人文精神,徒增军队损耗。
战斗固然是军队生活里的重头戏,但按照17世纪时人们的认知,每当有一个兵战死,就会有一个兵死于私斗,另一个兵死于军法。而这三种死法加在一起,其总和也远少于大自然母亲通过疾病索取的性命。
淋雨三个钟头,惨过血战一场,便是很正常的现象。
说到底,那年头毕竟没有青霉素,也缺乏便利耐用的量产雨具,一旦淋雨几个钟头,便极易沦为病员。即便非得冒雨前行,事后自然也得多做休整,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