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双展闪耀!北京市丰台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自然工社”学员美术作品入选全国艺术展览
更新时间:2025-09-03 17:36 浏览量:3
夏末的收获季里,北京市丰台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自然工社”美术工作室的小艺术家们捧着沉甸甸的艺术答卷来了——2025年暑期,他们的作品接连登陆两项国家级艺术展览,不仅成功入选参展,更一举拿下多个重要奖项,让少年的创造力在专业展厅里闪闪发亮。
一、陶艺展上显巧思,师生成果共亮相
第四届瓷艺中华“陶溪川杯”儿童青少年陶瓷作品展——这场由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共同主办,五大专业机构联合承办的国家级陶艺展,7月19日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博物馆与陶溪川美术馆启幕,既是全国少年陶艺力量的集中亮相,也是行业内的权威展示平台。
“自然工社”两名学员的作品与工作室魏贤哲老师的教学案例同步入选展览。其中,杨鑫頔同学的作品《一只小狗》凭借生动鲜活的形态,斩获小学高组“最佳造型奖”;张文韬同学的作品《快递·慢艺》则以巧妙的创意构思,拿下初中组“最佳创意奖”。魏贤哲的《AI技术赋能陶艺创作的教学实践》教学案例也入选展览,将工作室“技术+艺术”的教学探索推向了专业视野。
作品名称:《一只小狗》
作者:杨鑫頔
年龄:12岁
指导教师:魏贤哲
作品介绍:作品以陶泥手塑,塑造出可爱的小狗形象,局部施黑釉,制作出它身上的花纹。
作品名称:《快递·慢艺》
作者:张文韬
年龄:13岁
指导教师:魏贤哲
作品介绍:作品以中国邮政快递三轮车为原型。快递是城市里的“快节奏符号”,而陶艺靠手工慢捏细烧。当“快”载体被“慢”工艺重塑,碰撞出奇妙反差,既定格快递服务的日常,也藏着手工创作的温度与耐心 。
二、雕塑展中绽锋芒,
作品被博物馆永久收藏
8月5日,2025第八届青少年雕塑作品展览在大同市雕塑博物馆拉开帷幕。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与大同市人民政府联手打造的学术品牌项目,这场已走过八年的展览,始终是发掘青少年雕塑新苗的重要平台。
此次“自然工社”有三名学员的作品成功入选参展,分别为U12组赵堉博同学的作品《翎羽载物》、魏可心同学的作品《木 马 人》和U15组张梁同学的作品《鸮》。其中张梁的作品《鸮》尤为夺目——这件充满灵气的雕塑作品不仅拿下U15组“最佳创意奖”,更被大同市雕塑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少年艺术创作被专业机构认可的珍贵印记。
作品名称:《翎羽载物》
作者:赵堉博
年龄:10岁
指导教师:魏贤哲
作品介绍:作品以木板裁刻雄鹰,用零件串联羽翼。轻拉挂绳,翅膀便簌簌颤动,石片、圆环、铜铃随之轻晃,叮当声里,木鹰仿佛振翅欲飞。平凡木料、零碎物件,在巧思下化作会动的生灵——每一次拉动,都是与自然的对话。
作品名称:《木 马 人》
作者:魏可心
年龄:5岁
指导教师:张旭
作品介绍:我做的是小人骑马;是用树枝做的,使用热熔胶粘接的;小人的头是用核桃做的;小马的毛是用芦苇做的;小马的尾巴是用麻绳做的。
作品名称:《鸮》
作者:张梁
年龄:13岁
指导教师:魏贤哲
作品介绍:作品以随型漂流木为骨,借废弃金属零件、旧钥匙赋形,组装成猫头鹰模样。残木重生,旧物焕新。旧物不再沉没,以凝视之姿,诉说“被遗弃者亦可重生”的温柔倔强。
从陶艺的指尖温度到雕塑的立体巧思,从课堂里的反复打磨到国家级展厅的高光亮相,这个夏天,“自然工社”的小艺术家用作品写下了成长的注脚,教师团队的教学实践也在专业舞台上收获了肯定。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愿这份对艺术的热爱继续生长,未来在更多元的创作里,看见他们更耀眼的模样。
“自然工社”工作室简介:
工作室依托北京市学生金帆书画院分院美术专业优势。以“美育浸润”为核心,打造“美术+自然+工艺+劳动”的学科融合美育平台。
教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