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荟萃丨一场特展,追忆丰子恺的抗战艺术路
更新时间:2025-09-03 18:16 浏览量:1
1937年11月,侵华日军的炮火打破了石门湾缘缘堂的宁静。怀着“宁做流浪者,不当亡国奴”的决心,丰子恺扶老携幼,率全家及亲友10余人,开始了艰辛的逃亡历程。一张《流离图》,几乎就是丰子恺全家逃难途中的写照。
这幅漫画,正伴随“赤子山河——抗战中的丰子恺”特展,在丰子恺纪念馆展出中。
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丰子恺逝世50周年、故居缘缘堂重建40周年。举办一场特展,回望这些穿越硝烟的画作与文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战时足迹,更是一个民族在危亡中不屈的精神图谱。
自1937年起,丰子恺一家人的逃难之路,走过了10多个省,行程近两万里。逃难途中,触目惊心的景象使他悲愤交加。面对鲜活生命的灭失,家园故土的离散,丰子恺不仅提出了“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而且身体力行,以笔为枪,积极投身到抗战宣传中。
在汉口,丰子恺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会刊《抗战文艺》设计封面、题写刊名,并发表抗战题材漫画作品多幅;在桂林,他与弟子合编《抗战歌曲》两册,为抗战鼓与呼;在遵义,他走上街头,指导青年绘制巨幅抗战宣传画,编绘抗战题材漫画集《战时相》……
昔日画中“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闲适,变成了“流离图”里扶老携幼的仓皇;往日“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的天真,化作了“炮弹作花瓶,人世无战争”的祈愿。他的画笔,不再仅仅是文人意趣的流露,更成为记录时代苦难的史笔、唤醒民族精神的号角。
炮弹作花瓶
展览中有一本名为“大树画册”的20开册页,这是丰子恺于1939年客居广西时创作。开篇的“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正是丰子恺对中华儿女保家卫国、自强自立、生生不息精神的生动描绘。
在广西桂林,丰子恺专门为初小三年级生编写了儿童故事画《兴华大力士》。全书共有32页,以连环图画的形式,一文一画,配以简单的故事情节,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宣传“抗战救国”的朴素道理。
2012年2月,年近70岁的福建老人邱火金委托家人来到桐乡,将珍藏多年的丰子恺抗战题材漫画书《兴华大力士》捐赠给丰子恺纪念馆。这也是该书首次对外展出。
兴华大力士
1945年抗战胜利之夜,丰子恺走上街头欢呼。回家后,他创作了《胜利之夜》——画面上灯火通明,孩童振臂欢呼,洋溢着抗战胜利的狂喜。1946年,他终于携一家老少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江南故乡。
胜利之夜
特展将带领观众重回那个救亡图存的壮阔年代,如今的我们透过这些跨越时空的画作、文字,依然能感受到丰子恺当年的赤子之心,触摸到那段历史中艺术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脉动,重温那段烽火岁月里的艺术担当与家国情怀。
展讯
展览时间
即日起至2026年4月30日
展览地点
丰子恺纪念馆二楼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