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抗战时期张善孖、徐悲鸿、张书旂的国际艺术活动

更新时间:2025-09-03 22:09  浏览量:1

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来源 l《中国美术研究》

作者 l 凌承纬

原题 l 民族危难之际的海外行旅——抗战时期张善孖、徐悲鸿、张书旂的国际艺术活动

分享 l 书艺公社(ID:shufaorg)

抗战期间,一代大师张善孖、徐悲鸿、张书旂等曾以不同身份出访海外,宣传中国的抗战,举办筹赈画展,支援国内抗战;同时传播中国文化,推进中外艺术交流和人民之间的友谊。他们的艺术才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曾深深感动所到国家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的社会各界。各国民众也通过他们的艺术、艺术活动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加深对中国人民抗战事业的同情和支持。民族危难之际,他们的海外行旅不仅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独特意义的一页,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不能忽略的篇章。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以张善孖、徐悲鸿、张书旂为代表,一批杰出的中国画家曾以不同身份出访海外;所到之处,不遗余力宣传中华抗战精神,举办筹赈画展,支援国内抗战;同时传播中国文化艺术,推进中外艺术交流和人民之间的友谊。他们的艺术才华、爱国情怀和国际主义精神,曾深深感动所到国家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在内的各阶层人士。各国民众也通过他们的艺术、艺术活动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加深对中国人民抗战事业的同情和支持。

民族危难之际,他们在海外的艺术活动不仅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页,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不能忽略的内容。

一、游行欧美,宣传中华抗战精神——张善孖

上海“八一三”事变不久,张善孖离开战火硝烟的苏州,来到武汉,投身中原重镇的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12月他创作了巨幅宣传画《怒吼吧,中国》悬挂于武汉闹市,翌年初始再作大画《勇猛精进,一致怒吼》,表达立志抗日的决心和信心。1938年6月,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来自全国美术界的100余位代表出席大会。张善孖被推选为大会主席,主持会议召开并被选为首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成员。他在会上致辞:“今天我全国美术界一致联合组织起来,其唯一的目的是在发扬美术的力量,使民族抗战的精神磅礴充实,以打倒侵略中国,扰乱世界和平的日本强盗。”誓言将以“团结全国美术家,推动抗战工作,发展民族革命美术”为己任。同年8月,张善孖经宜昌到重庆,投身大后方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

1.张善孖在法国的美术展览

1938年12月,国民参政会按林森、周恩来、许世英等人提议,决定派华人主教于斌出国谢赈,同时委派张善孖以国民政府振济委员会委员名义随同赴欧美开展文化宣传和国民外交活动。随即,张善孖携一批表现抗战题材和精忠报国气节的美术作品,以及用于对外宣传用的大量中国画印刷品,与于斌主教一起取道云南、香港、越南,抵达法国。1939年2月,《张善孖、张大千兄弟画展》在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开中国画家在法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人展览的先河(图1)。展览中,《怒吼吧,中国》(图2)、《勇猛精进,一致怒吼》(图3)、《正气歌像传》、《四维八德》等作品高扬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给法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林森、蒋中正分别题跋“乾坤浩气”“正气凛然”的人物画《忠孝节义》《文天祥》也引人注目。展览期间,法国总统勒伯伦亲临现场参观,并为张善孖颁授勋章,赞誉他是“近代东方艺术之杰出代表”。中央社发巴黎电通稿,介绍这次展览不同寻常的规模、规格,以及在巴黎社会上引起的热烈反响。展览受到法国艺术界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好评,当地媒体连篇累牍报道和评介,展览主办方还出版了“张善孖、张大千法国画展”画册,在展览期间广为宣传。

2.张善孖在美国的国民外交及筹赈画展

法国的展览结束以后,张善孖放弃原定赴英国、比利时、瑞典等国举办展览的计划,于1939年4月飞往美国,赶赴在纽约举行的第20届世界博览会。张善孖抵达美国后,在当地华人社团的帮助下随即在纽约、芝加哥、费城、旧金山、波士顿等重要城市举办筹赈画展;同时到加州大学等一些知名大学和有影响的群众团体举办讲演,介绍中国的文化艺术,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呼吁世界各国人民支持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制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作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以及他的艺术广泛的社会影响,张善孖的文化外交活动发挥了一般政治、军事外交活动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1939年7月26日,美国政府宣布援华制日措施——废止《美日商约》。张善孖闻讯,特地创作了两幅《虎图》,分别赠送给罗斯福总统和赫尔利国务卿,藉以感谢美国政府对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支援,由是张善孖成为中国画家作品进入白宫的第一人。张善孖在美国的艺术和国民外交活动得到罗斯福总统和夫人埃莉诺的支持。埃莉诺数次邀请张善孖到白宫做客,还陪同他到华盛顿一些重要社团和大学作演讲和画展募捐活动。

同年10月,张善孖为感谢芝加哥华人社团对国内抗战事业的支援,创作了《下山虎》《虎》等作品赠送给他们。华人社团安良工商会特地出资国币1万元收藏张善孖的巨幅画《虎踞龙盘》。同年12月,经中国驻美大使胡适的帮助,张善孖在纽约Nierendorf画廊举办展览。总统夫人埃莉诺专程前往参观。《华盛顿日报》于12月14日以“虎圣”为题撰文介绍张善孖以及这次画展的情况,评价他画的虎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和唤醒中华民族意志的力量(图4)。

1940年伊始,张善孖在美国的展览募捐活动更为频繁(图5)。芝加哥安良工商会、中华会馆、协胜公会、鹤山公所,费城华侨抗日会、国民党费城支部等社团、机构都先后出面为他举办展览(图6)。对所有画展募捐所得款项,他均不经手,皆由展览主办方悉数寄回国内。4月19日《纽约时报》报道说:“张善孖为他的祖国正在周游世界,进行抗日筹款募捐,已募得善款20万美元。”

张善孖在美国各地举办募捐画展和演讲活动时,观众往往会请他现场挥毫作画,他从不拒绝。他对友人讲:“多卖出一张画,就多一颗射向敌人的子弹,多一份支持祖国抗战的力量。”1939年,美国医药援华会等团体发起的“一碗饭援华运动”无不受到张善孖在美国开展文化外交活动的激励。

囿于国内抗战局势严峻,中国政府未能组团参加在纽约举办的第20届世界博览会。1940年6月,在美国医药援华会的协助下,张善孖在世博会国际展区展出他带去的100余件他和张大千的中国画作品,用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弥补了中国未能参加这次盛况空前的世界博览会的遗憾。他创作的具有鲜明抗战精神的绘画《勇猛精进,一致怒吼》被制作成巨幅宣传画,悬挂在展区醒目位置(图7)。展出的许多高扬中华民族气节的作品给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张善孖在大洋彼岸的活动不但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也受到国内社会各界的重视与赞赏。《中央日报》《新华日报》《新民报》《益世报》《申报》等后方的报纸不时有关于他在美国开展文化外交活动的报道,如《申报》1940年9月9日报道:国画名家张善孖,前年冬间与于斌主教奉派欧美作国际宣传,并带有作品数十件,所至各地均举行画展,所买门券及其画作所得,悉数汇寄国内,充作赈济之用,各地侨胞以张氏之为国宣劳,莫不竭诚欢迎,曾有以万金购一虎者,美总统罗斯福夫人素爱东方艺术,屡设茶会款待,并观其即席绘画。

1940年4月,中国航空委员会顾问、美国将军陈纳德拟组建美国空军志愿队援助中国抗战,张善孖知道这个消息后很受鼓舞,随即创作了一幅《飞虎图》赠送给陈纳德将军。画中,两支长有双翼的老虎,临空翱翔,充满威武之气,寓意美国空军志愿队如添翼之虎,无往而不胜。该画原件现存于美国国家博物馆。

1940年9月2日,张善孖结束了在美国近一年半的文化外交之旅,从旧金山乘船归国,25日抵达香港,在港逗留期间曾作艺术交流展览。然而,世人不知他逗留香港数日的另外一个原因。一代大师以及他的艺术在北美大受欢迎,赈济画展成绩斐然,然而,他抵达香港后竟然囊空如洗,无钱购买回重庆的飞机票。最后,在许世英、叶恭绰等友人的资助下才得以购票返渝。

张善孖于10月4日飞回重庆。对于他的归来,大后方社会各界报以热烈欢迎。重庆的《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等多家报纸均作突出报道。10月5日《中央日报》报道说:

书画家张善孖于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出国,展览画品,为国家筹赈宣传,道经欧美各大城市,备受当地朝野人士之热烈欢迎,前后历时将近二年,收获成绩极为美满。张氏此行,在国外举行画展达一百余次,义卖画虎得款十余万美元(相当于百万余元),均已先后直接汇交振济委员会,作为赈济难胞之用。

《新华日报》《新蜀报》等报纸刊登专稿高度评价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回国之后,他不顾在异国他乡的劳顿和长途旅行的疲乏,应重庆一些社团、单位之邀,四处举行报告会、讲演会。10月11日,终因积劳成疾住进重庆市郊歌乐山上的宽仁医院。继之糖尿病复发,病情急剧恶化医治无效于10月20日去世,终年五十有九。

张善孖去世后,重庆、上海社会各界分别举行隆重的公祭活动,同时举办他的遗作展览。国内外多家报纸纷纷刊载纪念、缅怀他的文章。美国纽约、芝加哥、费城等地的侨胞社团和美国友好人士也纷纷举行追悼会。

11月2日,国民政府以公报的形式颁发对张善孖的褒扬令,国内多家报纸予以转载(图8):

国民政府令

二十九年十一月二日赈济委员会委员张善孖,早岁游学海外,参加革命。嗣即精研丹青,声誉斐然。抗战以后先在国内以艺术宣传,激励民众。继赴欧美举行画展义卖,阐释文化,赈济灾黎,弥征爱国之悃。兹闻积劳病逝。应予明令褒扬,以示政府轸念贤劳之至意。此令。

主席 林森

行政院院长 蒋中正

张善孖成为抗战期间唯一受到国民政府褒扬嘉奖的艺术家。

二、巡访东南亚,募款赈济抗战——徐悲鸿

1938年7月,徐悲鸿离开任职的中央大学,由重庆出发经桂林、江门、香港到新加坡。随后对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等国进行了为期三年有余的东南亚访问和画展活动,为传播中国文化艺术,宣传中国抗战精神,筹赈支援国内抗战事业做出了贡献。

1.徐悲鸿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筹赈画展

徐悲鸿于1939年1月9日抵达新加坡,新加坡华人美术会和南洋美术专科学校特设茶会欢迎他的到来。3月14日,星华筹赈会主办“徐悲鸿教授作品展览会”在维多利亚纪念堂开幕。展出190余幅作品包括中国画、油画、水粉画和素描,题材以人物居多。画家在国内潜心创作的这批作品首次在海外出展,其内涵的时代精神和多样的艺术形式让新加坡的观众别开生面。星洲各报均在醒目位置刊登画展的消息,并不惜版面刊登评介文章和出展作品。作为一位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中国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徐悲鸿为宣传中国抗战和为抗战筹款走出国门举办画展,引起新加坡社会各界的关注,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据当地报纸报道这次展览的观众总计达二万余人次,这在新加坡来说是不多见的。为配合筹赈工作顺利进行,画展主办方特地印发了筹赈券,在展览现场销售。筹赈券分为两种,一百元送画一张,二百元可指定送画或请画家另行创作。画展至3月26日结束,卖画共得叻币一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元。全部款项由星华筹赈会汇寄到广西有关部门,作为第五路军抗日阵亡将士遗孤的抚养费。

在新加坡期间,徐悲鸿除了多次举办画展义卖以外,还积极动员广大爱国华侨以各种方式支援国内的抗日战争。

同时还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抗战题材的作品,如1939年10月创作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图9)。

1941年2月8日至15日,徐悲鸿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了题为“雪华筹赈会主办徐悲鸿先生画展助赈”活动。在这次助赈展览中,徐悲鸿捐出画作80幅义卖,社会反响很大。吉隆坡展览结束以后,徐悲鸿随即赶往霹雳州首府怡保,出席由霹华筹赈会主办的徐悲鸿个展。展出绘画上百幅,分为西洋画和中国画两大类。参观者十分热情,购画者也非常踊跃,几天下来共筹得叻币九千余元。怡保画展结束后不久,他又来到马来西亚西北部素有东方之珠称号的槟城举办画展。展览由槟城筹赈会主办,3月29日至4月4日在惠安公会举行。这次筹赈画展也十分成功,共筹得叻币一万余元。以上展览筹得的经费均由主办方寄回国内相关机构用作抗战之需。

2.徐悲鸿在印度的筹赈展览及创作活动

1939年底,徐悲鸿应印度文豪泰戈尔之邀从新加坡到印度访问。

距离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160公里处有一个名叫Santiniketa(和平乡)的小镇,1921年泰戈尔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用奖金在这里创建了著名的国际大学。12月20日,徐悲鸿旅印的第一次画展在国际大学艺术学院隆重举行。之所以隆重在于展览开幕之日恰好是国际大学成立第十九周年纪念日,有近千人参观了展览。泰戈尔主持了展览开幕式并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辞。这次展品包括国画、水粉画、素描和油画,共计数百幅,是徐悲鸿南洋之旅最隆重、最大型的一次展览。展览期间,印度最具权威性的英文杂志《现代评论》刊载长文评论徐悲鸿的艺术。当地的主要报纸也纷纷刊登展览的消息、文章和作品。

在印度期间,无论是私人之间的交往还是公开场合的谈话,乃至艺术演讲中,徐悲鸿利用各种机会介绍中国的抗日战争,藉以广泛地争取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同情和支持。

徐悲鸿旅印的第二次画展是1940年2月中旬先后在圣蒂尼克坦和加尔各答两地举行的,画展序言亦由泰戈尔撰写(图10)。

同年3月,徐悲鸿回到国际大学,为创作《愚公移山》一画收集人物形象素材,人物形象多以该校学生为模特儿。4月,徐悲鸿到印度大吉岭,闻讯国内鄂北大捷消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夜创作大幅国画《群马》,藉以抒发内心豪迈之情和欣喜之意。1941年8月,徐悲鸿在喜马拉雅山下的大吉岭开始创作水墨画《愚公移山》,11月完成。回到国际大学后,他又创作了油画《愚公移山》。在印度期间,他还创作了油画《喜马拉雅山》《印度风景》,国画《鸳》《猫》《木棉》《二马》,以及素描《泰戈尔在工作》等一系列作品(图11—图13)。

对1939年至1942年间徐悲鸿在东南亚筹赈画展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国内抗战事业的事迹,国内媒体曾有诸多报道,如《新民报》1942年6月24日报道:名画家徐悲鸿,离渝四载,奔走南洋一带,举行图画募款劳军,为数达八十万,均已捐献国家……据徐氏语记者:个人虽不能执干戈于敌交战,而已决心用其笔墨筹金报国,并定日举行个人画展。俾达百万元献金。

徐悲鸿的东南亚之行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他用艺术的方式向世界传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他不辞辛劳游访各地举办画展,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推动了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同时募集了大量资金支援国内抗战,表现了中国艺术家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扬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巡访北美,传播和平、文化和友谊——张书旂

张书旂曾是民国时期一位社会影响很大的花鸟画家。他将西方绘画元素融入中国绘画体系中,既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和美学内涵,又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貌。著名画家唐云曾评说张书旂是一位“开派”的艺术家,而能开“派”的画家是不多的。张书旂融东西方艺术于一炉,发展中国绘画成就卓著。然而,他更大的影响却是在海外,上个世纪40年代初,他在中国抗战最需要国际社会支持的时候,只身出国,游访北美,竭力用他美好的艺术争取包括盟国领导人在内的西方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对中国抗战事业的同情和支持。他以中国文化人特有的儒雅、谦虚与睿智,向世界宣传中华民族对和平、自由、博爱的向往,以及对法西斯杀戮、强权、侵略的痛恨。他用自己的画笔——传递美好、仁爱、友谊的纽带,把热爱和平的人民联系在一起,为推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做出了杰出贡献。

1.《百鸽图》创作和张书旂在美国的巡展活动

1940 年 11 月,罗斯福第三次连任美国总统,张书旂特地创作了巨幅国画《世界和平的信使》(亦称《百鸽图》)送给罗斯福以示祝贺(图14)。画中,和煦的阳光下,一百只姿态各异的鸽子自由自在地翩飞,穿插飞鸟之间的橄榄枝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当几乎整个世界被战火硝烟所笼罩,亿万人陷入生灵涂炭的黑暗中时,一份特殊礼物——昭示世界和平、环宇光明、人世幸福的美丽绘画承载者艺术家所代表的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愿望飞越太平洋,其现实意义凸显。大后方的报纸、杂志连篇累牍报道、评论,以至于多年后但凡谈到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艺术家的作为时多会提及这件事。画家的心愿理所当然得到总统的积极回应。《百鸽图》出现以及产生的影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和中外艺术史上是不多见的。张书旂的作为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桩美谈,更提示人们认识艺术的社会意义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图15)。

1941年4月,张书旂以民间文化大使的身份,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离开战时首都重庆,经香港乘船前往美国。11月,他在美国西海岸南加州成功举办了赴美后的第一个美术展览。这次展览出展了八十余幅画作,《洛杉矶时报》撰文称张书旂为“在世的最伟大的中国画家”。1942年春天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张书旂穿梭在洛杉矶、纽约、芝加哥、渥太华、多伦多、波士顿、堪萨斯等美国、加拿大的大城市之间,在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大学举办展览和讲学。

1943年1月17日至2月4日,张书旂在华盛顿的艺术俱乐部举办展览,受到美国首都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美、中两国文化人士的高度评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报纸上撰文说:

在张书旂的画作里,人们可以看到自信、平静与坚忍。但同时也存在着美,古老中国的美,这样的美仍存在于中国人的永恒灵魂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今天,在中国抵抗敌人的过程中,不是只有军队首领在行动并取得成功,更有意义的是艺术家也在行动并且也取得了成功。

旅美学者林语堂赞美张书旂的作品“如同一位大师级的诗人掷出的华丽诗行”,“张书旂笔下的线条,无论是柳枝、花朵或是果树,都出类拔萃,优雅而有力量,这正是所有中国优秀画家所向往的审美目标”。

1943年11月,张书旂在旧金山迪扬美术馆举办《张书旂个人系列画展》的第一场展览。展览持续了一个月,展出的80余幅品作获得美国艺术界一致好评。著名艺术批评家阿尔弗莱德·弗兰根斯坦在《旧金山纪事报》的文章中写道:英国人给我们送来了伦敦大轰炸的绘画和被德国炸毁的废墟重建的照片,俄国人给我们送来了招贴画和漫画,而中国人给我们送来了张书 。

1944年2月,张书旂在西雅图艺术博物馆展出了他的58幅作品;3月,他在斯坦福大学的托马斯·威尔顿斯坦福画廊展出了他的54幅作品;4月至5月他的70幅作品在洛杉矶郡立美术馆展出了整整一个月。随后,他又在欧特斯艺术学院、圣巴巴拉艺术博物馆和加州一些高校及民间组织举办了一系列画展。张书旂几乎成为美国西海岸无人不知的人物(图16)。

1944年8月,张书旂去了南加州海岸边的美丽小镇卡梅尔,在著名的卡梅尔艺术村举办展览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当地报纸报道,张书旂的展览是小镇有史以来最令人难忘的艺术活动之一。著名美国将军约瑟夫·史迪威的夫人,特地在小镇上举办了一次向艺术家张书旂致意的茶会。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张书旂又多次访游美国西部各地,曾在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的埃德温·布拉恩特·克罗克博物馆举办展览;在旧金山迪扬博物馆举办了他的第二次个展。1945年到1946年间,张书旂还到美国南方举办了一系列展览。

张书旂的哲嗣、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少书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他的父亲:

他结交过位高权重、有钱有势的人,但他也几乎花了相同或者更多的时间面对一个平凡的美国:艺术家、学者、学生、艺术爱好者、来自美国各地的中国人组织的同胞会成员和妇女俱乐部成员。当然,要估量他个人与他的艺术的影响的广度几乎是一样不可能是事。但是,可以说此前的中美文化交流从未有过如此广阔的含义:既包括一份充满希望的、乐观的友谊,也包含对中国艺术传统的欣赏与热爱。张书旂在美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2.张书旂在加拿大的展览活动

1942 年 10 月,张书旂到加拿大访问,在首都渥太华的国家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80幅作品。展览开幕式上,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刘师舜宣称这次展览是中国驻加大使馆纪念辛亥革命的重要活动之一。加拿大总理麦肯齐·金以及国际外交使团核心成员参加了展览开幕式,麦肯齐·金总理即席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据悉,他在当天的日记中曾写道:张书旂“美丽的画作”使他从“战争的丑恶”中振奋一新。鉴于总理亲临画展开幕式以及对中国艺术的热爱,张书旂特地画了一幅题为“松枝双鸽图”的画送给他。这是两年之中张书旂第三次赠送作品给同盟国国家领导人。

在渥太华停留两个星期后,张书旂前往多伦多,先后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威廉姆斯纪念美术馆、蒙特利尔艺术协会举办展览(图17)。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馆长、杰出的中国文化学者威廉·怀特在展览画册中写道:“张书旂的画作与展览犹如一阵来自东方的芬芳微风,触动我们的灵魂,以新鲜的视觉感受唤醒我们,激励我们迈开崭新的步伐。”

张书旂作为一个杰出的中国艺术家,在民族危难之际,告别家人和同胞,只身漂洋过海,远离祖国,真诚地履行一个中华“文化大使”的使命。几年间,他一方面依靠国民政府提供的有限津贴和当地一些华人支持者的赞助维持简朴的生活。另一方面却把卖画所得高达数十万美元的收入寄回国内支援抗战。他以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忠诚感动大洋彼岸的人民,同时也以美轮美奂的艺术征服了北美,赢得西方社会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尊敬。1957年8月在张书旂病逝后举行的葬礼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院长斯图尔特莫里斯在悼词中这样评价张书旂:

他通过他的天才对一种我们都很喜爱并享受的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享有盛誉,是世界上那些为数不多由遗留下的作品向世人证明生命不朽的人。

抗战胜利以后,张书旂曾于1946年回国,在中央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任教。然而,动荡的时局,内战的阴云让他感到不安,遂又经香港返回美国。其后数年间,在异国他乡,他依旧执着地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直到去世。

由于张书旂离开中国比较早,去世也比较早,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位在海外受到艺术界和民众尊重、欢迎的中国艺术家在国内却几乎被淡忘。2012年,在他曾经度过人生中最难忘岁月的城市——重庆,举办了颇有规格和学术水准的艺术活动——“张书旂中国画及艺术传承作品展览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七十年前他在战火硝烟中创作的《百鸽图》,以及其后在美国创作的百余幅作品第一次回到祖国展出。继之,他的家乡浙江也举办相同的展览和研讨会。这位曾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际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重新回到国内艺术界和民众的视野中。

图文综合来源网络, 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 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欢|迎|联|系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