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素描入玉雕 以书画赋牛魂:艺术家赵明
更新时间:2025-09-04 08:58 浏览量:1
在中华传统工艺与书画艺术的交融版图中,总有一些创作者将地域文化的根脉深植于作品肌理,以匠心为刃、以情怀为墨,在技艺传承与时代表达间开辟出独特路径。赵明先生,这位 1966 年生于青海海东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便是以 “昆仑玉” 为媒、以 “高原魂” 为魂,在玉雕与书画双领域深耕三十载,书写出 “刀笔相融、艺道共生” 的动人篇章。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库技艺传承人,是青海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也是青海钰石头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从民和县玉器工美厂的雕刻师,到昆仑派玉雕行业的领军者;从参与制作澳门回归礼品《三江源》,到斩获全国天工奖的《保护三江源》;从玉雕领域的精雕细琢,到书画世界里的《三牛图》传神 —— 他的每一步,都与青海的山川大地紧密相连,既以技艺诠释着高原的雄浑与温润,更以作品传递着新时代的精神与力量。
赵明,青海省海东市人,1966年3月生,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库入技艺传承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青海省美协会员、青海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青海省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加工技术专业产业导师、西安中国画院青海分院副院长、青海钰石头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1994年至2005年期间,赵明先后在民和县玉器工美厂、青海省工艺美术厂以及河南省镇坪县玉器厂担任雕刻师。在这十一年间,他的作品在省市级评审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凭借着独特设计和高超制作技艺,他如今已成为昆仑派玉雕行业的领军人物,并享有较高声望。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赵明在传统雕刻技法的基础上,成功地将素描、雕塑、写实等现代艺术表现技法融入传统雕刻之中。这使得他雕刻出的各类器物具有极强的立体感和美感,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标准,也形成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赵明专程前往扬州、揭阳、四会、镇坪县等雕刻工艺单位进行交流学习。在从事雕刻的三十多年里,他先后取得了诸多荣誉。2014年,他被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授予青海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9年,他被人社部授予中国传统手工艺大师称号;2021年,他被授予高级玉雕技艺传承人称号。此外,他还获得了许多奖项。1997年,他参与制作了《龙图腾》,该作品源源不断地汲取三江之水,水是自然生命之源为根本。他还参与制作了作为澳门回归礼品的《三江源》,并设计雕刻了《保护三江源》,最终获得了全国天工奖的优秀奖。
为了展现高原牦牛的雄风倔强,气势非凡,势不可挡,勇猛雄健的青藏高原精神,宣传青海省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所取得的成果,歌颂江源和谐、民族团结进步,以及体现新时代人民的精神风貌,赵明通过三十多年来的美术创作与雕刻技艺的探索,结合自身的美术技艺水平,创作出了青藏高原生态特色牦牛文化系列书画作品。特别是《三牛图》,展示了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砥砺前行,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同时,也生动体现了总书记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三牛”精神,意味深长。
当昆仑玉的温润遇见刻刀的锋芒,当雪域牦牛的雄健跃然水墨宣纸,一场跨越三十载的艺术修行,正以"辉光日新"之名,在京华大地绽放光彩。从青海民和的玉器工坊到昆仑派玉雕的领军者,赵明的艺术轨迹始终与高原大地紧密相连。十一年的玉雕厂淬炼,让他深谙传统技艺的精髓;扬州、揭阳等地的交流深造,又为他注入现代表达的灵感。他以刀为笔,将素描、雕塑的写实技法融入传统玉雕,让冰冷的玉石绽放出兼具立体感与时代审美的生命力——从参与制作澳门回归礼品《三江源》,到斩获全国天工奖的《保护三江源》,每一件作品都是他对"天人合一"传统美学的当代诠释。
而当刻刀的力道化作笔墨的神韵,便有了那一群震撼人心的高原牦牛。在赵明的书画世界里,牦牛不再是简单的生灵,而是青藏高原精神的图腾:《三牛图》中,孺子牛的温情、拓荒牛的坚毅、老黄牛的执着,既呼应着"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奋进姿态,更暗合着新时代的精神底色。正如评论家杨志鹏所言,他的笔墨"让雪山也跟着跃动",在黑白两色的交响中,将雕刻艺术的力量感与中国画的动静和谐完美融合,成就了独树一帜的"力量美学"。
这份力量,源自他"玩泥巴长大"的初心,源自对青藏高原泥土的深深眷恋。无论是玉雕的精雕细琢,还是书画的气韵生动,赵明始终扎根大地,让传统美学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这便是"辉光日新"的真谛——以匠心守初心,以创新续传统。
【刀笔绘高原,匠心铸魂光——记雕刻绘画赵明老师的艺道长歌】
昆仑雪山的风,吹过他刻刀下的玉石,也拂过他笔端的墨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赵明,这位从青海海东走出来的匠人,用三十载光阴,在玉雕的莹润与书画的浓淡里,把高原的魂、传统的韵与时代的声,细细揉成了"刀笔相融、艺道共生"的模样。
1966年的春意在海东漫开时,他与这片土地的缘分便已注定。从1994年在民和县玉器工美厂握起刻刀,到2005年走遍多地工坊淬炼技艺,再到如今成为昆仑派玉雕的领军者,兼任青海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执掌青海钰石头艺术品有限公司,他的脚印里全是扎实的热——不是急着往前赶的躁,是把对工艺的敬,一点点刻进玉石纹路、浸在笔墨晕染里的沉。
他从不是困在老法子里的人。为让玉雕接上当代的气,他带着虔诚踏遍扬州、揭阳的工艺坊,把素描的立体、雕塑的写实轻轻化进传统雕刻里。于是昆仑玉在他手下活了:不再是冷硬的石材,每道纹路都像藏着高原的风,既有老手艺的厚,又透着新表达的灵,这独一份的风格,是他用"走出去学、沉下心磨"熬出的底气。
这份底气早被时光和荣誉记下:2014年的青海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019年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大师,2021年的高级玉雕技艺传承人……可比起这些,他更珍爱的是作品里的故事。当年参与制作澳门回归礼品《三江源》,他把青海的江河情刻进玉里,让这份礼物成了地域与时代的纽带;后来《保护三江源》摘得全国天工奖优秀奖,玉上的山水间,是他对家园的柔守护。
刻刀暂歇时,他又让牦牛在纸上站成了图腾。为着展现高原牦牛"雄风倔强、势不可挡"的精神,为着讲好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的故事,他把三十载美术与雕刻的琢磨,化作青藏高原生态特色牦牛文化系列书画——《三牛图》最是动人:孺子牛的温情似能融雪,拓荒牛的坚毅如立风口磐石,老黄牛的执着藏着"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劲。这哪是画牛?是把"三牛"精神的深意、新时代奋进的模样,用笔墨晕成了能触摸的模样。评论家杨志鹏说他的笔墨"让雪山也跟着跃动",其实跃动的,是他心里对土地与艺术的热。
从玉雕的精雕细琢到书画的气韵生动,他始终没离开青海的根。"玩泥巴长大"的初心牵着他,让他把高原的泥土情揉进每件作品:玉雕是"天人合一"的当代说,书画是"力量美学"的巧表达。就像"辉光日新"四个字藏的意——以匠心守着对传统的初心,用创新续着文化的根脉,让老手艺在当下活起来,让地域的魂被更多人看见。
这便是赵明的艺道:刀下有山河,笔端有乾坤,而心尖上,始终守着那片养他的高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