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汲珠 新编新著——荐娘吉加编著《西藏文物荟萃:上师造像艺术》
更新时间:2025-09-04 10:27 浏览量:1
近日,读到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西藏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主任娘吉加研究员编著的《西藏文物荟萃:上师造像艺术》(藏汉文版)。本人作为曾经的出版人、著书人、读书人,也作为著者的老朋友,说几句读后感。
图为不同版本《西藏文物荟萃:上师造像艺术》封面 吴雨初翻拍
艺术荟萃,名符其实
西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厚的遗产,其中文物是极为重要的甚至是最为重要的。而在浩若烟海的可移动文物中,造像艺术尤其灿烂。但是,即使造像艺术也存量惊人,种类繁多,非我等外行所能见之万一。在造像艺术中,一个极为特殊的类别就是上师造像。该书从全区1305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海量可移动文物中,甄选出145尊年代确切、质地优良、工艺独特、保存完整的上师造像。这些上师造像之所以特殊,个人认为,因为他们非佛非神,他们都是人,都是真实的人,绝大多数是有确切生卒年代可考的人,除莲花生、阿底峡等大师外,大都是雪域高原的人。他们当中,多为学识渊博之智者、功德厚硕之尊者。正是他们,开创或传承了藏传佛教及各教派的历史。为铭记这些上师,感恩他们的贡献,按各教派和各大寺庙的传统,为这些上师造像并永久供奉,供弟子和后人学习和依持,是藏传佛教历史文化的一部分。遥想当年的物质条件和铸造环境,铸造者的工艺技术,也应该是当时藏地的最高水平。
图为《西藏文物荟萃:上师造像艺术》一书中布达拉宫法王洞内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 吴雨初翻拍
史海汲珠,难上加难
编著这样一本书的难度极大。没有现成的书籍为摹本,甚至也找不到专业性的目录索引。所有造像分散在各个地方,相关的资料线索也分散在各派各寺各个年代的故纸堆里,编著这样一部图文荟萃,除本书编著者之外,是不可想象的。而编著者本人恰逢其时参加了历时多年的全区可移动文物普查,驱车骑马甚至徒步,长距离跋涉在风雪高原,深入数百座大小寺庙,开展各类文物鉴定造册登记工作,期间艰辛困苦自不待言,甚至数次抱病而归,他因此获得全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在此过程中,在海量可移动文物中,鉴别、确认、甄选,工作量巨大。鉴别一尊上师造像,要通过铭文题记、法帽样式、姿态、年代、材质、工艺、随从,乃至上师诞生地、父母亲、生卒年代、学习生涯、创建寺院、塑造造像、刻印经书、著书立说、建造佛塔等多方面、多环节进行研究,研读相关历史文献或上师传记、上师偈颂,写录大量阅读笔记,再从时间、教派、分支上进行分析梳理,排出人物系列,逐个列出介绍文字。我感觉这个过程几乎就是一个煎熬的过程,熬的是知识积累、是实践经验、是职业精神、是学术境界。
至于如何鉴别上师造像,著者在书中透露了一些诀窍,算是给我等外行作了知识普及:根据铭文、法帽样式、姿态和法衣、年代、材质和工艺、上师造像随从等。即便如此,我等也还是可望而不可及,但可以作为常识了解一下。
图为《西藏文物荟萃:上师造像艺术》一书中日喀则市萨迦县所藏大乘法王坐像 吴雨初翻拍
新编新著,尤为珍贵
我作为藏传文物的外行,藏文化的外行,拿到这部重达近5公斤的大书,还是非常欣赏也非常欣慰的。
之所以欣赏,因为此书显示了西藏本土学者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相比于市场上太多内容轻浮、传抄拼贴的出版物,《西藏文物荟萃:上师造像艺术》这样的书,学术上是可以信赖的,研究上是可以引用的,专业上是可以参考的,因此,这样的书是可以传世的。而且,该书不仅内容独特丰富,而且印制精美,设计精当,图片高清,具有阅读之美感。
之所以欣慰,是因为此书编著者作为新一代的文物领域学术前沿的扛鼎者,能够淡泊世俗名利,潜心阅读研习,深入僧俗群众,为业勤奋、为人谦逊,为学严谨,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以工作成果为大乐,在当今浮躁的文化学术界,更为难能可贵。
谨以此短文祝贺并推荐。(中国西藏网 文/吴雨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