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师授课艺术①党校教师的地位
更新时间:2025-09-04 10:25 浏览量:1
编者按:2025年8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条例》指出,党校(行政学院)是党领导的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教育培训干部和党员的主渠道,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党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要智库。
教学是党校(行政学院)的中心工作,要完成教学中心工作,就必须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强、信念坚、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教师人才队伍。因此,党校(行政学院)应当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深入实施“名师工程”,突出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强化党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党校教师授课水平,笔者将系列研究党校教师的授课艺术。
党校教师授课艺术①党校教师的地位
一、政治地位:党建设理论传播者与意识形态守护者
党校教师的核心政治地位,根植于其 “为党立言、为党育人” 的职责定位。
党校教师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员”,需精准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干部可理解、可践行的实践指南;
党校教师作为党性教育“辅导员”,需要通过党史学习、纪律教育等课程,帮助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直接关系到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执政根基稳固。这种政治角色决定了党校教师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工作成效直接服务于党的政治建设,是党在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价值。
二、社会价值: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赋能者”
党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体现在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支撑上。党校学员多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党员骨干,是政策执行的“关键少数”和社会治理的“领头雁”。教师通过专题授课、案例研讨、调研指导等方式,帮助干部更新治理理念、提升决策能力 —— 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到基层治理的创新方法,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解读到风险防范的策略分析,党校教师的教学内容直接对接国家发展需求和社会治理痛点。干部在党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最终会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效,这意味着党校教师的工作间接影响着社会运行效率与民生福祉,成为连接党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桥梁。
三、专业定位:理论研究“深耕者”
在专业领域,党校教师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与权威地位。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党校教师的研究方向聚焦于党的建设、党史党建、科学社会主义、公共管理、城市治理、乡村振兴、应急处理等领域,需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洞察力:既要跟踪党的理论创新动态,开展系统性研究,比如,如参与中央或地方重大课题,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又要深入基层调研,总结干部群众的实践经验,如提炼基层党建创新模式、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这种“理论 + 实践”的双重专业要求,使得党校教师成为党建理论研究的核心力量,其研究成果不仅服务于教学,更能为党中央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在党内学术领域和政策研究层面具有重要的专业话语权。
四、地位的本质:责任与使命的统一性
需明确的是,党校教师的地位并非源于职业的“特殊待遇”,而是源于责任的“特殊分量”。他们的工作既无高校教师的学术自由泛化,也无行政干部的权力直接干预,而是以“为党育才”为初心,以 “为党献策”为使命,在政治忠诚与专业能力的双重约束下实现价值。这种地位要求党校教师必须持续提升自身素养:既要锤炼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教学内容的政治性与准确性;又要强化专业能力,避免“照本宣科”,以鲜活的案例、深刻的分析赢得学员认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担当起“党校教师”这一身份背后的政治责任与社会使命,让自身地位在服务党的事业中不断巩固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