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艺术史》69 :马萨乔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探析
更新时间:2025-09-04 16:16 浏览量:1
1、1427年,马萨乔(托玛索·迪·乔凡尼绰号)为佛罗伦萨新圣母玛利亚教堂创作的壁画《三位一体》正式揭幕。教区居民见此画时满是惊奇,它视觉上宛如墙壁被掏洞、洞内筑壁龛,壁龛中显现神迹,两位佛罗伦萨施主虔诚跪立,似因目睹神灵降临而震撼。
图3-1 托玛索·迪·乔凡尼(绰号马萨乔)作《三位一体和圣母、圣约翰及施主》,约1425—1427年,壁画,667×317厘米,佛罗伦萨新圣母玛利亚教堂。
2、距《三位一体》创作130年后,瓦萨里在《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生平》中,仍体现出新艺术“语言”给佛罗伦萨人带来的深远影响。无论书中反映的是马萨乔同时代人观点还是瓦萨里自身感想,他都明确认定马萨乔开创了新艺术风格。瓦萨里在书的第二部分序言中提到,马萨乔在人物头部、服饰、建筑、人体、色彩及远近大小的表现上采用新方法,是首位改进绘画方法的画家,对绘画艺术的“再生”(文艺复兴核心含义之一)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3、关于文艺复兴是开创艺术新风尚,还是完善已有艺术倾向,这一问题长期引发艺术史学家争论,他们对单个艺术作品的评价也存在分歧。从本质来看,艺术形式是思想的外在体现,某种形式与画法的延续能让人识别一种风格。无论绘画、雕塑还是建筑,若结合其内涵的思想去审视外在表现形式,便能对文艺复兴艺术究竟是创新还是延续提出自己的判断。
4、为探讨文艺复兴艺术特点,可对比两幅《圣母子加冕》油画。第一幅是1408年法布里亚诺的真蒂利所作,他是国际哥特式风格在意大利的杰出代表(该风格13-14世纪风靡全欧)。这幅木板画中,圣母脚下天使持乐卷颂唱,圣母坐于枝叶繁茂的翠亭,圣婴手持安石榴。画面以象征天国的金色为背景,圣母与圣婴身体呈锥形适配画框,线条、色彩和图案突出,营造出神圣却平淡的偶像感,不强调人物形体的真实存在。
图3-2 法布里亚诺的真蒂利作《圣母子加冕》,约1408年,木板画,115×64厘米,佩鲁贾国家美术馆。
图3-3 马萨乔作《圣母玛利亚和圣婴》,约1426年,木板画,135.5×73厘米,祭坛屏风画中幅,伦敦国家美术馆。
5、第二幅是1426年马萨乔创作的《圣母玛利亚和圣婴》,为木板画,风格与真蒂利截然不同。画中两个天使坐于宝座脚下弹琵琶,右侧天使似在倾听自己弹出的乐声,且天使尺寸足够大,能与观众产生个人交流。圣母面容平凡却充满母性,将圣婴舒适抱于膝上;圣婴一手吮葡萄、一手抓葡萄串(葡萄与真蒂利画中的安石榴一样,象征基督未来受难),圣母忧伤的目光暗示她知晓圣婴未来命运,整体将神性融入人间温情,凸显真实感。
6、马萨乔的作品能体现真实感,关键在于他擅长营造真实空间。如《圣母玛利亚和圣婴》中,宝座周围有升起的台阶,通过上层光照的细致运用,让画面兼具深度与广度;《三位一体》中,玛利亚看向观众并手指十字架,未画完的断开台阶暗示空间的延续性。这体现出当时画家与公众间的新观念——观众被邀请参与画中现实,与画中人物融为一体。马萨乔以高超自然主义手法,将画中元素聚焦于明确主题,让观众如《三位一体》中的施主般,因见证贴近现实的奇迹而感动。
7、马萨乔艺术中,自然主义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不能将模拟自然视为其主要艺术特点,否则等同于认为他仍以哥特式风格创作。因为对细节、单个对象的关注,以及忠实表现自然的追求,并非文艺复兴时期的新现象。事实上,早期文艺复兴的自然主义是哥特风格的延续——哥特风格画家早有忠实模仿、细致描绘上帝造物的传统,到14世纪,自然主义在绘画和雕塑中进一步增长,成为后期哥特风格的显著特征,尤其在擅长细致观察的北方地区表现突出。
8、哥特艺术家虽追求自然主义,但常将物体置于造作、不合逻辑的背景中,甚至组合现实中不可能共存的元素(如淑女与独角兽同框),侧重通过象征意义和想象力表达,受中世纪“人难以理解、享受上帝造物”观念限制;文艺复兴艺术家则秉持转变后的心灵态度,认为人是神的骄傲体现与地上继承者,自然需被考察、理解和掌控,艺术品是对自然的研究,追求合理组织自然元素形成可理解的整体。15世纪初,部分欧洲艺术家开始关注周围世界,希望将其纳入公众教育,但这类艺术家不占多数且未必重要(如佛罗伦萨的马萨乔等人当时声望不及吉贝尔蒂等,佛兰德斯的胡伯特·凡·爱克不如林堡兄弟受赞助),但他们体现的人与现实新关系、对真实的追求,正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