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腹地合作考古,浙大艺术与考古学院师生“沙漠寻踪”
更新时间:2025-09-05 10:01 浏览量:2
潮新闻客户端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从今年4月开始,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携手乌兹别克斯坦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人文研究所、俄罗斯国家东方民族博物馆,首次在中亚腹地开展三方合作国际考古发掘项目。
近日,三方团队克服重重阻碍,圆满完成了阶段性的考古发掘工作。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沙海寻踪”的故事。
中亚考古队师生合影
AI助力考古,遗址自动识别
本次发掘的Bolshaya Kyrk-Kyz-Kala遗址,是乌兹别克斯坦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境内一处重要的古代城址。该遗址位于阿姆河下游三角洲,始建于公元前4-3世纪,形成于古花剌子模国家形成发展的早期阶段,是绿洲边境堡垒系统的一部分。
阿姆河下游地区地广人稀,现今地表仍然分布有数量不少的古代城址。但茫茫沙漠,许多专业考古设备无法运抵,依靠人工标定遗址效率较低,于是艺术与考古学院与地球科学学院团队开展合作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古遗址遥感自动发现技术框架,结合遥感影像,在阿姆河下游及附近区域发现了7处古代遗迹,而其中1处便是此次发掘的Kyrk-Kyz-Kala。此次实践也印证了遗址自动识别方法的可行性与技术潜能。
在发掘现场,团队用相关软件和移动终端完成了城址的基础测绘,同步绘制了纸质和电子的探方平面图;用单反相机拍摄遗迹、遗物的高清照片,用云台相机记录考古工作的过程,用手机随时补充关键细节……“通过灵活运用现有的设备,我们不仅解决了当下的实际问题,也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负责技术支持的张世鹏老师说。
发掘的遗迹、遗物
据此次带队教师、艺术与考古学院蒋璐老师介绍,团队主要负责发掘5m*15m,5m*7m两个南北排布的探方。通过地层分析,目前已确认三个主要文化层,最早的堆积层与汉代同期。团队还发现了两处保存完好的砖砌墙面和明显的地面遗迹:一处为两段砖砌的墙面基址和明显的地面痕迹,时期约为公元7-8世纪;另一处为墙基拐角处,时期约为公元2-3世纪。
“当千年前的砖墙露出真实的面目,我们所有人都兴奋不已,炎热的天气根本不值一提了。”艺术与考古学院学生陈春阳回忆道。“这是我们在该区域内第一次发掘出这么早期的墙基。”来自俄罗斯的谢尔盖教授对浙大团队的成果表示肯定。
此外,该区域内还出土一批陶片、动物牙齿与骨骼、纺织品等标本,为研究该地区的物质文化发展、生业模式、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新的材料。
“发掘时遇到的大部分是素面陶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陶片上有纹饰,这些纹饰和我们之前在国内常见的汉代陶片纹饰不太一样,它的制法有一种粗放的美感,也许这是属于中亚的特色。”艺术与考古学院学生胡英琦说。
发现2-3世纪墙基后,俄方谢尔盖教授为队员讲解
直面极端天气,坚守挖掘现场
在这片沙漠中,白日40℃以上的高温与夜晚不足10℃的寒冷轮番上阵,午时顿起的沙尘暴与半夜突降的大雨交替侵袭,简易的帐篷里断水断电成为常态,考验着每一位队员的身体与意志——但他们从未退却,始终坚守考古现场,执着于手中的每一铲沙、每一寸发掘。
Bolshaya Kyrk-Kyz-Kala遗址
从清理地层、收集遗物、考古绘图、记录信息到资料整理等考古全流程的工作,队员们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在高强度的野外发掘之余,队员们仍坚持完成毕业论文与科研任务。在沙漠星空之下,一盏盏昏黄的灯光常亮至深夜。
“不论是在日常发掘工作的间隙,还是在外出的路途当中,大家总是在争分夺秒地完成各项任务,”艺术与考古学院学生张洳桐说,“正是这种团队之间相互鼓励、齐心协力的精神,支撑了本次发掘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晴朗的日子里,广袤无垠的沙海与天相接,形成独特的美景。每日收工后,队员们常聚在一起欣赏壮丽的落日和皎洁的月亮,这些宝贵的时刻成为了难忘的沙漠记忆。“在营地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了毕设中古人绘制星象图的场景,”艺术与考古学院学生胡锦然表示,“不仅仅是考古发掘,营地的生活同样也能触发我们对历史的追思。”
“这次考古是浙江大学在丝绸之路考古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国际化考古人才培养和跨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次积极实践,这不仅是一次学术探索,更是一次文明的对话和精神的历练。”团队另一位指导教师艺术与考古学院陈晶鑫老师感叹。
队员工作照
是学术探索,亦是文化传承
考古工作之余,团队也在这片沙漠中度过了独特的营地时光。在教授们的带领和讲解下,大家穿行在墙垣、岩壁之间,了解周边的遗址群的结构布局,对比不同的城址之间的异同,从而深化对本次考古工作和花剌子模文化的认识。
发掘期间,外方教授团队精心准备了丰盛的烧烤和传统手抓饭,大家围坐共餐。在这一个难忘的夜晚,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联合考古队之间深厚的历史联结,身为年轻一辈也正在为了传承、发扬这份宝贵情谊而付诸努力。
乌方、俄方教授做的烧烤和抓饭
在星空下的篝火旁,情感与思想的交流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生动实践,也为严谨的考古工作注入了温暖的人文气息。“尽管语言不通,文化不同,但同样真挚的情感与对考古的热爱使联合考古队成员们之间的情谊愈发深厚,也使合作发掘的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艺术与考古学院学生吕凌峰表示。
乌方教授Saparov Aybergen带领学生们参观学习
发掘临近尾声时,中俄乌三方学者在遗址发掘现场用小推车和折叠椅搭建临时会议平台,召开“大遗址考古与亚洲文明”线上研讨会,就发掘成果和后续研究计划进行深入交流,并计划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进一步揭示遗址的历史价值。同时,团队积极筹备邀请俄乌专家来华访问交流,推动丝路考古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展现跨文化交流的独特魅力。
队员手绘Kala遗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