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私享艺术丨厚积薄发——秦嗣德的水墨艺术

更新时间:2025-09-05 10:39  浏览量:2

秦嗣德,1968年出生于山东日照,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中央美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画院研究员。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美术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泰国格乐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协举办的第八届、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单项展并有获奖;在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及全国多个地区举办个展、联展。在巜美术》、《美术研究》、《中国画》、《美术观察》、《中国书画》等艺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作品。中国画《青 果》、《白裤瑶的春天》、《厚土》、《西北乡民》等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内蒙古美术馆、美国华人商会等多家美术馆及私人收藏。出版《并行一一秦嗣徳现代水墨个案研究》、《水墨乡土一一秦嗣德水墨作品集》、《当代美术学院名家教学个案》秦嗣德写意人物画范例,《云淡风轻一一秦嗣德古典写意人物作品集》等多部个人专辑。

《出栏》200x200cm-纸本水墨-2003

厚积薄发——秦嗣德的水墨艺术

文/张鹏

文化全球生态的历史合理性和推陈出新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如何推陈出新则大有文章,作为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的任务恰在于促进生态整体中承前启后的健康发展,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人文生动,在这方面秦嗣德有思考更有研究,他在为今天中国文化的发展尽一份努力与贡献。

一、传神造境与审美意象

秦嗣德强调写生,注重写实,一方面缘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素养和传统,一方面也是这一代人刻印在骨子里的使命与担当。秦嗣德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乃至教学训练的不同阶段与方式,都成为他观察、写生、搜集素材和创作实践的最佳路径。

但他的写生与写实是有着自己的语法逻辑与内在理路。回望中外艺术的发展,诸多丰富的探索、优秀的成果以及不断出新的努力,乃至反反复复的经验与反思,花尽了艺术家们一生的精力与心血。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中说: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都在这历史中既回顾过去,又引向未来。

秦嗣德在一次采访说,他每年总要拿出一段时间外出写生,而且是坚持带着学生扎进一个地方,他不喜欢那种漂移性的状态,他宁愿投身于一个地域环境,把生活的状态和感受共同的交织在一起,进而他们的信息和他们的生活的现状。他直接、质朴地即兴而作。于是就有了数十个系列作品,《滇藏之记》《广西写生》《偏苗之记》《一手天下》《康巴之记》《杨家池系列》《惠安女系列》《瓦拉堡系列》《中我岛系列》……他的人物形象,既在丝路沿线的陆路丝路如新疆藏区,也有草原丝路如内蒙草原,也有海上丝路的惠安福建,深入西南的广西德峨偏苗、云南德昂、摩梭瓦拉壁泸沽湖、贵州邑沙苗寨。还有中原大地的晋陕河洛黄土高坡。

我们知道在历史研究中,制度、观念和重大事件是还原历史的最基本条件,但只有当我们聚焦个体人物的遭遇和故事时,历史才变得鲜活起来。秦嗣德的写生创作就是更加关注普通个体与社会的交集与困惑,力图反映历史的真实和现实生活的真实。秦嗣德画中的人物有单幅肖像、有双人互动,也有群像,可以说既是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更是一组组群体深入的切磋探讨。

我们说生活是“创作源泉”,但也要求画家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捕捉鲜活的形象,让源泉之水流淌入眼入脑。《流动的乡土》《春天里的合影》《干枯的河床》《厚土》是群像、是合影,是秦嗣德从作为艺术材料的社会与自然形象方面主动收集的创作,是作为艺术家的主动观察与深厚素养的体现,更是社会记忆和文化认同的见证。

其中《流动的乡土》以前后两排男性形象塑造的如山般坚实,如城般厚重,以远山丛树为背景,仿佛在自然天地中构筑成一面新的人生景观。《厚土》则将方方正正的中国百姓,与土生土长在这片深沉厚土营构在同一画面之中,展现了中国人的尊严与底气,是对时代发展、民族强盛的呼唤。而《春天里的合影》则描写了深深感动了他的父老乡亲,他题写道:敬老院里老人们平淡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脸上刻满了沧桑的印痕,似乎是一个故事,一段经历,他们善良的心性,使我不能忘怀。

《宣和画谱》称李公麟的高度成就恰恰在于“能分别状貌,使人望而知其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臧荻、台舆、皂隶。至于动作态度,颦伸俯仰,小大美恶,与夫东西南北之人,才分点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我们看秦嗣德的单幅肖像作品可以感到风土不同,特点各异,各有各的味道。《暮冬》《积雨云》《风至》的天人互动,《惠安》《新疆》《苗寨》《藏区》的多元民族,还有《中我岛》《杨家池》的中原风土,无论是老人眼角如叠的皱纹、壮汉风吹日晒的面庞,老少苍嫩之别与喜怒哀乐之异,捕捉人物性格和感情的瞬间表情、神气和动态,突出神情毕现,所谓“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画面充盈着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对生命充实的展现,以及东方哲理的传达。个人写真的单幅肖像正反映出秦嗣德敏于形象的深厚素养,也深刻地传达了秦嗣德作为艺术创作者的家国情怀与深深的乡愁。

在《当代水墨的意象表达——我的创作思考》一文中秦嗣德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写生与创作,他说,人是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核心、主题和本源,写生与创作的交错互动,是人物画渐渐深入由技入道的重要通道。写生重要的是写出感受、写出生气,写出生涩的拙朴之气。写生的现场与对象只是一个假借的媒介,借助对现场的观察与体验,表达自己主观的直觉,在此无所谓写意还是写实,写意与写实在意境表达上没有分别。写意的表达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尚有未达的意象空间,由意象达到境化的境界,是写生与创作潜在画外的弦外之音。没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体验,是无法达到讲述深度的。写生是对生活的再体验、再艺术的过程。

秦嗣德的写生是在实际生活中的主动的观察,他不是只注意表象的某种逼真性,而是观察活的形象,面对生活的真切情感与深入认识。秦嗣德把所经之地、饫眼之象、察观之人、成寓目之美,积累成自己创作所特有的信息库。秦嗣德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用脚丈量,用眼观察,用心体悟,以画笔思考,力戒笔墨游戏而有所担当。他清晰于为人生而艺术的目标,以新的识见发展前人的辉煌,以创造为轴心来整合古代和现代的人物画传统。

秦嗣德恪守严谨的造型要求,更坚持中国写意精神,发挥笔墨的书写性,辩证地处理形与神、神与意,意与笔的逻辑关系。而这一切的捕捉与获得又源于他对传统水墨语言的深悟笃行。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讲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中对以人为本,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挖掘平凡世界内在审美价值的理论总结。秦嗣德深研优秀传统,注重在艺术创作中对感性与理性的准确把握,既抓紧理性的力量稳定,又有寄意于感性的生动涌流,让自由的精神超越现实,而非作茧自缚。

秦嗣德的水墨写意人物注重深化写意精神,强化写意形态,发挥书写意味,完善个人风格,适应于中国画媒材的不可重复性和水墨渗化性,进而达到意到笔随、得心应手,甚至妙手偶得。在中国水墨语境中呈现民族标志和美学观念的内涵,以期深度体验和践行中国写意精神。

《厚土》244×124cm×4-纸本设色-2008年

《流动的乡土》240×240cm-纸本设色-2009

《暮冬》140×70cm-纸本设色-2014年

《偏苗》140×70cm-纸本设色-2014年

《积雨云》140×70cm-纸本设色-2014年

《觀》180x70cm-纸本设色-2018年

今天的艺术家处于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秦嗣德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反思,他认为,当代社会过度消费对自然所造成的破坏恰恰可以成为被拓宽的主题,将当代中国水墨观念带入社会的临界和现场,扩张了水墨的视觉语境。于是,在主题叙事与个体体验中坚守中国水墨的审美取向,在和而不同的实践中求新求变成为秦嗣德艺术创作的努力与追求。

以《乡恋》系列为例,简约松弛了人物的形体动态,而将笔墨紧凑于面部表情与神韵,而显得张弛有度,辅以氤氲山水和自然氛围间生命的真切,展现出一片诗性的意象生成。在《瓦拉壁》系列中以水墨与色彩交融,仿佛生活的瞬间定格为朴素的视觉图像,简单中的深意,重复中的新生,在看似习以为常的普通日子中恰恰蕴含了最动人的光芒,正所谓庸常之中,微芒不朽。

而另一批作品则呈现现代性的不可阻挡的变迁。无论是《逝去村庄》中坦然面对的老夫妇,《干枯的河床》边理发的留守老人,还是《养蜂人》的年轻夫妇,乃至《山路悠悠》中的彝族老妇,《广场》中的现代游客,《唱》中的款款女歌手,以赭红为主调的肤色处理是略带刺激的渲染,也成为秦嗣德人物画的标志性“表情”,这种略带刺激性的色彩渲染,给人一种张扬而神秘的视觉效应,在形象塑造上增扩了情感浓度和精神维度。同时,秦嗣德水墨人物创作中的现代性意义也非常丰富和突显,秦嗣德在他的创作中借助许多不同的标识,比如《婚礼》中的两对夫妇,《广场》中主体人物与背景群像,以及《牵手》系列等等,传达出时间与空间的变动关系。时间的承载与延伸,空间的扩张与穿越,都暗含了想象力与应变能力的体现,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勇敢和坚韧。

作为艺术家,秦嗣德把生活中的观察、发现、抓拍、提炼成一个个看似普通但又绕不过去的感情,将这些快乐、辛酸、兴奋交织在画面的一个个形象中,这是一个时代的倾诉,更是一个时代的气象。他在不断往返的纠葛中,延展到更大的现代水墨体验,表达对绘画主题的诉求,以个体对笔墨生态的体验关照文化的发展。

二、现代张力与人文精神

格局是秦嗣德反复提到的关键词。他曾说:当代水墨人物画的探索与发展,在不断实践中逐渐完善自我,并产生新的格局体系。艺术创作的格局与魅力,无所谓肖像写生,或宏大叙述,重要的是如何去探索人性本身所存在的朴素本性。艺术的格局、品质、样式等,最终是艺术家心性的自我揭示。因此,追求具象形式的内在法度与主题内涵的宏大精神,贯通民族传统与绘画理念中的静观默察与凝神结思,才能立品脱俗,才能开辟新路。

秦嗣德聚焦水墨人物画的本体,在深入腠理的研精覃思中,获益于文以载道的本质使命,无论对艰辛创业的礼赞,对人间真情的称颂,对洋溢乐观精神的致敬,都能做到将具体性、丰富性、深刻性的内在统一。《一手天下》系列人物对域外世界的关注,《观》中白巾老汉一览众山的远眺,《凝视》中画内人与画外人的目光交接,《山路悠悠》中背负娃儿的婆婆的悲悯,还是《福禄》中戏谑的老汉,都以凝聚的眼神演绎着生活的坚定与不挠,形成当代水墨的意象表达。

秦嗣德在新近完成的一篇论文中提出:艺术不仅是保持对情感的敏感和对敏感的反应,而是要向社会与当下提供一种生命经验与表达方式,如是,艺术的纯粹价值,也就是AI所不能够替代的了。基于此,秦嗣德的水墨写实人物画,以普通百姓生活为原点,用看似琐碎的日常平凡的个体与细微的文化符号,传达挖掘百姓形象中的丰富性与人文内涵,充分扩张现代水墨人物画的绘画属性、精神指向和民族标志,在方寸之间画出时代发展的大气象。他在水墨人物创作中穿透表象的形式革新,提升笔情墨趣的精神象征。如《厚土》《岜沙的忧伤》,以刚劲的密体竖线形成力量对峙,赋予纪念碑式的崇高感,隐喻坚韧的民族性格,以山水为背景更丰富了空间的层次与维度。而《鹅庄老人》等系列,则映射了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感染力。密而不窒,疏而不空,繁密中透出空灵,简约中意味无穷。无论疏密,以把握形体大要和古朴色彩透析现代张力,以期达成意周、形完、气足,以丹青咏怀言志。

秦嗣德在一次座谈会上讲到,“我们在反复研究传统的时候,能不能真正做到懂得传统,可以真正吃一口传统的口粮,用传统来果你的腹。我们走进生活,能不能把生活里看到的,用我们自己真实的表达方式倾诉出来,而不是孤芳自赏。做到对中国绘画的担当,谋求一种共识性。在这种过程当中,我们是不是有这种思考?如果有了,当下也是传统,传统也是当下。”这段看似朴素的话语,确是真真切切的当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秦嗣德力求秉持人文精神,开拓创新意识,在转化与创新中不断前行,以期真正实现尽精微,致广大的理想。

今天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艺术家有着太多的问题需要面对、需要思考、需要解决,努力开启绘画艺术中的新天地、新篇章和新境界。2024年6月秦嗣德出版了《写意人物画范例》,是为当代美术学院名家教学个案系列之一,探讨笔墨问题、探讨形式语言,更追问传统文脉中的人格品质与写意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和文脉传承下去。秦嗣德以知识分子的钻研精神,看到艺术创作背后所面临的“问题情景”,从解决问题出发,也正是这许许多多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吸引着秦嗣德,吸引着他不断地奉献才智与精力,不断付出一份份扎扎实实的努力,不断获得一份份沉甸甸的硕果与成绩。

张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

【手稿写生】

《中我岛写生》44x29cm-纸本设色-2017年

《瓦拉壁之一》44x29cm-纸本设色-2016年

《瓦拉壁之二》44x29cm-纸本设色-2016年

《瓦拉壁之三》44x29cm-纸本设色-2016年

《滇藏写生》之一-44x29cm-纸本设色

《滇藏写生》之二-44x29cm-纸本设色

《滇藏写生》之三-44x29cm-纸本设色

《新疆写生》之一-44x29cm-纸本设色

《新疆写生》之二-44x29cm-纸本设色

《新疆写生》之三-44x29cm-纸本设色

【水墨作品】

《鹅庄老人》180x98cm-纸本水墨-2018年

《杨家池养蜂人》之一-180x90cm-纸本水墨-2019年

《杨家池养蜂人》之二-180x90cm-纸本水墨-2019年

《杨家池养蜂人》之三-180x90cm-纸本水墨-2019年

《杨家池养蜂人》之四-180x90cm-纸本水墨-2019年

《老河堤》240×120cm-纸本设色-2021

《等》240×120cm-纸本水墨-2021

《老梁》240×120cm-纸本设色-2021

《窗》240×120cm-纸本设色-2021

《远退》180×98cm-纸本水墨-2017

《一手天下·约会》129x248cm-纸本水墨-2020年

《一手天下·观山》248x129cm-纸本设色-2018年

《乡恋》240×240cm-纸本水墨-2022年

《干枯的河床》387x248cm-纸本设色-2020

《广场》193x248cm-纸本水墨-2020年

《婚礼》200x200cm-纸本水墨-2022年

《月光》260×120cm-纸本水墨-2023

《保安》248×129cm-纸本水墨-2020

《凝视》240×400 cm-纸本水墨-2024

《小哥偷闲图》240×240cm-纸本水墨-2018

《岜沙的忧伤》240x360cm-纸本设色-2016年

《逝去的村庄》240x240cm-纸本水墨-2019年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