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初代阿庆嫂,却因得罪一个人,只能演龙套!赵燕侠的故事何其波折

更新时间:2025-09-05 15:19  浏览量:2

1928 年 3 月 1 日,赵燕侠出生于天津的一个梨园世家,祖籍江苏吴县,客籍河北省武清县大王庄 。在这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她自幼便受到了京剧艺术的熏陶,一颗热爱戏曲的种子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悄然种下。

赵燕侠的祖父赵广义,工小生,在梨园行颇具声望;大伯赵广顺是著名鼓师;父亲赵筱楼工武生,技艺精湛 。此外,她还有两位叔父、五位姑母均投身于梨园事业,母亲马秀菁则是著名武旦马福全之女。可以说,赵燕侠从出生起,就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京剧的韵律和节奏成为了她童年生活中最熟悉的声音。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赵燕侠自幼便对戏曲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浓厚的兴趣。她天资聪慧,学戏极快,仿佛天生就具备一种与戏曲相通的灵性。加之她拥有一条天赋佳喉,清脆悦耳的嗓音为她在戏曲道路上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7 岁时,赵燕侠便跟随父亲踏上了跑码头的征程,开始在南方各地登台演出。她的首次登台经历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武汉广播电台播音室,小小的她站在凳子上,对着麦克风演唱《苏三起解》。稚嫩的嗓音中却透着一股坚定与自信,她的演唱颇受赞许。自此,电台多次邀请她来演唱,并付给她播唱酬金。

在一次京剧名家毛韵珂、毛剑秋父女演出《三娘教子》时,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娃娃生,赵燕侠临时 “钻锅” 扮演薛倚哥。她凭借着聪明悟性强的特点,一学就会,竟然毫不怯场地在舞台上完整地演唱下来,其精彩的表现受到了前后台的一致好评。此后,她又陆续演出了《桑园寄子》《汾河湾》《雪杯圆》等戏的娃娃生。这些早期的登台经历,让赵燕侠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也让她在台下拥有了一批忠实的观众,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 “七龄红”,赞誉她为 “小神童”。

1941 年,赵燕侠全家北上进京。北京,作为京剧的核心重镇,汇聚了众多京剧名家和优秀的戏曲人才,这里浓厚的京剧氛围让赵燕侠如鱼得水。次年,她得到了 “四大名旦” 之一荀慧生的青睐,并被收为弟子。由于家庭困难,这次拜师没有举办隆重的宴席,赵燕侠只是向荀师磕了拜师头。但荀慧生对这位弟子却关爱有加,不仅送给她《荀灌娘》《鱼藻宫》和《贩马记》三个剧本,还让名旦何佩华向她传授了《红娘》《红楼二尤》《钗头凤》《勘玉钏》《香罗帕》等荀派代表剧目。

除了师从荀慧生,赵燕侠还从王瑶卿弟子李凌枫那里学会了《龙凤呈祥》《祭江》《桑园会》《朱痕记》《三娘教子》等青衣戏。为了让爱女多学戏,赵筱楼几乎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光了,甚至连自己心爱的行头也送进了当铺。这份对女儿学艺的坚定支持,也成为了赵燕侠在戏曲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1943 年,15 岁的赵燕侠迎来了她京剧生涯中的重要时刻 —— 在北京中和戏院正式挑梁首演《十三妹》。这场演出堪称豪华盛宴,汇聚了当时众多京剧界的顶尖人物 。全国第一挑班小生叶盛兰饰演安骥,其潇洒的扮相和精湛的演技,为角色注入了独特的魅力;第一名丑马富禄饰演赛西施,他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为剧情增添了不少轻松和趣味;花脸三杰之一侯喜瑞饰演邓九公,他那雄浑大气的唱腔和沉稳的表演,将邓九公的豪爽与侠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琴师沈玉才和鼓师白登云的默契配合,更是为演出增色不少,他们的音乐演奏为演员们的表演提供了恰到好处的烘托和支持。

在众多名家的辅佐下,赵燕侠丝毫没有怯场,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将侠女何玉凤的英姿飒爽、果敢聪慧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戏,一招一式都尽显专业与自信。她清脆的嗓音在戏院中回荡,将何玉凤的情感和性格通过唱腔完美地传达给观众。这场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台下观众掌声雷动,叫好声此起彼伏,赵燕侠也因此声名鹊起,正式在京剧界崭露头角,成为了备受瞩目的京剧新星。

此后的几日,赵燕侠乘胜追击,相继演出了《大英杰烈》《翠屏山》等剧。她在这些剧目中的精彩表现,进一步巩固了她在京剧界的地位。她的表演风格独特,既继承了传统京剧的精髓,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让观众们眼前一亮。荀慧生观看了她的演出后,对她赞不绝口,称:“这孩子有挑班的台风,在我的弟子中,恐怕她是最有希望的。”

在与谭富英、金少山、杨宝森、李少春、叶盛章、裘盛戎、王琴生等众多京剧名家合作的过程中,赵燕侠主演了《拾玉镯・法门寺》《霸王别姬》《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桑园会》《红鬃烈马》《雷峰塔》(全部)《玉堂春》《翠屏山》《武松与潘金莲》《红娘》《蝴蝶梦》《红楼二尤》《溪皇庄》《硃痕记》《挑帘裁衣》等众多剧目。与这些名家的合作,让赵燕侠受益匪浅,她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表演技巧和艺术理念,同时也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演技,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声誉日隆。

20 世纪 40 年代,赵燕侠自组燕鸣社挑班演出,后改名燕鸣京剧团。在这个时期,她积极排演新戏,《陈妙常》《孟姜女》《春香传》《盘夫索夫》《碧波仙子》《救风尘》《陶芙奴》《红梅阁》《桃花扇》《叶含嫣》等大量新剧目在她的精心演绎下与观众见面。这些新戏不仅丰富了京剧的剧目库,也为赵燕侠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才华和创新能力的机会 。她在新剧的创排过程中,勇于创新,将京剧艺术与现代题材相结合,为京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她还在下大功夫在唱念中进行摸索和改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唱腔清脆明亮、刚柔相济,犹如黄莺出谷,清脆悦耳又不失韵味,能够根据不同的剧情和人物情感,灵活地运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细腻入微 。她的咬字念白清晰利落,韵调优美、生动传神,每一个字都像是带着生命,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

在赵燕侠的艺术生涯中,特殊的历史时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磨难。然而,即便身处困境,她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也从未动摇,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坚韧与勇气。

当时,拍摄戏曲片《沙家浜》时,本欲让赵燕侠出演阿庆嫂,但却遭到别人的离间,未能实现 。这对赵燕侠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她所塑造的阿庆嫂形象深入人心,观众们也期待着能在银幕上看到她的精彩演绎 。然而,这个机会却与她擦肩而过 。后来,她只能被迫在剧中演一个被救国军追赶的抱包袱的妇女,谢幕时还必须站在最后一排 。即便如此,赵燕侠也没有抱怨,她依然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 。

1976 年,随着特殊时期的结束,赵燕侠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她刚刚获得解放,就赶上了唐山大地震 。心系灾区人民的她,不顾自己刚刚经历磨难,身体还十分虚弱,便随慰问小组赶赴灾区演唱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为灾区人民带去一丝温暖和慰藉 。在灾区的日子里,她不辞辛劳,为受灾群众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的演出 。她的歌声在废墟中回荡,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

为了争取尽快重返舞台,夺回失去的宝贵时光,赵燕侠每天坚持练功、吊嗓 。她知道,自己离开舞台太久了,需要尽快恢复状态 。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重重困难 。终于,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1976 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为其拍摄了《辛安驿》《红娘》彩色戏曲影片 。这两部影片的拍摄,标志着赵燕侠正式重返舞台 。她再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时,依然光彩照人,风采不减当年 。观众们被她的坚韧和执着所感动,对她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1978 年,为了庆祝 “五一” 劳动节,北京京剧院和中国京剧院联合演出了新编历史剧《闯王旗》,赵燕侠在剧中饰演高夫人 。在排练过程中,她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从服装道具到动作表情,都严格要求 。她深入研究角色的内心世界,力求将高夫人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与其他主演李和曾、袁世海等密切配合,共同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戏曲组还特约三位主演到电台录制了精彩唱段,这些唱段播出后,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好评 。

1980 年,赵燕侠率团赴美国华盛顿、纽约等十大城市巡回演出 。这次演出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活动,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京剧艺术魅力的绝佳机会 。赵燕侠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她精心挑选了自己的代表作《碧波仙子》《辛安驿》《拾玉镯》等剧目 。在演出前,她带领团队进行了紧张的排练,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反复推敲和打磨 。她还亲自指导演员们的表演,从唱腔到动作,从表情到眼神,都一一给予耐心的指导 。

演出期间,赵燕侠和演员们以精湛的技艺和精彩的表演,征服了美国观众 。场场爆满的演出盛况,充分展示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观众们被京剧的唱腔、表演和服饰所吸引,对中国京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美国伊林诺依州的汤姆森州长、波士顿的怀特市长,均宣布京剧团演出之日为该地区的 “京剧日”,以示永久纪念 。这次演出不仅为国家赚回了 25 万美金,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让京剧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

除了舞台表演,赵燕侠还十分注重京剧艺术的传承和人才培养 。她深知,京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努力 。她收了许多徒弟,如张雏燕、王蓉蓉、孙毓敏等 。在教学过程中,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徒弟们 。她对徒弟们要求严格,从基本功到表演技巧,从唱腔到念白,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 。她会亲自示范,耐心指导,让徒弟们深刻理解京剧艺术的精髓 。她常说:“要把戏演好,就要‘用功、用心、用情’,从人物出发进行表演 。”

1986 年 5 月,赵燕侠率团进川演出 。进川不久,她就因过度操心劳累而感到身体不适 。大夫劝她禁声休息,但她却心急如焚地说:“我带着一个团哪!我不能休息!” 她深知自己肩负着整个团队的责任,不能因为个人的身体原因而影响演出 。于是,她带病坚持演出了 19 场 。在演出中,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艺术的热爱,克服了身体的不适,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

她还婉言谢绝了有关部门的宴请和小卧车接送,始终保持着朴素的作风 。在为成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筹款义演中,她大胆起用新秀,给年轻演员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此行不仅全团人员满意,而且受到了有关部门的称赞,剧场负责人感慨地说:“接待过那么多演出团体,还没见过这么好的团哪!”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赵燕侠尚不足 60 岁,精力依然旺盛,艺术炉火纯青,甚至还可以排出更好的新戏,却提前退休了 。这让众多喜爱她的观众深感惋惜 。不过,有关部门于 1995 年为其举办了 “赵燕侠舞台生活六十周年” 庆祝活动 。在庆祝活动中,赵燕侠于北京市工人俱乐部连演了《碧波仙子》《玉堂春》《红梅阁》《白蛇传》四出重头戏 。虽然当时她年近七旬,但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力,她依然保持着不用微型话筒的习惯 。坐在剧场后排和楼上的观众,依然能够真切地听到她清脆悦耳的唱腔,感受到她精湛的表演 。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