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林·油画写生丨艺术与自然的永久痴情
更新时间:2025-09-05 16:53 浏览量:2
杨松林老师在写生
从孩提时把玩画笔开始,我就以一颗童心面对“自然与人”这个永恒的主题。大自然总以她那变幻莫测、无穷无尽的美妙和神秘,吸引我向一个新的意境走去。
——杨松林《自言自语》
《猫头山一角》
60cm×80cm
2019
我喜欢在一种“写生”状态中作画。
面对自然,往往才能被带进那种无忧无虑,任由率真的本原状态。
与自然交往,会使自己更自然些。
在自然中寻找的其实是更真实的自己。
——杨松林《自言自语》
《流动的礁群》
60cm×80cm
2019
一个画家能在作画中做到“心灵在忘情尽意的涂抹中呼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一种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和艺术的真诚心态;一种在纷繁流变的世界中发现和捕捉富于生命力和美感的敏锐眼力;一种将心灵和激情物化为有魅力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才能;以及一种经过严格磨练从规律的制约中走出来的随心所欲的表现自由。
——杨松林《自言自语》
《遥望三连岛》
40cm×50cm
2019
在大自然中,我常常被太阳、海潮、雨雪、时光追赶着,正是这样才迫使自己调整到激奋、机敏、高度集中的创作状态。而追赶中的“急就章”又往往能捕捉到最独特、最鲜活、最动人也最具精神品格的东西。
——杨松林《自言自语》
《东隅有碧海》
80cm×120cm
2019
我的画是我与自然、传统、时代对话的产物,我力图把自己的生命力量注入其中,使之获得独特的灵魂。
我经常是沉默和平静的,而当生活和艺术的强波撞击了我的心钟,我会变得激动而狂热,我的画便是宁静与激越的交响。
——杨松林《自言自语》
《夕阳照桑榆》
60cm×80cm
2019
人作为自然中的一分子,他与自然的交流与和谐互动,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境界,可以从岁月流逝、昼夜轮换、四季交替、潮起潮落、阴阳互补的大节律的呼吸中,感悟到大自然内在的气质和如诗如歌般的声律音韵。
——杨松林《自言自语》
《相聚梭鱼台》
80cm×120cm
2019
从真实到艺术之间,并非仅靠良好的愿望和准确地把“眼睛所见”如实地再现出来那样简单轻松,这中间有一段需要画家苦心探寻的“迷径”。实践证明,有的人能干善悟,便很快找到从真实进入艺术的门径;有的人终生笔耕不辍,却始终游魂般地在门外徘徊。这都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杨松林《自言自语》
《海湾》
60cm×80cm
2010
与“自然”相处也会有“几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间断性的外出作画,常有几天的恢复阶段。几张画之后就像推开一扇关闭的栅门,色感的敏度、绘画的眼睛、即兴对话式的色彩语汇、与自然的亲近感…才渐渐的鱼贯而出,步入率性而发之境。
——杨松林《自言自语》
《欢腾的海》
100cm×100cm
2007
19岁离开南京来到山东,没想到竟在这里生了根,北方的一切都令我感到新鲜,我以极大地适应力去接受一切挑战,很快成了一个北方人。我喜欢大海和大山,曾和渔民多次出海,经受海的洗礼;也翻越过无数山峰,投入大山的怀抱。这使我的襟怀和视野开阔,气质和体魄也都改变许多,我越来越喜欢那种朴厚、崇高、博大和富于力度的东西。
——杨松林《自言自语》
《激荡的海》
2002
决定和支撑作品品格高低和精神深度的是画家的人格与学养的建树。“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句)。
——杨松林《自言自语》
《芝罘岛》
2003年
一条有效的经验是:记住自己“走过的足迹”——诸如已经画过的色调、构图、意境、手法…再往前走要千方百计防止“重蹈覆辙”,要注意去发现自己过去不曾有的,也要注意去寻找他人所没有发现的地方。
——杨松林《自言自语》
《幽深的海》
60cm×60cm
2010
艺术家对自己的认识和修行是一个终身过程,人是在认识世界中认识自己的。我曾有过60(岁)起步的志言,我把过去几个“生命段落”的积累当作未来里程的准备。如今虽已步入“80后”,仍期待在大海的夕阳辉映中迎来晚到的繁盛期。
——杨松林
《静穆的海》
180cmx180cm
2001年
众家评语
韦启美:杨松林的小油画之精彩我不多说了。我以为那些大画是他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那是“再现为体,表现为用,具象为体,抽象为用”,这几个方面结合得非常之好。既有写实所要求的真实感,又有抽象主义所表现的,也就是现代绘画所要求的平面感,最浅近的例子是一般画海都用水平笔触,而他在大画上却用了上下垂直的笔触,从再现变成为一种构成并使之鲜活起来,这是一种超越。
(摘自《杨松林油画风景展研讨会》发言。)
《在海上》
180cmx180cm
2002年
水天中:杨松林的风景中,特别是画山与海所体现的那种大度、那种人文气度,这是特别值得珍视的,他并没有因加入了某种抽象的平面的一种处理而削弱了自然的精神和画家的人文气度,这点特别可贵。
《成山角》
65x65cm
2002年
邵大箴:从艺术史上看,特别是20世纪的绘画史,凡取得成就的,能在历史上站得住的,真正有成就的画家就在这两者之间即绘画的再现与表现,具象与抽象两种因素之间求得有机融合的。松林在这方面有自己的追求,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春潮》
2006年
尚杨:从他的作品中我感觉最深的是松林的画是画自己的心迹,这种画最感人的地方就是真诚。在艺术上,他有自己的主张,在他的画上也体现出松林的全面修养。
《明丽的海湾》
2001年
罗尔纯:他的很多画中借鉴了一些中国传统技法的尝试,很有情趣,并且是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在风景美方面,他是把自然美更明确、更提炼地表现出来。他的大画中有博大的气势,我很喜欢。
《刘公岛一角》
60cm×80cm
2015年
张晓凌:在当代画家中,还没有人像杨松林那样长久的保持对自然的眷恋之情。长期的艺术实践,使杨松林形成一种我称之为自由抒情主义的绘画风格。我在杨松林身上看到了一种罕见的禀赋:把自然、社会中体验到的一切都转化为乐观、积极和诗意的东西——这是杨松林的生活法则,更是他的艺术法则。
摘自《消费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读杨松林的作品》
《渔人与海》
180cmx180cm
2004年
詹建俊:杨松林的画是在繁忙的工作中画出来的,这样大的量让我很敬佩。艺术质量的提升必须建立在一定量的基础上的。这些年他的艺术在提升,他的主观境界、他的胸怀、他的艺术精神品格,这些都在他与自然的交融中所获得的一种提升。从他的艺术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哪一代人,凡在艺术上有成就的都是有精神追求的人。
画家简介
杨松林,1936年生于江苏南京。历任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协科学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为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北京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荣誉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