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辩」“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什么是艺术中的真情实感
更新时间:2025-09-05 15:23 浏览量:1
情感的有限性还表现为即使是最真的情感也会出现真假的两难甚至背离。《养生主》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老聃死,秦失往吊,礼甚简,老聃弟子问何故,秦失说他们虽然是老聃的弟子但修行还未至忘情。又说自己在灵堂内见到哀哭之声一片,其中必然有不少人本来并不十分悲伤,却被当时的氛围感染,不想哭却哭了。不想哭而哭者既不能说情伪,又不能说情真(至少是次一等的真),于是此时这种情感的真假便处于一种难以判定的状态之中。
还有一种则是真与假的明显背离,也就是情感从其自身层面来看是真的,但从更高的层面来看这种真实性却难以成立。比如人们看到好人被打,生出不平的情感,这是真的真。但后来发现挨打者其实是个坏人,则原来不平的情感只是假的真,因为它不符合事物的真实。
又如家长对于孩子的溺爱,这固然是发自真挚的情感,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不利的。情感能保证情感的真实,却不能保证这种真实是正确的,也即不能保证这种真实符合事物更高、更本质的真实,所以我们说在情感的主导下对于真实的接近只能是一种有限的接近。
“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我们既然说精神产生物性精神,物性精神产生情感,那么精神自然也可以自上而下地产生情感,而在精神主导下产生的情感,不但能获取最本质的真实,还能排除来自情感本身的干扰,净化情感中的杂质,实现精神真实与情感真实的统一,而此时的情感才是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所提倡的真情实感。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本文为《东西方美学参证》系列文章之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