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以笔为犁 深耕艺术土壤——记“黄梅戏的文学脊梁”陆洪非

更新时间:2025-09-05 19:33  浏览量:1

黄梅戏诞生于田间地头、村坊闾巷,在乡间俚曲歌谣、灯会舞蹈的基础上萌芽、孕育、成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戏曲大家庭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并逐步演变为蜚声中外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由乡野小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历程中,望江籍黄梅戏剧作家、研究专家陆洪非功不可没。他一生以笔为犁,深耕黄梅戏艺术土壤,在黄梅戏创作、研究领域成果丰厚,卓有建树,被誉为“黄梅戏的文学脊梁”,是黄梅戏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黄梅戏创作是陆洪非一生创作的重心。十年间,他陆续完成了《天仙配》《女驸马》《春香闹学》《宝英传》《桃花扇》《焦裕禄之歌》《砂子岗》等众多剧目的创作或改编,这些作品成功奠定了黄梅戏在全国剧种中的显要位置,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在舞台上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撑开船儿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最早被搬上银幕的黄梅戏《天仙配》,最初从望江素有“戏篓子”之称的艺人胡玉庭口中传出,经陆洪非深入整理与雕琢,从零散的民间传说蜕变为情节饱满、人物鲜活的完整剧本。他笔下的董永与七仙女,既保留了望江本土浓郁的风土人情,让故事充满地域特色,又巧妙注入普世的情感共鸣,使得角色形象深入人心。改编后的《天仙配》不仅被收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还荣登 “建国50周年50部经典剧目” 之列,成为黄梅戏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陆洪非从介入黄梅戏起,就开始研究黄梅戏,先后发表了《安徽戏剧综述》《严凤英与黄梅戏的剧目建设》等数十篇论文。出版的30余万字专著《黄梅戏源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为学界所公认,是研究黄梅戏的奠基之作。

陆洪非用一生的坚守与创作,为黄梅戏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的名字与作品一起成为黄梅戏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为纪念这位 “黄梅戏经典的缔造者”,陆洪非的家乡望江县特意修建了一座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陆洪非纪念馆,以此承载家乡人民对他的敬意,也让他与黄梅戏的故事代代流传。

望江县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长江穿境而过,境内河网密布、阡陌纵横,既是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节点,也是民间艺术生长的沃土,独特的地理区位与人文环境为黄梅戏的孕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雷岸边、古雷池畔,舟楫往来间,各地的民歌小调、民间故事在此汇聚融合,形成了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态,为黄梅戏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养分。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