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好看指南|透纳、赵无极等东西方大师稀世名作现身佳士得上海艺术空间
更新时间:2025-09-05 19:30 浏览量:1
赵无极“狂草时期”的作品首度亮相拍场、透纳《牛津郡布莱尼姆宫及大桥》首现亚洲……近日,东西方大师稀世名作现身佳士得上海艺术空间,为佳士得香港二十及二十及一世纪系列拍卖预热。
赵无极(1920-2013)
《17.3.63》
油彩 画布
130 x 97.2 cm.
1963年作
在预展现场,赵无极的《17.3.63》备受关注,这件作品以罕见的鲜红色为主色调,气势雄浑摄人。1960年代初创作此画时,他刚于国际艺坛崭露头角,奠定了其作为抽象艺术巨匠的重要地位。作品采用艺术家“狂草时期”经典的中轴式构图,具有速度感的书法性笔触自上而下给画面带来力量感,展现了其巅峰时期的创作激情与自信。据佳士得工作人员介绍,此作在1965年在德国埃森福克旺美术馆(Museum Folkwang)举行的首场赵无极回顾展中展出,本次也是《17.3.63》首登拍场,领衔9月26日香港佳士得亚太区总部The Henderson举行的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晚间拍卖。
约瑟夫·威廉·透纳 R.A.
(伦敦,1775-1851)
《牛津郡布莱尼姆宫及大桥》
水彩 纸本
30.1 x 46.3 cm.
1830年作
今年恰逢英国艺术巨匠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诞辰250周年纪念。作为户外写生艺术的先驱者,透纳以对光影的极致探索与对自然风景的虔诚敬畏,革新了人类观察世界的视角。此次亚洲首度亮相的《牛津郡布莱尼姆宫及大桥》,正是其1830年创作的水彩杰作——精准的用色与笃定的笔触间,黄色、棕色、蓝色色块看似自由跳跃,却通过水彩特有的水溶性自然交融,构建出层次分明的景深空间。透纳巧妙利用纸张纤维的肌理与画笔侧锋的皴擦,将树木的葱郁、桥梁的坚实、湖面的波光与天空的流动尽数凝练于方寸之间,既彰显其对色彩关系的绝对掌控,更诠释了其捕捉光线本质、营造空气感的艺术哲思。透纳为牛津郡的布莱尼姆宫绘制的系列在市场上非常罕见,大部分都收藏在泰特不列颠美术馆。
“透纳对光线与自然的处理,影响了后世无数艺术家。”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纪日间拍卖主管易紫薇说,选择将透纳与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及索维尔的作品放在同一拍场,正是强调国际化与东西交流的一种策划思路。“他们虽来自不同地域与文化,却都在作品中追寻超越具象的表现方式。这种并置不仅凸显艺术的跨文化共通性,也为藏家提供了更广阔的比较与思考空间。”
巴布罗·毕加索(1881-1973)
《女子半身像》
油彩 画布
80.8 x 65cm.
1944年3月5日作
此外,佳士得香港二十及二十及一世纪系列拍卖将呈现巴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巨作《女子半身像》这幅作品虽然没能来到上海预展,但因为其为阔别拍场逾25载后再度亮相,为近年拍卖市场上尺幅最大、画面最精湛的玛尔肖像之一,瞩目领衔本次拍卖。佳士得中国区主席杨媛草表示:“我们深感荣幸获委托拍卖毕加索馆藏级力作《女子半身像》。此类大师作品始终受到全球顶级藏家的广泛青睐,在中国内地及亚洲艺术市场尤其备受推崇。此次该作领衔香港秋季现当代艺术拍卖,既体现了市场对西方现当代杰作的持续热情,也反映出佳士得在区域市场上的领导地位。我们期待与全球藏家共赴此次盛会,同瞻经典之作。”
在结束两日的上海预展后,精选拍品将移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