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强:壶如其人,紫砂艺术背后的人品与匠心
更新时间:2025-09-05 19:51 浏览量:2
常有人问我对“壶如其人”的看法,这个话题虽已谈过很多次,但每次提及,都有新的感触。在紫砂艺术的审美体系中,“壶如其人”绝非简单的比喻,而是紫砂艺术核心价值的体现——壶品是人品的高级映射,更是创作者精神世界的直接投射。人品高洁者,其壶品往往自带风骨;反之,若创作者心术不正,作品也难有灵魂。
紫砂艺人的核心追求,应是艺术创作的精进与个人修养的提升,而非对技术职称的盲目追逐。如今,不少人将大量精力耗费在评定职称上,一旦技术头衔到手,便背离初心,找枪手代工、在直播间售卖假壶,把一门需要沉下心来钻研的艺术,变成了逐利的工具。要知道,紫砂艺术史已近600年,参与其中的从业者恐怕不下100万,但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可能不足万分之一,能称得上经典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究其根本,正是多数人的修养不够,甚至有些人未能端正心态,无法静下心来打磨技艺。
好的紫砂壶,讲究“文质彬彬”。这里的“质”,是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职业操守——是对紫砂材质的敬畏,对传统工艺的坚守,更是不为名利所动的匠心;而“文”,则是作品的造型、形式与装饰所表达出来的文化特征,是“质”的外在表达。真正的好壶,必然自带文化气质,无论何时审视,都透着一股“彬彬有礼”的雅致,这便是“质”与“文”的完美融合。
紫砂艺术的成功,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是材质的艺术——需深谙紫砂泥的特性,让泥料在手中“说话”;也是工艺技术的艺术——从打泥片、围身筒到明针修坯,每一步都需数十年的积累与打磨;更是造型与装饰的艺术——需懂美学、通文化,让作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高度。甚至可以说,它还是“人设的艺术”,这里的“人设”,不是刻意营造的虚假形象,而是创作者人品与匠心的自然流露。
当下,直播间里常有一些山寨艺术家,仅凭一个技术职称便大肆卖弄,讲起紫砂“理论”听似头头是道,实则对艺术本质一知半解。这种缺乏真才实学的卖弄,或许能唬住刚入门的“小白”,但终究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被行业淘汰是必然结果。要知道,没有文化支撑的紫砂壶,不过是一把普通的日用品,无法承载艺术的厚度;没有艺术加持的紫砂壶,只是一坨没有灵魂的泥,难以打动人心;而没有高尚情操与精神注入的紫砂壶,更像一块冰冷的石头,没有温度,没有内涵,更无“秀外慧中”的气象。
“壶如其人”的本质,就是什么样的人,便只能做出什么样的壶。把日用品做成符合工艺技术标准的工艺品,或许通过勤奋就能实现;但要把工艺品提升至艺术品的高度,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比登天还难。这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品修为,以及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也正因如此,紫砂圈才有了“天价名壶”与“地摊贱卖”的天壤之别:那些能卖出高价的壶,背后是创作者数十年的匠心沉淀与高尚人品的加持;而那些无人问津的壶,往往是创作者急功近利、缺乏修养的批量产物。这,便是“壶如其人”最直白、也最深刻的解释。
紫砂艺术的传承,从来不是靠职称头衔与炒作,而是靠一代代艺人用“人品”养“壶品”,用匠心守初心。唯有静下心来,以敬畏之心对待泥料,以赤诚之心打磨技艺,以高洁之心涵养品格,才能让手中的紫砂壶,真正成为有温度、有灵魂、能传世的艺术珍品。
以上观点,欢迎爱好者交流。附图之壶,也欢迎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