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史上第一次,法国将一整座城市托付给一位艺术家

更新时间:2025-09-05 21:02  浏览量:1

Preface

在1327年,诗人Francesco Petracco在法国阿维尼翁遇见了Laura,自此便将余生的爱都献给了她。Petracco以心中缱绻的深情与灼痛写就了代表作《歌集》(Il Canzoniere),这部诗集不仅被奉为抒情诗的典范,更闪耀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曙光。

近700年后的今天,同样是在阿维尼翁,法国艺术家Jean-Michel Othoniel在Petracco坠入爱河的圣克莱尔教堂(Le Couvent Saint-Claire)留下了一串巨型红色穆拉诺玻璃圆珠组成的爱心。这件由数个世纪前的未尽之爱孕育而成的雕塑作品,是展览“欧托尼耶宇宙:爱之幽影”(OTHONIEL COSMOS ou Les Fantômes de l’Amour)的一部分——这一次,整座阿维尼翁城交付于Othoniel手中,成为一部关于爱与希冀的散韵集。

*

Jean-Michel Othoniel艺术共创封面

本次 Othoniel 为《Wallpaper*中文版》创作的特别封面,灵感源自其在教皇宫展出的作品《蓝河》(Blue River)。在一次探访印度玻璃工坊的旅途中,Othoniel 注意到当地人有捡拾砖头的习惯:他们将砖头堆叠在路边,逐渐累积到足够数量后便用来建造房屋。在他看来,这些砖头折射着人们的希望与梦想,并由此提炼出他称之为“情感几何”的创作形式。此次封面作品正是这一理念的延续——蓝色玻璃砖汇聚成一条河流,流向明天,流向希望。

*

上图:圣克莱尔教堂金色铁门后的巨型红色穆拉诺玻璃爱心装置《心》(Kokoro)。

下图:为《心》(Kokoro)所做的水彩画稿,2024年,水彩纸本。© Othoniel Studio

为庆祝阿维尼翁获选“欧洲文化之都”25周年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30周年,艺术家Jean-Michel Othoniel为这座起源于13世纪末的古城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展览项目——“欧托尼耶宇宙:爱之幽影”:这场将持续到明年1月的展览所涉场地遍及整个阿维尼翁的十处重要历史古迹和文化场所,共计呈现作品260件,其中有140件都是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新作。

如此规模的展览不仅对法国和阿维尼翁来说是首次,也是Othoniel自身职业生涯中最为宏大的一场冒险。阿维尼翁将完全敞开大门,在Othoniel塑造的巨型玻璃珠串、砖石、星盘和喷泉的映照下,观众在古老的故事和当代艺术的合奏中漫游——这样的体验也许空前未有,亦难以复刻。

*

Jean-Michel thoniel,《星盘》(L’Astrolabe),圣伯努瓦回廊(Le Cloître Saint Benoît)© Othoniel Studio

在阿维尼翁教皇宫的露天庭院中,还上演了两场艺术装置与现代舞的交汇之作——《午夜之魂》(Midnight Souls)。Othoniel邀请现代舞者Hugo Marchand和Caroline Osmont在超过一万块玻璃砖铺就的舞台上演绎这件传奇编舞家Carolyn Carlson的舞蹈作品。三尊镜面不锈钢“幽灵”雕塑在舞台上折射并回应舞者的动作,与音乐和舞步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在光影之间流动的氛围。

*

现代舞表演《午夜之魂》(Midnight Souls)现场 ©Sigrid-Colomyes

这是有史以来首次,法国的一整座城市决定将它所有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都交付于一位艺术家的手中,我被赋予了完全的自由来构想这个庞大的项目宇宙。

在与我们的对话中,Othoniel始终带着难掩的兴奋,以浪漫主义的语调向我们介绍这个庞大项目的前后始末。大约从两年前,Othoniel就投入到了这场展览的筹备中;要结合这座底蕴深厚的“圣灵之城”独有的语境,同时呈现出自身连贯而充盈的创作叙事,这对任何艺术家来说都并非易事。

*

Jean-Michel Othoniel

《航行者之门》(La Porte des Navigateurs),阿维尼翁桥(Pont d’Avignon)

© François Deladerrière

位于法国东南部罗讷河畔的阿维尼翁,中世纪时期曾作为罗马天主教教廷的驻地。这段特殊的历史让它一度成为欧洲备受瞩目的文化发生地,也在客观上催化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萌发。这个诗人、布道者与流亡者共享的城市,在近代直至今日持续吸引着艺术家与创作者的目光,它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承袭,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文景观与厚重的积淀并没有因时代的更迭而陷入沉寂。

自1947年首届阿维尼翁戏剧节创办以来,位于古城高地的教皇宫(Palais des Papes)——曾经宗教权力的象征,也是欧洲现存最大的哥特式宫殿——就成为法国最具声望的戏剧舞台和展览场地之一,毕加索生前的最后一次展览也正是落笔在这里。

*

Jean-Michel Othoniel

《爱之墓》(Le Tombeau de l’Amour),教皇宫

© François Deladerrière

教皇宫亦是此次“欧托尼耶宇宙”的绝对核心,整个展览超过半数的作品都会在这里呈现,其中106件是场地特定的全新创作;它们星罗棋布地嵌入教皇宫的各处空间,与这座见证沧海桑田的古老建筑同频呼吸。另一方面,这里汇集的作品也呈现着Othoniel创作脉络中最具个人风格的截面:“在我不断发展的个人化视觉语言中,‘玻璃圆珠’和‘镜面砖块’已经成为真正的代表性元素;仅需一窥就足以辨识出我的艺术宇宙。”

*

上图:Jean-Michel Othoniel,《星座》(Les Constellations),披饰室(La Chambre du Parement)© Othoniel Studio

在教皇宫面积最大的展览空间大礼拜堂内,近20米高的拱顶垂悬而下四组巨型环状星轨,艺术家与工程团队在完全没有额外钻孔的情况下以精巧设计的顶部支架悬挂起了这些总重约500公斤的雕塑主体。它们由金属色泽的圆珠组成,以静态形式表现出斗转星移般的动态轨迹;在天体下方,地面上铺陈的蓝色镜面砖块组成层层涟漪,承托着星辰的往复运行,伴随观众在空间中移动的身影而映出粼粼波光。

* 向左滑动

Jean-Michel Othoniel

《星盘群》(Les Astrolabes),大礼拜堂(La Grande Chapelle)© Othoniel Studio

四件直径 5 米的巨型雕塑悬挂于穹顶之下,模拟行星的运动。地面铺设成漩涡状雕刻的蓝色砖块,营造出流动感。这是首次在教皇宫最大的一间展厅(面积 800 平方米,高 19 米)中悬挂作品。

这组名为《星盘群》(Les Astrolabes)的雕塑作品以集大成的手法将Othoniel的艺术语言和盘托出,这也是他此次最深感触动的一件创作:“有史以来,从来没有任何艺术作品或是任何物件曾被悬挂于那个空间,这是世上首次,当我踏入礼拜堂的那一刻所产生的视觉构想需要相当庞大的工程技术支持才能最终实现。我想象着天使在那里翱翔,决心将这个幻梦变成现实。”

a.

b.

c.

d.

*

作品《星盘群》(Les Astrolabes)局部。© Othoniel Studio

在另一处标志性地点阿维尼翁桥上,Othoniel同样留下了史无前例的创作。这座约始建于12世纪的石桥横跨罗讷河,曾经连接着作为教宗权力飞地的阿维尼翁古城和东岸代表世俗王权的法国领地,它守望的水道则是连接意大利半岛、法国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的重要贸易走廊和朝圣之路。有一首法国童谣就是以它为名,是这里所有孩子们共同的儿时记忆。

Othoniel为这座桥梁的遗迹创作的《航海者之门》(La Porte des Navigateurs)是此次展览中第一个完成架设并与公众见面的作品,是开启“欧托尼耶宇宙:爱之幽影”的序章。它以红色穆拉诺玻璃圆珠与金色圆珠构成,如同一个敞开的门阈伫立在断桥之上,守护昔日穿行于此的航船,也向今天的观众展开一段惊奇之旅的篇章。“这件作品就像是一座灯塔,向世界敞开这座城市的大门。四周的乡野都能够看到它,它将信号传遍整个普罗旺斯。《航海者之门》也是对罗讷河的致敬——通过商贸、文化及现今的旅游业,这条河流长久以来将阿维尼翁与更广阔的世界相连。”

*

Jean-Michel Othoniel

《航行者之门》(La Porte des Navigateurs),阿维尼翁桥。

© Othoniel Studio

从职业生涯初期,Othoniel就对“在地创作(site-specific)”显现出浓厚兴趣,一些他最具关注度的代表作——例如《卢浮宫玫瑰》(La Rose du Louvre)和为卡塔尔国家博物馆创作的《阿尔法》(Alfa)——也都与这种创作手法密切相关。一方面,在视觉呈现上,限地创作意味着对既定语境的转译和扩写,从而实现创作与特定环境的契合并置。另一方面,它也要求一种近似于研究驱动的信息处理能力,甚至是去重新发掘某个语境中从未被观者注意到的细枝末节。

例如在教皇宫,Othoniel就在教皇卧室中唯一处于文化遗产保护限制之外的壁炉里放置了与周围的装饰图案相呼应的纽结状雕塑;在如今改建为主题博物馆的波默浴场(Bains Pommer),Othoniel以他多次运用的玻璃喷泉元素连接起这里曾经的历史;而在雷奎恩博物馆(Museum Requien),他再次通过类似《卢浮宫玫瑰》的创作方法,借鉴了这座博物馆拥有的丰富植物标本收藏。

*

上图:Jean-Michel Othoniel,《牵牛花》(Le Liseron),教皇寝宫(La Chambre du Pape)。© Othoniel Studio

*

Jean-Michel Othoniel,《奇幻柱》(Wonder Block),拉皮达考古博物馆。© François Deladerrière

“这场展览是为阿维尼翁量身定制的——比照着这座城市的规模和历史传承,与所有这些博物馆及历史遗址交融而成的独特语境形成共振。”Othoniel串联起整座城市的关键文化节点,所构建的这一场日常与惊奇交融共生的艺术旅程,实际上反映出了他本人更为深层次的创作愿景。超越具体的作品和它周遭环境的关联,正是阿维尼翁和Othoniel本人对于艺术的开放性和公共性所持有的共同信念,让这个突破了单一展览空间的禁锢而流动在整个城市中的寻宝之旅能够与观者、甚至是不期而遇的路人产生互动的可能。这就是Othoniel所说的“重赋世界以魔力(Re-enchant the World)”的具象体现。

艺术家需要走出博物馆的高墙,走上街道,与所有人展开对话。

可以说,艺术的公共性对于Othoniel的创作走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也是他借由创作向外部世界的种种议题做以反馈的重要切入点:

对于我现在艺术生涯的阶段来说,‘传达’已经变得尤为关键。公共空间的艺术能触及那些通常不会走进博物馆或画廊的观众们。我非常喜欢的一点是,很可能就是这样与艺术的不期而遇会打动那些经过的路人。”

*

Jean-Michel Othoniel,《奇幻柱》(Wonder Block),拉皮达考古博物馆。© François Deladerrière

Othoniel所说的这种体验源发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和职业历程:童年时,在家乡法国圣埃蒂安现当代美术馆邂逅了美国极简主义艺术家Robert Morris及德国雕塑家Tony Cragg的作品,对于并非出身艺术背景的Othoniel来说,这次接触奠定了他后来的创作热忱和风格走向,更使得他坚信,艺术需要被更多人触及才能真正具有变革的力量。

20世纪80年代,年轻的Othoniel在巴黎前卫艺术的自由浪潮中接触到了更多新的形式与材料,世界各处的巨变也促使他深入思考艺术应该如何给社会带来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他开始探索可塑且更具实验可能的玻璃;1996年在罗马的法国学院驻地期间,Othoniel创作了巨大的玻璃珠串悬挂在花园的大树上,这种视觉元素和介入周遭环境的手法预示了他延续至今的创作特质。也正是在这为期两年的驻地过程中,Othoniel结识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创作伙伴,与作曲家、诗人、建筑师们的对话给予了他非凡的启发。

a.

b.

c.

d.

e.

a.

《星盘》(L’Astrolabe),2024年,纸上水彩这是一幅水彩手稿,原作将是一件高达10米的金属雕塑。© Othoniel Studio

b.

树上装置水彩手稿。© Claire Dorn / Perrotin

c.

《欢乐喷泉》(La Fontaine des Délices),2024年,纸上水彩

这是一水彩手稿,原作将是一件以教皇宫花园现有喷泉为基础创作的装置作品,由穆拉诺吹制玻璃与镀金青铜构成。© Othoniel Studio

d.

教皇宫舞台水彩手稿。© Othoniel Studio

e.

《光环》(Auréoles),2024年,纸上水彩

这是一幅水彩手稿。该系列将采用镀金彩绘的吹制玻璃进行创作,特别为阿维尼翁小皇宫美术馆(Musée du Petit Palais – Louvre en Avignon)的馆藏设计。© Othoniel Studio

这期间他也曾多次前往穆拉诺岛深入了解当地久负盛名的玻璃工艺,与匠人们的交流不仅直接反映在他次年于意大利威尼斯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展览中(同样是花园中悬挂的玻璃雕塑),更影响了他此后多年与工匠团队密切协作的创作方式。

*

Jean-Michel Othoniel,《欢乐喷泉》(La Fontaine des Délices),教皇宫花园(Le Jardin du Palais des Papes)

© Othoniel Studio

在2000年,Othoniel为法国巴黎皇家宫-卢浮宫地铁站入口创作了大型雕塑《夜游者之亭》(Le Kiosque des Noctambules),这一委任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呈现为彩色及金属色的穆拉诺玻璃珠堆叠构成的皇冠状圆顶结构,在昼夜交替中,乘坐地铁的人们穿过《夜游者之亭》投身进入川流不息的旅途。这件作品不仅成为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当代公共艺术实践之一,也是Othoniel走向更广阔观众群体的标志性一步。

“公共艺术的创作是一种政治行为。”无论是地铁站入口的拱亭,还是断桥遗迹上的门阈,Othoniel的公共艺术作品始终体现出显见的对群体互动与对话的主动介入。或通过纪念碑式的非日常形式感,或通过玻璃材质和鲜明色彩塑造出的乐观欢愉同时潜藏脆弱的美学风格,他的作品都着意于且实现着对更为广泛层面的公众群体的温和而深远的影响——从引发好奇和驻足开始,用希望和美于细微处改变世界。

*

Jean-Michel OTHONIEL,《天使之塔》(La Tour des Anges)

观众将穿行于一片由穆拉诺玻璃制成的“项链”之间,宛如置身于一片晶莹的森林。© Othoniel Studio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无限回归于“美”的本质的诉求,反映着他对人类精神得以跨越种种壁垒而最终趋向共鸣的积极信念;而持有这样的信念,在当今的全球社会境况下,也许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如果说艺术能够赋予我们一种精神维度,让我们以平静而清醒的目光审视世界,那么我相信艺术就是能够拯救人类精神的一种存在。”

*

Jean-Michel OTHONIEL,《天使之塔》。© Othoniel Studio

实际上,基于20世纪70年代极简主义艺术理念带来的影响,Othoniel在材料选择和视觉语言上都带有“身体性”和“感官性”的倾向,这也是他在触及公众的基础上进一步与不同的个体感受彼此联结的路径。

在转向玻璃之前,Othoniel曾在早期使用过硫黄和蜡作为雕塑材料,他曾提到“硫黄(sulphur)”在法语中和“苦痛(souffrir)”读音近似,这一点对他来说具有令人动容的诗意。1992年,Othoniel参加了围绕“身体”的社会议题而展开的第九届卡塞尔文献展,通过硫黄和蜡的可塑性和可逆性来表现生命在伤痛中的转化。而后,玻璃材质进一步赋予了他炼金术一般的实验可能;Othoniel会有意保留玻璃吹制过程中的人工痕迹和不均等的外形,以体现人类身体与能力的不完美。

1997年,Othoniel制作了1000条血红色的玻璃珠项链,在当年欧洲的同志骄傲大游行上分发给公众,以这件同时兼具公共行为性质的作品《伤痕之链》(Scar Necklace)纪念因艾滋病逝世的恩师兼挚友、美国视觉艺术家Félix González-Torres。同年,Othoniel创作了第一件独立的大尺寸玻璃项链雕塑,这个形式在今天的阿维尼翁教皇宫仍然可见。

*

教皇宫作品场景。© Othoniel Studio

珠链戏剧化的体量会引发观众直接地感受到这些巨大作品与自身身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原本与肌肤相邻的项链带着它蕴含的亲密和脆弱转变成了脱离日常感的纪念碑,这种与身体性相关的极简主义隐喻是贯穿Othoniel所有创作主题的核心底色。通过此次阿维尼翁的伊冯·兰伯特收藏馆(Yvon Lambert Collection)中展出的作品,Othoniel集中显现了这种艺术风格对他的延续性影响,而在今年秋季将于巴黎贝浩登画廊开幕的个展则会进一步聚焦Othoniel借由极简主义与感官性实现的视觉表达,“这场即将呈现的展览将会是极致而纯粹的,它所包含的作品将展开全新的创作路径。”

*

Jean-Michel OTHONIEL在教皇宫La Chambre antique du Camérier的雕塑作品《Yardang》。© Othoniel Studio

在采访的最后,我们再次问到Othoniel多次提及的那句“重赋世界以魔力”;在20多年前,这句话就成为他艺术实践的目标与指引,也是他一直使用的Instagram个人简介。我们好奇的是,在历经诸多巨变、分裂频发的当下,他是否依然怀揣相同的信念,或者说,这份信念是否面临着未曾预见的挑战。对此,他回答道:“重赋世界以魔力,意味着创造出让个人的梦想得以绽放的自由空间,构建一种智慧与欢愉的所在。在今天的世界,开启希望之门并非易事——我们被过载的信息轰炸,被不断扩张的虚拟世界消耗;我们的身体也因周遭的冲突与战争而备受创伤。但我始终相信诗歌的力量,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美将拯救世界。”

撰文:Scooter Shun

摄影:Tanguy Beurdeley

编辑:吴亦飞

编排:钱乐言

图片由Jean-Michel Othoniel 、贝浩登提供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