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江生林|在美学中探寻陶瓷艺术的生命力

更新时间:2025-09-05 16:37  浏览量:1

江生林,(生喜),1973年4月出生于江西都昌县。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原创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技师,景德镇市非遗传承人。

十四岁被迫辍学的少年,如今已成为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江生林的艺术人生仿佛一件经过烈焰淬炼的瓷器,在苦难与坚韧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阴雨绵绵的日子,踏进江生林工作室的那一瞬间,来访者会被眼前各式各样的陶瓷大器所吸引。这里不仅有山水匾、动物原型,还有巨型陶罐、树木花鸟等,一件件精美绝伦,一幅幅栩栩如生。

仿佛置身于陶瓷“宫殿”,而这个宫殿的建造者———江生林,正是一位在传统与现代碰撞中寻找和追求自己风格的绘画大师。

苦难启蒙,陶瓷世家的早期积淀

江生林,又名江生喜,1973年4月出生于江西都昌县。少年时期的江生林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因痛失娘亲而被迫辍学。

那时全国各地经济相对萧条,农村家庭只能勉强解决温饱。这对于一个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男孩来说无异于如遭雷击。

十四岁那年,他跟随父亲来到景德镇,搬进了八角楼居住。如果说江生林少年因丧母和辍学是不幸的,那么住进八角楼又仿佛是这个世界为他打开的一扇幸运之门。

八角楼里居住的全是陶瓷大学的专家、教授。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读不起书上不了学。

但即便如此,依然阻挡不了江生林对求学求知的渴望。上不了学就自学,拜不了名师就整天在家埋头苦练,进不了教室学习就不厌其烦地私下找专家“解答”。

艺术成长,从自学到专业的蜕变

画坛巨匠胡献雅被他的求知精神打动,亲自指点他,使他的技艺突飞猛进,很快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当时全国不少美院都向江生林抛出“橄榄枝”,但因家庭太贫困,他最终未能如愿以偿进入高校深造。尽管命运如此不公,江生林也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的执着笃定,因为他坚信,坚持下去就一定有所成。

1990年至1994年,江生林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就业,开始正式接触陶瓷艺术。这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光的逝去,绘画功底的提升,他的个人绘画风格独具特色,受到海内外藏家关注,名声大噪。

创作特色,刚柔并济的艺术语言

江生林擅长青花、粉彩山水,兼花鸟、人物。他的创作手法继承传统技巧,又吸收现代造型艺术方式。作品意境深远,笔触雄浑,气势宏伟、构图开合有序、格调高雅。

他曾在论文《陶瓷艺术中的刚柔之美》中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观点:陶瓷之美在于器型,在于釉色,由于其表现手法是立体的、综合的,因而也是多视点、多层次和形式异常丰富的。

在江生林看来,陶瓷造型中存在明显的“刚”与“柔”的对立统一。就像一个立方形的镶器,它的直边给人直白的“刚”,而顶部的弧形则赋予它柔和的味道。

体型娇柔的玉壶春瓶有着优柔的曲线,表现出一种造型美的起伏,但颈部的直线又将它带离了“柔”,变得“柔”中带“刚”。

艺术成就,获奖无数的创作生涯

江生林的艺术成就令人瞩目。自2007年作品《晚归》在景德镇陶瓷国际博览会“我心中的御窑”活动中荣获最佳工艺传承奖以来,他的创作生涯便进入了丰收期。

2008年《四季山水》荣获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铜奖;2009年《临江乐居》再获省工艺美术大奖赛铜奖;同年《松风泉韵》荣获中国江西旅游工艺美术作品设计大赛银奖。

2010年《家住江边观帆影》获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铜奖;2011年《清风竹影》又获同一奖项铜奖。2013年,《秀美乡村》荣获景德镇唐英杯陶瓷艺术百花奖一等奖。

2017年,《松排山面千重翠》获中国陶瓷国际博览会陶瓷产品创作设计大赛金奖。2019年更是他艺术生涯的丰收年,《祥云飘过万山红》在中国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暨第八届大地奖陶瓷创作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理论贡献,学术与实践的融合

江生林不仅在创作实践中成果丰硕,在理论探讨上也颇有建树。他发表了《陶瓷艺术中的刚柔之美》、《青花山水意境美之素雅篇》、《简述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等多篇学术论文。

在《陶瓷艺术中的刚柔之美》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陶瓷艺术的理解。他将陶瓷装饰技法中的古彩与粉彩比作刚与柔的代表。

古彩笔力健劲,色较为单一,表现出的是一种力度;而粉彩色调柔和淡雅,笔力精细工整,可以用玻璃白将颜料粉化,表现出颜色的浓淡变化。

他认为“刚”与“柔”不仅增加了陶瓷品的艺术性,更提供了不同的欣赏角度和审美观点。甚至可以将一个造型普通的陶瓷品,改造成一件具有丰富艺术气息的陶瓷艺术品。

艺术理念,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江生林的艺术创作走了一条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道路。他的陶瓷作品现代中融贯传统,清新深远,富于诗意。

作为土生土长的江西人,他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也受地域文化浸润。在传统艺术遭遇冷落和现代艺术纷乱混杂的状态中,他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多年探索后终于在青花山水上找到自己,形成颇有精神境界的绘画风格。

他谈到创作手法时生动地比喻说,绘画就像打太极,要求有张有弛,绵里有劲。这种刚柔相济的理念不仅体现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也反映在他的人生哲学里。

社会贡献,教育与收藏的双重使命

江生林的艺术贡献不仅体现在个人创作上,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2012年,他为景德镇市抵御“海葵”抗洪救灾捐赠作品《山高水长》。

他的作品被多家博物馆争相收藏。《空谷幽居》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四季山水》被江西工艺美术馆收藏。这些成就印证了他多年来的艺术探索和价值。

此外,江生林还担任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专业客座教授,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他积极参与陶瓷艺术教育培养工作,为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展望,让陶艺文化享誉全球

面对不俗的成绩和众多的荣誉,江生林依旧保持一颗平常心。他对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今后我的创作要走更高端路线,让高端艺术陶瓷作品成为成功者的标配,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瓷都景德镇,让瓷都陶艺文化享誉全球。”

如今,江生林担任珠山陶瓷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景德镇当代陶瓷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专职画家团成员,同时也是珠山八人核心成员。这些职务让他有更多平台推动陶瓷艺术的发展。

如今走进江生林的工作室,依然可以看到他潜心创作的身影。

他的目光依然专注,手中的画笔依然稳健,仿佛还是那个住在八角楼里的少年,对陶瓷艺术保持着最初的热爱与执着。

从少年辍学到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江生林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陶瓷艺术的刚柔并济——以刚强的意志追求艺术,以柔和的笔触描绘世界。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