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彦诗书并赏笔端的盛世气象与艺术交响
更新时间:2025-09-05 21:32 浏览量:2
作者:杨晓胜
我在谈及文学与艺术时曾强调,好的作品要深入到生活的真实质地中,呈现出灵魂的重量与精神的向度。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吴中彦“清平盛世大阅兵,气贯长虹灭寇邦。满城黄甲华尽带,国器亮剑举世惊!”这首诗以及与之对应的书法作品时,能从中品读出诗与书法相互交融所带来的独特艺术魅力,它们不仅是文字与线条的表达,更是时代精神与个人情志的外化。
该首诗开篇“清平盛世大阅兵”,以直白而有力的笔触,将一幅宏大的盛世阅兵场景推至读者眼前 。“清平盛世”奠定了诗作的时代背景,是繁荣、安定与和平的象征,而“大阅兵”作为国家力量展示的重要仪式,瞬间点燃了整首诗的激情。这种起笔,没有丝毫的拖沓与含蓄,直接切入主题,如同黄钟大吕,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让人联想到国庆阅兵时,整齐的方阵、先进的装备,那是国威的彰显,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
“气贯长虹灭寇邦”则进一步升华了诗作的情感与气势。这里的“气贯长虹”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具象化,它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面对外敌时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气魄。“灭寇邦”虽非实指当下战争,却唤起了民族记忆深处抵御外侮的壮烈篇章,提醒着人们盛世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也激励着当下的人们要有捍卫国家尊严与和平的决心。这一句让诗从对盛世场景的描绘,深入到对民族精神内核的挖掘,拓宽了诗的意境与思想深度。
“满城黄甲华尽带”化用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诗句,但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满城黄甲”不再是起义军的肃杀之气,而是象征着国家力量的整齐威严,“华尽带”则展现出一种繁华、昌盛的气象,仿佛整个城市都披上了荣耀的盛装,是对盛世繁华的诗意礼赞,将物质的繁荣与精神的昂扬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画面。
最后“国器亮剑举世惊”把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国器”指代国家的重器,如先进的军事装备、强大的科技实力等,它们是国家实力的物质载体;“亮剑”则是一种果敢的行动姿态,意味着在面对挑战与威胁时,国家有勇气、有能力展示自己的力量。“举世惊”三个字简洁有力地写出这种力量展示所带来的震撼效果,体现了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与影响力,传达出强烈的民族自信与自豪。
这首诗语言质朴却极具感染力,没有过多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勾勒出宏大的场景与深刻的情感。它贴近生活现实,以人们熟悉的大阅兵为切入点,唤起大众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关注与共鸣,符合谢有顺所倡导的文学要扎根于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理念。诗中巧妙的化用与意象营造,也展现了作者驾驭语言、传承经典的能力,在旧词与新义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点,让传统诗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再看吴中彦与诗对应的书法作品,其艺术价值同样不容忽视。从字体上看,整体呈现出行草风格,行笔流畅,线条灵动且富有变化。起笔处,笔锋轻盈入纸,如飞鸟掠空,带出一丝灵动的气息,与诗中开篇的“清平盛世”所蕴含的平和、安宁之感相呼应,以一种轻松而舒展的笔触,为整幅作品奠定了基调。
随着书写的推进,线条逐渐加粗,力度逐渐增强,尤其是在书写“气贯长虹灭寇邦”时,笔画的转折处果断有力,仿佛是力量的蓄积与爆发,体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气势,恰似诗中所传达的民族精神。在“满城黄甲华尽带”一句中,笔画的连笔增多,节奏加快,如同行云流水,展现出一种繁华、灵动的姿态,与诗中描绘的盛世繁华景象相得益彰。
而到了“国器亮剑举世惊”,书法的气势达到顶峰。字体变大,笔画更加粗壮,墨色也更加浓重,有的笔画甚至出现涨墨效果,如同一把把利剑,锋芒毕露。字与字之间的呼应更加紧密,行距缩小,形成一种紧凑而有力的视觉效果,将诗中的豪迈与震撼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诗人书法家吴中彦熟练运用中锋、侧锋等多种笔法,中锋用笔使得线条圆润饱满、富有立体感,如“平”“世”等字的竖画,挺拔而有力,彰显出书法的骨力;侧锋的运用则为作品增添了灵动与变化,在一些笔画的起笔和转折处,侧锋的巧妙运用让线条更加活泼,避免了单调。墨法上,浓淡干湿的变化运用自如。浓墨处沉稳厚重,如“灭”“寇”等字,体现出力量感;淡墨处则轻盈飘逸,如“黄”“华”等字的部分笔画,增添了作品的灵动性。干湿变化也恰到好处,干墨飞白处如干裂秋风,增添了作品的古朴与沧桑感;湿墨处则如润含春雨,使作品更加润泽生动。
整体而言这幅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疏密得当。字的大小、长短、宽窄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自然的节奏感。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也十分巧妙,有的字故意留出空白,与相邻行的字形成虚实对比,使整幅作品在统一中又富有变化,充满了艺术张力,与诗的豪迈情感和激昂节奏完美契合,达到了诗书合一的艺术境界。
诗与书法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此处实现了完美的交融与对话。诗为书法提供了文学内容与情感内核,它所描绘的盛世景象、传达的民族精神,成为书法创作的灵感源泉。而书法则以独特的线条、笔墨和章法,将诗的情感与意境进一步升华,通过视觉上的冲击,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中的豪情壮志。
诗与书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这首诗与书法作品,在当代语境下,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诗以传统诗词的形式,结合新时代的元素,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书法则在遵循传统笔法、章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审美理念,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视觉审美需求。
它们的存在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成果,更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它们激励着人们要保持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精神的坚守,同时也要有创新与进取的精神,不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这也正是谢有顺所期望的艺术对时代、对人心的滋养与引领作用,让艺术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持续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无论是诗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还是书法中展现的笔墨豪情,都能在读者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担当。
吴中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