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曾翔书法?
更新时间:2025-09-06 07:23 浏览量:1
曾翔先生是当今书坛最受争议的前卫书家,他的很多书法实践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书法的认知,成为当今书坛“丑书”的代言人。
曾翔的书法之所以引发强烈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作品挑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书法”和“美”的固有认知。
在传统观念中,书法以文化为核心,以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印法等为艺术表现形式,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契合。
然而,曾翔的许多作品打破了这些规范。他采用夸张变形、墨象奔涌甚至行为艺术的方式进行书写,使得文字的可读性降低,视觉的冲击性和表现性则被极大强化。
对普通观众而言,书法首先是“写字的艺术”。当文字难以辨认,当书写不再宁静优雅,而是充满动感甚至“暴力感”,会让人感到不安。
对于曾翔先生的探索,很多业内人士给出了积极、正面的评价,但是从评价者的言语中可以明显看出,即便是专业书法家也很难真正理解曾翔先生的一些创作。
有的人在套用传统书法的一些标准进行解读,在寻找作品中中侧锋的变化应用,以及对传统书法的取法特征。
有的则只看重其敢于探索的精神,而对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评价甚少,他们一再强调当代书法更注重欣赏线、面构思,而非解读文字内容,将书法审美提升了另一个高度。
这种评价的无力,反映出当今书坛在面对真正具有前卫性的实践时的准备不足。当作品不再依赖于古典语法,传统的那一套赏析语言也随之失效。
而建立在现代艺术理论之上的批评话语,在书法领域仍处于建构初期。因此我们看到,即便是专业人士,在面对曾翔的作品时也常常陷入“失语”状态。
而更多的民众则对曾翔先生的创作给予了负面评价,认为他在戏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亵渎文字。
这些人同样很难用专业的书法知识去评价曾翔先生的书法,仅仅表达了对自身心目当中的传统书法的维护。
也有一些书法家反对曾翔先生的书法实验,他们因为无法从曾翔先生作品当中看出传统书法的印记,无法从专业角度评价作品,反对的是曾翔先生不拘传统规范的探索风格。
随着曾翔先生书法争议的不断发酵,吸引很多民众开始关注当代书法艺术,他们都对曾翔先生的作品表现出好奇,并没有太多厌恶。
在曾翔先生《心经》展上,观者络绎不绝,并非全都是专业艺术人士,还有很多普通百姓,其中不乏正面评价。
很多人用“震撼”、“变化丰富”、“规模宏大”来形容作品,并未表现出网络上的那种强烈排斥。可见具有感染力的艺术还是能够被广大民众接受的。
凭借早年雄厚的传统书法积淀,曾翔先生赢得了一定的声誉和地位,但是曾翔先生并没有停留在已经取得的书法成就上,而是敢于冒着毁誉的风险大胆的进行艺术探索。
曾翔并非凭空“乱写”,他的很多实践都是基于他对传统书法的深刻理解。正是有传统作为底气,他才敢于打破规则探索未知。
他的探索不是对传统书法艺术规范的粗暴否定,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之后,试图寻找传统在当代的新生命。
他认为:“一个书法家,首先要是一个汉字的设计家。过去老把汉字的书写局限在书法范围内。如果把学习书法扩展为“学习汉字艺术”,把着眼点放在汉字本身的艺术性上,放在汉字造型的美上,可能会更有价值,思路会更开阔,前卫、传统、古典的界限也就不存在了。”
曾翔先生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书法家的认同,并且已经成为当代书法创作的指导思想之一,深刻影响了当今书坛的创作理念。
科技取代了书法的实用性,书法必然要面临历史性的转变,当代书法无法完全遵循传统书法的道路,需要探索出符合时代文化变迁的发展方向。
当今很多书法家都在为之付出努力,曾翔先生显然就是其中步伐最大的一位。他的探索方向开放多元,不拘泥于某种方式和理念,这让他的作品风格难以统一,不断变化。
然而这种看似盲目的四处冲撞,却给书法带来了无限发展契机,他的很多探索也许都不会成功,但是他探索的经验却会滋养后人。
书法作为传承几千年的文化艺术,从来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永远紧跟时代,唯有此才能够长远发展下去。
当今书法虽然面临转型阵痛,但是也不能将书法艺术当成古董任由其等待毁灭,而是要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助推书法破茧重生。
当代书法需要坚定的继承者,但是更需要勇敢的探索者,曾翔先生的探索成果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其短暂的存在依旧会对书法发展增添一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