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艺术的本质是认知层面的引领
更新时间:2025-09-04 23:20 浏览量:1
文/张凡
墨染千年月,笔开万仞山。中国书画艺术,绝非纸上丹青的堆砌、毫端技艺的炫示,而是认知维度的摆渡舟楫,亦是审美境界的精神灯塔。它以线条勾勒宇宙万象,用墨色晕染生命哲思,在点画纵横间搭建认知阶梯,于留白虚实中构筑审美殿堂,成为华夏文明认知跃迁与精神栖居的永恒坐标。
一、认知维度的多维拓展
中锋如骨,撑中国书画艺术的本质是认知层面的引领认知的巍峨架构;侧锋似翼,剪开思维的桎梏迷雾。王右军写《兰亭集序》“之”字百态,或如惊鸿掠水,或似虬龙盘渊,二十一处形态各异的笔势,暗合天地万物的变化之道;颜真卿《祭侄文稿》墨痕顿挫,家国悲愤凝作笔端血泪,让观者在苍劲笔触中触摸历史的厚重肌理。篆书的古朴若远古密码,篆刻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认知;隶书的蚕头燕尾似将日月山川的形态凝于笔端;草书的狂放不羁更以飞旋的线条,打破文字的实用边界,化作对生命本真的肆意讴歌。书法艺术以线条为经纬,编织出对宇宙韵律、生命节奏的深刻认知图谱。
山水画卷则是认知突围的视觉史诗。宋人范宽作山水画,以千仞绝壁压卷,山脚下旅人渺小如蚁,在宏大与渺小的对比中,引导观者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郭熙“三远法”——高远取其雄浑,如仰观苍穹悟天地辽阔;深远得其幽邃,似穿行层峦察空间纵深;平远取其苍茫,若俯瞰原野感万物相连。画家以皴法摹写地质变迁,用留白孕育想象空间,使观者在尺幅之间完成从具象观察到抽象思辨的认知飞跃。吾作“线性山水”《江山万里图》巨制长卷,用书法用笔生成我艺术生命的精神底色;徐文长泼墨葡萄“笔底明珠无处卖”,文人画以极简之形传递孤傲超脱,打破传统写实桎梏,开启艺术表达的新认知维度。
二、审美境界的诗意栖居
浓墨重彩写不尽东方风骨,飞白枯笔道不完华夏精魂。齐白石画虾不见水痕,却以灵动笔触让观者如临碧波;黄宾虹积墨千重,层层晕染间尽显“浑厚华滋”的东方美学。中国画作不拘泥于形似,而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妙境——赵佶花鸟画工笔细腻,将皇家审美融入自然意趣;倪云林山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吾作“双勾梅花”不求繁枝,一枝横斜清入梦,以简淡笔墨绘就我与梅的精神意趣。
书法艺术同样是审美精神的载体。徽宗的瘦金体“铁画银钩藏雅韵”,其挺拔险峻的笔画,既是技艺的极致展现,更是帝王对高雅审美的追求;文徵明常作文人雅集的闲适场景,借山水笔墨传递出“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从敦煌壁画的绚烂色彩到文人画的水墨淡雅,从青铜器铭文的古朴雄浑到明清楹联的精致典雅,中国书画始终以审美为镜,映照出华夏民族对和谐、意境、风骨的永恒追寻。
三、艺术本质的时代坚守
甲骨刻痕犹在,时代丹青新篇。中国书画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认知与审美的双重使命。对此,更需回归“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本心,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
在文明对话的时代语境下,中国书画艺术的独特价值愈发凸显。当西方艺术追求焦点透视的精准时,中国书画的散点透视早已实现“游目骋怀”的空间超越;当抽象表现主义风靡时,中国书法早以线条抽象揭示宇宙本质。这种认知维度的超前性,使书画艺术成为东西方文明对话的重要桥梁。它以水墨晕染的含蓄,传递“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用留白艺术的空灵,暗合“大象无形”的美学智慧,在世界艺术之林树立起东方认知与审美的标杆。
笔落惊风雨,墨舞见乾坤。中国书画艺术以毫末之微纳天地万象,用尺幅之境传千秋哲思,既是认知维度攀升的云梯,亦是审美精神栖居的家园。在时代浪潮中,唯有坚守“以形写神,以心观物”的艺术本质,方能让这门古老的东方艺术,继续引领人类认知的拓展,守护精神审美的纯净星空,在文明长河中绽放永恒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