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擦边”艺术与营销的边界——一名杭州市民的观察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5-09-06 11:45 浏览量:1
近日,我所在的城市杭州因一家酒馆成为网络焦点。
萧山区一家名为“醉舞轻谣国风烧鸟酒馆”的场所,因女舞者与顾客的亲密互动表演被指“擦边”。
视频中,舞者与顾客近距离对视、贴脸,甚至上演了用嘴喂食棒棒糖和亲吻的戏码。
作为杭州市民,我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所谓的“国风艺术”,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低俗营销?
01 事件全貌,从网络发酵到官方介入
事件始于一段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视频。
这一视频迅速在网络发酵,标签为“杭州烧鸟店擦边”的话题持续升温,引发网友热议。
公众意见两极分化,有人谴责此类行为低俗无底线,也有人认为这仅是艺术表现的不同形式。
随着舆论发酵,官方机构迅速介入。
通报指出,执法部门当场要求酒馆经营者立即停止不当营销行为,并对是否存在其他违规行为进行核查。
同时表示将“举一反三,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
02 各方回应,辩解与澄清中的矛盾
涉事酒馆迅速做出回应。酒馆工作人员解释称,引发争议的视频仅仅是“网上引流视频”,并声称视频中被喂糖者实际上是女性,并非表面看上去的男性顾客。店家进一步辩解,称线下店内实际的跳舞尺度远没有视频中显示的那么大。
这种说法令人怀疑——如果实际表演并无问题,为何要制作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引流视频?
官方部门的调查结果则提供了另一视角。
萧山区文旅局工作人员表示,经联合检查,不存在涉黄问题,但认定这家酒馆存在“过度营销”行为。
于是,该营销行为被叫停,相关部门对商家进行了约谈。
截至9月5日,该酒馆虽正常营业,但已不提供跳舞服务。
这一结果耐人寻味:既然不存在涉黄问题,为何又需要停止跳舞服务?
03 “擦边”营销,商业伦理与流量的博弈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
近年来,从华熙生物合作品牌熙所洁颜蜜广告被指“性暗示”,到花洛莉亚因唇泥色号“亲亲neinei”被罚款,低俗营销现象层出不穷。
商家为何乐此不疲地打“擦边球”?
答案在于流量经济下的路径依赖。
华熙生物2024年财报显示,其销售费用率高达42.3%,而研发投入仅占营收的8.68%。
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畸形结构在许多行业普遍存在。
当营销费用超过40%成为常态,品牌只能不断突破底线制造话题,在流量狂欢中丧失基本审美和伦理底线。这种“争议即流量”的魔幻现实,暴露了商业伦理的集体迷失。
04 监管困境,法律与道德的“擦边球”
“擦边球”营销之所以泛滥,与监管困境直接相关。
一方面,相关法律条款可操作性不强,对网络低俗炒作等“打擦边球”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和管制。
另一方面,低俗信息判定标准不清晰,给排查工作带来不少困难[citation:8。]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网络商业主体对“色情营销”、“低俗炒作”模式已经形成路径依赖。
商家在利益驱动下,不断变换花样进行“色情营销”,或在宣传上改头换面,逃避搜索与监管。
05 市民反思,我们为何而愤怒?
作为杭州市民,我对这起事件感到复杂情绪。
一方面,我不认同以“艺术”为名行低俗营销之实的行为;另一方面,我也思考:我们为何对此类事件如此关注?
或许是因为这类“擦边”营销不仅污染了公共空间,还物化了女性身体,将人变成了吸引流量的工具。
据第一财经联合复旦新闻学院的调研,18-22岁群体对“暗广”的识别敏感度高达78%,62%的受访者表示会因价值观不符放弃购买。
这预示着新一代消费者正在用价值观投票,商业伦理正在成为新的竞争壁垒。
在这个流量红利消退的时代,唯有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才能让营销从低俗的叫卖声,升华为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价值桥梁。
走在杭州街头,我看到的是一座现代化文明城市,而不是靠“擦边”表演吸引眼球的娱乐场所。
官方通报中那句“举一反三”令人欣慰。
只有当我们拒绝为低俗营销买单,商家才会停止制作这类“引流视频”,转而追求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