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一 | 誉满天下·国际瑰宝艺术名家
更新时间:2025-09-06 16:56 浏览量:1
艺术无国界,美誉传四海。艺术之美,能破山海之隔,通古今之脉。
《誉满天下·国际瑰宝艺术名家》荟萃当代艺坛之楷模,汇集世界艺术之精华。当代艺术家以笔墨色彩为语言,以形意神韵为桥梁,其作品不仅深植民族传统之根基,更融贯国际视野之宏阔,展现出超越文化疆界的艺术感染力。
名誉满天下,非一时之誉,乃岁月与人心共铸的丰碑;国际瑰宝,是作品跨越文化藩篱后,被世界看见的重量。
此篇报道,既是对名家艺术成就的回望,亦是对艺术无界之美的礼赞:让每一份匠心,都被时光铭记;让每一缕艺韵,都能直抵人心。
薛一,笔名石林,1956年生,四川资阳市人,自幼与杨健侯老师家为邻,耳然目睹杨老师画画,从1975年至今绘画生涯40余年。师承杨健侯、张世新、黄文雄三位书画名家,作品被多地博物馆收藏。2022年6月在广州拍卖作品,2023年3月在香港展出拍卖,2024年元月在深圳拍卖作品。中央电视台CCTV《艺术名家》栏目特聘客坐教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燕京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香港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资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薛一的画传承了杨健侯老师的画的优点,笔墨含“情”。无论是山川还是花木,都融入了对大自然的爱、对生命的爱。具真情方显活力。驾驭笔墨,伸张了作品的情感意蕴和个性精神,所作真气淋淋,充溢着勃勃向上的生命气息。作品中涌动着内在的活力,是一种自我“心象”的写真。
他的山水,笔墨纷披,用笔恣肆,稳健灵活,简略粗豪,若不经意的“偶得”之作,三线五线的田野水岸……平淡至极,洗尽尘滓,如皓月之无尘,表现出了意象的极大丰实性,突出的是“内美”。
他的花鸟,形式简逸,竹木枝叶扶疏,鱼虫禽鸟形象生动,遗貌取神,缘物寄情,寥寥数笔却是满纸生机。丹青写来是“精神”。
浑朴养真气 意韵在丹青
——观薛一先生画作有感
所谓诗以言志,书以载道,画以寓情。对于艺术家而言,无论题材类别如何,想要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就必须赋予其内在的精神气概与文人底蕴。而笔墨技巧,不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媒介与载体,是心手之间的渡桥,而非艺术的终境。这一点,在当代著名画家薛一先生的作品中,就是得到了极其鲜明的印证,在他笔下,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皆是能通过写意实现自我内省与境界升华,故观其画,更是可以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回响与贯通古今的文人气象!是谓与己心相照也!
与花鸟写生多在庭院对景勾勒不同,山水写生实为一件劳心苦志之事。正因如此,古人才有“置身林泉,隐居求索”之说,非行千里路而不能窥其奥,非心无旁骛而不能纳其神。必得遍历千山万水,将自然运化藏纳于胸,方能在挥毫之际心手合一、构思无碍。在我看来,薛一先生的求索之路,亦复如是。寂寞——可谓是贯穿了他数十年的丹青生涯。但这份寂寞所孕育的艺术果实,显然也是十分出众的。没有了争名逐利的尘嚣纷扰,全然养出了宁静淡泊的文人素心,与山水相伴,用笔墨归真,这是何其妙哉之境界!
看薛一先生风景画,作品题材大多是以民居乡情为主,而不是常见的恢弘丘壑或蒸云旭日。他是通过林泉乡居、农舍野渡一类的小景致,尽情抒发着内心深藏的田园诗意,宛若一位隐居山野的抒怀文客,追求的是“不在精细而在清逸”的写意画境。所以很多时候,你看他的画中,大多都是潇潇落落之韵,但他却又能借乡间民居、渔舟摆渡等烟火人间的点缀,使画面透露出一份于清寂中生长出来的质朴之情。所谓“秋山明净遥落人肃肃”,想来说的便也就是这番景致罢。
又见薛一先生的花鸟画,画中写意氛围可谓是盈盈中自有一番空灵气,无需繁复笔墨,也不必倚重艳色,整幅作品足可以说是不染俗尘,意境清雅而幽远!且看他的《秋思》图,小院篱栏一角,奇石悄然伫立,经霜藤蔓缠绕其间,水墨点染出朦胧氤氲之趣。更有小鸟栖于石上,蜷足闭目,恬静安然,为画面平添了一缕生机。观者一览此图,但觉清气流动,墨色澄明,无一杂彩,再观“秋思”二字题款,亦是意蕴颇丰,令人不禁遥想古诗所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时代发展是必然的,由此就会与古人的艺术观念形成差异。但归根结底,写意文化能够传承至今,根源还是在于它是历代文人画家抒怀达意的重要载体。而薛一先生在写意艺术上的成就,也正是立足于这一基础,最终使他的画作成为了远离尘俗、回归心源的艺术结晶。所以相较于一些偏重理论探讨的画家,我认为薛一先生的画作,是更具有艺术说服力与影响力。毕竟,艺术终需以作品说话。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罗扬
2025年9月5日 秋书于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