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艺术史》71 :国际哥特式风格的起源与艺术影响
更新时间:2025-09-06 17:24 浏览量:1
1、国际哥特式的起源与核心背景:14世纪末,国际哥特式风格起源于巴黎和勃艮第的法国宫廷,是当时社会对生活重燃热情、追求外部事物与娱乐之美的直接反映,与黑死病时期的压抑风格完全相反,迅速风靡全欧。其早期典型代表是林堡兄弟为贝里公爵(法王查理五世之弟)手抄祈祷书《美好年华》创作的插图,如《五月》。画面中,贝里公爵与娇妻侍女、行猎扈从骑在独角兽般俊美的马上,驰骋于精心打理的草地,珠宝、冠服、武器与天空、流水、花草共同构成色彩浓烈的图景,生动展现了浮华灿烂的宫廷世界。
图3-7 林堡兄弟作《五月》,取自《贝里公爵的美好年华》,1413—1416年,29×21厘米,尚蒂伊孔代博物馆。
2、国际哥特式的贵族属性与“驯服的自然”:国际哥特式的核心是贵族生活的艺术表达,这是西方绘画史上首次集中呈现特权阶层追求舒适有趣生活的场景。自然虽被纳入画面,却需完全适配宫廷审美——必须经过整饬、镀金与处理,所有粗糙或难堪的细节被抹平,成为“驯服的自然”。这种自然并非真实的野外景象,而是服务于贵族生活氛围的人造景观,比如精心修剪的草地、点缀华贵装饰的环境,既凸显了贵族的精致生活,也弱化了自然本身的原始性,形成独特的宫廷化视觉语言。
3、意大利艺术家对国际哥特式的融合创新:国际哥特式传入意大利后,深受洛伦佐·莫纳科、真蒂利、皮萨奈罗、维罗纳的斯泰法诺、贞提尔·贝里尼等艺术家推崇。他们并未单纯照搬风格,而是将中世纪意大利绘画中“拜占庭艺术的程式手法”(虽有时被遗忘但从未失传)融入其中,让国际哥特式更显丰满。例如维罗纳的斯泰法诺约1420年创作的《玫瑰园圣母》,兼具地毯式的丰富视觉效果,在“有围墙的花园”(hortus conclusus)中构建出华贵的人造宫廷自然,还让人联想到清淡花香与东方神秘意境,实现了风格的本土化改造。
图3-8 维罗纳的斯泰法诺作《玫瑰园圣母》,约1420年,木板蛋彩画,63.55×46.2厘米,维罗纳市博物馆。
4、国际哥特式不仅偏爱异国情调和人造场面,更重要的是它显著提升了公众的艺术审美能力,同时培养了艺术家“热心观察”的创作习惯。该风格对技艺要求极高,需要艺术家深刻理解所有描绘对象(不仅是自然事物)的形态与质感。从现存作品与草稿可见,艺术家们为此投入大量精力:如皮萨奈罗约1430年的《宫廷女服设计图样》,细致展现了动物花草、少女丝质拖裾的折褶、绅士披肩上的羽毛,足见其耐心观察与精准表现的能力。
图3-9 安东尼奥·皮萨奈罗作《宫廷女服设计图样》,约1430年,牛津阿什莫尔博物馆。
5、尽管国际哥特式的部分作品如今看来仍像“怪异的线形图案”,但它已彻底扬弃早期哥特式“无中心、不合逻辑”的结构,转而将图像核心聚焦于“人及其周围环境”。无论画面主题是复活节骑马踏青的宫廷贵族,还是在篝火旁取暖的农夫,始终以“人的活动与休憩”为核心,营造出虽略带俗套却极具吸引力的氛围。这种转变体现了对人的关注,为后续人文主义艺术的发展埋下伏笔,打破了此前艺术中“人”常被宗教符号弱化的局限。
6、黑死病虽曾引发社会对现实主义的否定与恐惧,但最终的影响是推动人们重新恢复对“人、自然与慈悲上帝”的信念,这为国际哥特式的兴起与后续风格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到1400年左右,艺术风格开始出现新的动向——即便在林堡兄弟创作国际哥特式巨作的同一勃艮第宫廷,更雄壮厚重的艺术风格已初现端倪,标志着国际哥特式逐渐从巅峰走向过渡,为新古典主义元素的融入创造了条件。
7、在风格过渡阶段,雕塑家克劳斯·斯留特尔的作品极具代表性。他在第戎附近尚莫尔的查尔特勒修道院(后成为勃艮第公爵墓地)创作的群雕,将国际哥特式与“庄严稳重的新古典式表现手法”并置。以《大胆腓力浦和守护神》为例:守护神采用典型的国际哥特式风格,衣襟飘忽、线条起伏;而跪着的腓力浦公爵则以“完整轮廓”置于精致三角形构图中,摒弃冗余枝节,大理石表面处理简洁纯朴,更接近乔托、皮萨诺的写实传统,而非同期的哥特式繁复,成为风格转型的关键作品。
图3-10 克劳斯·斯留特尔作《大胆腓力浦和守护神》,1385—1393年,大理石,第戎附近尚莫尔的查尔特勒修道院。
8、国际哥特式虽以宫廷化、精致化的视觉语言为核心,却是中世纪艺术向文艺复兴艺术过渡的重要桥梁。它上承拜占庭艺术程式与早期哥特式元素,下启对“人”的关注与写实观察习惯——既通过对贵族生活的描绘强化了“人的主体地位”,又以对细节的精准表现培养了艺术家的写实能力,其构图上的中心化改革也为后续文艺复兴艺术的“人文主义核心”与“科学构图”奠定了基础,是欧洲艺术史转型期的关键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