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神——张其凤书法艺术展将在青岛画院美术馆举办
更新时间:2025-09-06 18:57 浏览量:1
两面神——张其凤书法艺术展
展览时间
2025年9月21日—9月28日
展览地点
青岛画院美术馆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晓望路7号101户)
2025年9月21日至28日,“两面神——张其凤书法艺术展”将在山东省青岛市青岛画院美术馆举办。
本次展览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标准草书学社、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青岛市文联联合主办,青岛画院、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共同承办,山东师范大学江苏校友会、潍坊海岱刘墉文化研究院、青岛高密商会提供后援支持。
展览将集中展出张其凤教授近二百件书法作品。据介绍,此次展览中,作者将从不同角度强调对比、拉大反差,届时展厅现场会充满视觉冲击力,为观众带来独特的书法艺术观赏体验。
《倪瓒·题画诗》123×245cm
艺 术 家 介 绍
张其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级教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副社长,教育部中国书法指导委员会委员,潍坊海岱刘墉文化研究院院长,北美书协艺术顾问,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外审专家,《光明日报》国学版评委、中国社科立项鉴定成果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霍英东基金奖评委、教育部社科立项通讯评审专家,多次担任(江苏、上海、浙江、湖南、云南、贵州、广西)省级社科基金立项及优秀成果评委、江苏紫金文艺奖评委。
书法作品曾获得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二届兰亭奖(艺术奖)、第四届兰亭奖(佳作奖),参展“伟业展”“征程展”,入选、入展或应邀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20次。出版《中国书法全集——刘墉卷》(荣宝斋出版社2001年)、《宋徽宗与文人画》(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清代诸城刘氏家族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3年)、《中国绘画史的五大流变》(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23年)等18部著作。在《中国书法》《江苏社会科学》《艺术百家》《美术与设计》《美术观察》《社会科学辑刊》《孔子研究》《文史知识》《中华书画家》《山东社会科学》《西泠艺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21篇。论文《当代书坛三大误区略论》入选《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批评卷》(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书协成立28周年献礼而由荣宝斋出版社印刷的论文集)。受中国书法家协会委托,作为首席专家,撰写中国文联组稿的《中国艺术发展报告2019》之“书法篇”。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艺术造型研究》《美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收录。2013年《清代诸城刘氏家族文化研究》(中华书局出版)一书所在书系获省社科优秀成果重大成果一等奖,2015年《中国名门家风——诸城刘氏家风》一书所在书系获省社科二等奖。论文曾多次入选国际、国内书学大会并作大会发言。
在书坛上提出并实践“两面神”创作主张的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师造化”创作模式,现有“高音系列”“云烟气象”与“万物美态”三个系列作品。
《郑板桥·闲居》123×245cm
求真务实与独立自由
——张其凤印象
▢李刚田
多年前,三十三岁的张其凤完成了原创性的著作《刘墉研究丛稿》,浙大教授马世晓先生在序言中称他为“当代书坛很有发展后劲的学者型青年书家”,此后,书界将其凤定格于学者型书法家的类型。作为一位真正的学者,有两个基本素质,一是求真务实,有着脚踏实地的精神;二是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有着独立自由的精神。在其凤的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中,处处表现着求真务实与独立自由这两种精神的结合。
《李白·赠从孙义兴宰铭句》60×18cm×2
作为一位学者,需要冷静而缜密的逻辑思维,而作为艺术家,又要有激情与想象力。我在其凤的书法作品中,可以解读出理性与浪漫的自然融合。他脚踏实地、深入传统,临帖很广,读帖很深,从帖到碑,从古典到近现代,从天马行空的狂草到精致渊雅的晋唐小楷,无不涉猎、无不深研,他书法创作的音域是很广的。由于学术研究功力对书法创作的支撑,他对古人书法不是工匠式的机械模拟,而是在深入领悟、独立选择后的自我表现,他把历史上遗存的书法经典视为前人留下的曲谱,他用自己的歌喉来演唱,用时代的器乐来演奏。他临池作书时,无论写哪种书体、取何种形式,都力求表现毛笔挥运时的自由与自然,不为表现古貌而囿于金石文字的原型,不为表现气势而鼓努为力,而是如孙过庭所说的“智巧兼优,心手双畅”“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在笔意清爽,用笔起止转折脉络分明中表现渊雅醇古与翰逸神飞之妙。
《储光羲·咏山泉》123×245cm
他的书法艺术展示着两重性,一是内在传统文化的厚积,这出于他长期对书学画史的研究,出于他对古代碑帖站在传统文化立场上的解读,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至上”;二是其笔墨的表现性,这是当下书法创作时代的共性特征,同时也是传统文人“游于艺”的自然表现。在错落生姿的楷书、隶书中,在闲庭信步的行书中,在急风骤雨般的狂草中,充分展示出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和形式表现力,表现出作者的才情与激情,此“二情”正是作为一个学者型书家必须具有的品质。他的作品内在渊雅与外在形式表现的双重性,正是当代书法发展三十年后书家们经过反思后的审美选择。其凤的书风属于时代的主流并指向未来。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123×245cm
然而临池弄翰仍是其凤的“余事”,他的精力时间所聚,其呕心沥血努力之处是他的学术研究。2004年,他到南京艺术学院攻读美术学博士,导师阮荣春先生在他完成的博士论著《宋徽宗与文人画》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其凤考博之前,已是正高职称,其书法理论与创作成果已在书法界引起广泛注意,尤其是他的刘墉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学术界已牢固地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由书法专业转向美术学研究,全新的研究课题对他是一个挑战。他潜心苦读,如饥似渴地学习,三年中通读了三百本书。在读书中严肃认真地做独立的学术思考,不囿于旧说,不盲从权威定论,从宋徽宗帝王身份不同于普通艺术家的角度切入,以对画学制度改革的六条措施重新解读为基础,以对中国绘画诗书画印一体化形成史的精审考证为辅佐,他颠覆了近千年来中国绘画史论界仅仅将宋徽宗视为院体画家的成说,实事求是地提出宋徽宗不仅是院体画中宣和体的缔造者而且还是文人画的奠基者这一全新的论断。论文发表后,央美、国美、浙大、川大、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硕士们纷纷援引其观点充实自己的著述。他在教育部立项的课题《中国绘画史五大流变史纲》就不仅是对某一个案研究的超越,而是着眼于对整个中国绘画史的视角与述说方式的一次大幅度调整。
《张至龙联句》69×8cm×2
纵观其凤的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以及他走过的人生历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坚毅不拔的意志力。其凤处世练达宽和,为人诚恳热肠,其艺术、学术与人如一,共同塑造出他在学术界、艺术圈乃至朋友中、社会上的立体形象。其凤正值盛年,已取得如此丰厚的成果,仍在孜孜不倦开拓进取。因此,可借苏东坡“见说前头山更好,且留佳句未须吟”诗句结束此文,让我们对其凤无可限量的前程留下想象的空间。
(此文著于2012年6月,被节选以“游于艺”为题发表于2003年9月1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作者李刚田: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曾任《中国书法》主编。
《张斛联》《贾岛·寻隐者不遇》60×18.5cm×2 34.5×34cm
《吴伟业·题画》34.5×34cm
《素心若雪》38×35cm
《苏轼·题西林壁》34.5×34cm
《超然尘外》138×35cm
《苏轼·琴诗》34.5×3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