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以书立学 以论弘艺:张坤山书法艺术的学术深耕之路

更新时间:2025-09-06 17:39  浏览量:1

张坤山 1952年生,山东省淄博市人,海军政治部国家一级美术师。1990年至2021年连任第三、四、五、六、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长达30余年。系中国书协第六届、第七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书法篆刻院研究员,荣宝斋书法院研究员,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海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国都墨韵书画院院长,中央文史馆书法大家班成员,国家文旅部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


以书立学 以论弘艺

张坤山书法艺术的学术深耕之路

在当代中国书法界,张坤山不仅以精湛的笔墨创作闻名,更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理论探索,成为兼具实践与研究能力的代表性艺术家。这位1952年生于山东淄博的海军政治部国家一级美术师,几十余载深耕书法领域,在创作之外,始终以学术为基,为传统书法的传承与创新注入理性思考的力量。

张坤山的书法学术性,首先体现在对书法理论体系的系统构建与深度阐释上。他并非单纯专注技法的“匠人”,而是将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在专业刊物发表百余篇书法理论文章,内容涵盖书法技法解析、美学思想溯源、古今书家风格研究等多个维度。这些文章不流于表面议论,而是从书法史脉络出发,结合自身创作体悟,对“笔法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平衡”“书法章法中的空间美学”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例如在论述楷书笔法时,他既梳理晋唐楷书的经典范式,又分析当代楷书创作的审美转向,为创作者提供兼具历史厚度与现实指导的理论参考。

其学术成果的系统化呈现,更集中体现在多部专著的出版中。《张坤山书法论谈》作为他理论研究的核心著作,并非零散观点的集合,而是围绕“书法创作与理论互鉴”这一主线,构建起从基础技法理论到高阶美学认知的完整框架。书中既有对“中锋用笔”“墨法层次”等具体技法的学术解读,也有对“书法与传统文化精神关联”的宏观思考,将个人创作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学术观点;而《张坤山书法艺术》则以“作品+解析”的形式,通过对自身代表作的创作背景、技法选择、美学追求进行学术性剖析,为书法研究者提供了“从实践反推理论”的鲜活案例,填补了当代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脱节的部分空白。

在学术影响力的延伸与行业推动上,张坤山的角色同样关键。作为中央文史馆书法大家班成员、国家文旅部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组成员,他始终以学术标准参与书法领域的顶层建设:在担任全国、全军书法展览评审委员时,他坚持以“学术性”为重要评审维度,既看重作品的笔墨功底,更关注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创新思考,引导书法创作脱离“重形式轻内涵”的误区;作为中国书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他牵头组织多场书法学术研讨会,推动“当代书法与传统文脉的传承”“书法理论的当代转化”等议题的深入讨论,为书法界搭建起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此外,张坤山的书法学术性还体现在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审慎上。他的作品虽多次斩获全国大奖、被重要场所收藏,但创作始终以学术研究为支撑——临摹经典时注重对书法史背景、书家风格演变的考证,创新探索时则基于对传统技法体系的深刻理解,避免盲目跟风。这种“以学养书、以书证学”的理念,不仅让他的书法作品兼具艺术感染力与学术说服力,更为当代书法创作者树立了“重实践更重理论”的典范。

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从学术传播到行业引领,张坤山以数十年的深耕,将书法艺术从“技艺层面”提升至“学术层面”,用扎实的学术成果为传统书法的当代发展筑牢根基,也让“学者型书家”的形象在当代书法界愈发鲜明。



作品欣赏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