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读书|艺术的行者——读唐棣《艺术,以及那些孤影》
更新时间:2025-09-06 21:01 浏览量:1
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作家、电影导演,唐棣在文学和影视间交叉行走,且成果斐然。用他自己的话说,拍电影是陪大家玩,写小说是和自己玩。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唐棣在文艺创作和文学创作中,可能都没有为自己设定严格的“框框”,显得随意随心,可这并不代表他不专业。用《晶报》总编辑胡洪侠的话说:“读书、摄影、影视,唐棣比许多写作者更早地把自己‘全媒体化’。于是,他看见了我们看不到的,想了我们没想到的。还好,他写下来了,我们可以读到。”
在业余时间,我多写一些读书和影视方面的感悟,很想看看专业人士如何评价一部文艺或文学作品,这是我选择《艺术,以及那些孤影》这本书来品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本页数并不多、装帧简约信息丰富的艺术评论集读起来并不轻松,也耗费了我挺长的时间。在对唐棣作品的理解上,我确实赞同一些读过他作品朋友的某些观点,唐棣因他特有的阐述方式和相对跳跃的思维,让他的作品中的一些内容在理解上确实有难度。有的时候在读其文章的过程中,也会出离其中神游天外。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觉得唐棣的作品你如果深入阅读,会发现很多有独到的见解,学到很多专业上的知识。
作家、电影导演的双重身份,赋予唐棣在文学与视觉语言之中非同寻常的风格。作为艺术上的行者,他在文学与视觉语言间流畅转换,“观看”人间风景。电影中有自由表达的文学性,而在文学里也有强烈的镜头感。艺术批评家寒碧指出:“唐棣的写作叠合或折中了文学与电影的讲述方式,前者为逼仄的时间感,后者是过去的未来性,都指向无限的出发点。”唐棣在《过去:事实角度》一文中说道:“艺术表现得最多的是过去,而非当下。虽然艺术家们爱强调当下,但谁都知道它是一个时刻消失着的概念。当我们意识到它时,当下已成过去。”他认为当下艺术用各种新媒体表现过去,最直接的原因是人们对真实的情感。他以电影《阿玛柯德》为例,评价这部影片的魅力在于真实,它让观众认同影片中所讲述的故事像过去发生过的一样。显然,唐棣巧妙地将电影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观众观影的心理感受有机联系起来,从他的视角阐述这部影片的成功所在。
艺术是相通的。唐棣坦然,他是通过读书学着看电影的。从分析原著到电影构成再到摄影技巧,他将三者融会贯通起来,就形成了这本内容丰富的谈艺录。他认为作家和摄影家的不同在于他们和生活的关系不同,在这本书中,他谈到摄影是什么,具体到摄影的“工艺”问题,诸如“模糊的诗意”与现实和记忆的距离;他说诗人用词语说话,摄影家用光写诗,作家和摄影家的不同在于他们和生活的关系不同。他还讲到电影和绘画的区别。他认为电影与绘画相反,既无法遮盖,也不描述全程,哪怕是同样表现静止时间的摄影也和绘画有很大不同,这和两种艺术产生的年代有关。艺术的阐释往往更容易被小众专业人士所理解和接受,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在书中掌握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例如摄影中的像素原理等。最为体现唐棣艺术修为和功底的,是他在《长镜头:视觉实况》一文中,对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24帧》拉片的艺术解读,一帧帧的分析,电影本体、视觉的秘密,作者像一个高超的解说员,在想象与现实中纵横捭阖,引领读者发掘短片背后的东西,使读者身临其境,与原作者达到精神上的契合。
做艺术和看艺术,都是为了让内心走向无垠,但愿读者在阅读《艺术,以及那些孤影》时,都不孤单。
作者简介朱延嵩,笔名期待。辽宁省作家协会、辽宁省评论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各级纸媒发表文章近千篇,著有番茄签约长篇校园小说《男孩十八》,多次参加各级征文活动并获奖。
文章仅用于“云南政协报”微信公众号,无稿费。
编辑:何健美
二审:欧阳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