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从“阅读书法”升级为“学脉相承”的艺术盛宴

更新时间:2025-09-06 21:12  浏览量:1

8月28日,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西泠印社、宁波市文联主办,沙孟海书学院、陈振濂书学馆、陈振濂文艺大师工作室承办,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宁波美术馆、宁波市书协、宁波印社协办的纪念沙孟海先师诞辰125年“学脉相承”陈振濂书法作品展在宁波市开幕。此展展出作品130件,分为“陈振濂宁波·书法捐献作品展”“印史溯往录作品展”“篆刻近世录作品展”三个板块。

展览开幕式前,《鉴藏》学刊(第二卷)首发式暨中国书画收藏鉴定学术交流会在宁波美术馆举行。

开幕式后,还举行了题为“学脉——恢复书法艺术展览‘叙事记史’的阅读功能”的展览交流会。

开幕式现场

“阅读书法”升级为“学脉相承”

陈振濂以书法纪念沙孟海诞辰125周年

□管兴智

沙孟海先生除了在书法创作、理论研究上卓有建树之外,还是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之一,他培养了众多优秀书法人才,对当代书法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8月28日,纪念沙孟海先师诞辰125年“学脉相承”陈振濂书法作品展在沙孟海先生的家乡宁波举行。

陈振濂 行书周敦颐《爱莲说》横幅

138cm×396cm

陈振濂 行书刘克庄《清平乐》斗方

69.6cm×68.6cm

此次展览以“学脉相承”为主题,“陈振濂宁波·书法捐献作品展”板块展出陈振濂先生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唐诗宋词名句格言为主要内容创作的作品60件,表现了陈振濂先生对沙孟海先生的礼敬以及在外游子对宁波家乡文化建设的重要祝愿,该板块不取“主题创作”形式,而是向观众倡导“阅读”历代经典的形式。“印史溯往录”“篆刻近世录”板块的内容分别是“阅读沙孟海先生著作《印学史》形成的心得书法札记”“以近百年、近现代史的视角,对沙孟海先生作历史定位”。

陈振濂 行书少时中堂

136cm×61cm

陈振濂 行书古玺印中堂

69.5cm×50.5cm

陈振濂 行书秦之斗方

61cm×67.5cm

“印史溯往录”板块展现了陈振濂先生从主体视角出发,对沙孟海先生《印学史》中“印学”与“篆刻”概念的分合、早期古玺印时的“印工”姓名、文人治印的第一代当推米芾、明清篆刻印派分列的依据、“浙派”印风崛起的理由等观点进行的“观察”“提取”“阐释”“考订”,而非简单对沙孟海先生《印学史》的“抄写誊录”,这恰好与陈振濂先生早年提出的“阅读书法”书法创作观不谋而合。

2009年9月16日第36期《书法报》所刊的陈振濂《“阅读书法”与“阅读”书法》

陈振濂先生最早提出“阅读书法”的书法创作观点,是在2009年9月16日第36期《书法报》所刊的一篇名为《“阅读书法”与“阅读”书法》的文章中,陈振濂先生在此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阅读书法”观点:“故尔,我才会在2009年‘线条之舞’的个展上,提出要重新呼唤‘阅读书法’。我以为,30年书法历程对形式与视觉美的开掘是极其必要的。但它应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不是终极目标。在‘形式至上’的理念被充分理解、运用后,提出一个注重记事、叙事的‘阅读书法’,倡导书法创作中用一流的技法去诠释一流的思想,强调书法原有文史、文献功能,并不是好事之举,而是有现实性、针对性的。”

陈振濂 行书齐白石中堂

139cm×70cm

陈振濂 行书篆刻中堂

136.5cm×69.5cm

陈振濂 行书张鲁庵公中堂

“篆刻近世录”本不在此次展览的创作计划当中,而是陈振濂先生在创作完成“印史溯往录”50件作品之后,所增加的以近百年近现代史的视角对沙孟海先生的历史定位。他以20世纪最杰出的印学群体、印学现象、篆刻活动等为背景依序展开叙述,并对沙孟海先生的艺术创作特征、理论研究文章、综合著述进行再追溯。虽然只有20件作品,但是也足以彰显沙孟海先生在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由此,这20件以陈振濂先生独特视角,记录他对印学思考和撰述风格的作品,不经意间再次践行了“阅读书法”创作观。又因为技法是陈振濂先生创造的,文辞亦是其自撰的,这些作品便自然具有“阅读”的文化功能。

嘉宾观展

当笔者以观众的身份走进展厅时,发现大家观展时不再局限于探讨展览作品的技法,而是开始对照作品旁边的释文,认真“阅读”展览作品,有时还与同行者探讨陈振濂先生在展览作品中所表达的审美思想、审美认知,这恰好是陈振濂先生所倡导的注重记事、叙事的“阅读书法”创作观所追求的宗旨。此次展览的作品不同于那些抄录古诗文的作品,并未给人“千篇一律、千幅一面”的感觉,它是有时代特色的、真实的、自我的书法创作形式,是陈振濂先生在一段历史时期中艺术思想、思考的承载与体现。可以预见,这些作品在这次集中展出后,依旧会对大家研究沙孟海先生艺术成就、古代三千年印学史、近代百年篆刻史具有文献参考意义。

展厅

环顾整个展厅,每件作品都凸显此次展览的核心主题——纪念沙孟海先生诞辰125周年,同时也具有“文字”“文辞”“文献”“文史”“文化”的功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沙孟海先生亲自培养的第一批书法研究生,陈振濂先生举办这个展览无疑具有“此时”“此地”“此事”“此人”的现实意义。观众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自然也会对文脉的传承、人文精神的传承、艺术的传承、信仰的传承有所领会。

学脉相承·陈振濂书法作品展览主题交流会现场

开幕式后,举办了学脉相承·陈振濂书法作品展览主题交流会,与会嘉宾以“学脉——恢复书法艺术展览‘叙事记史’的阅读功能”为主题展开讨论。

《鉴藏》学刊(第二卷,上、下册)首发式

活动当天,还举行了《鉴藏》学刊(第二卷,上、下册)首发式,《鉴藏》学刊由陈振濂主编,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分为“作品考证”“人物鉴藏”“国外收藏”“方法论及其他”4个部分,90余万字,所收学术论文有50余篇,多为陈振濂先生的博士生、硕士生所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学脉相承、薪火相传的,陈振濂先生几十年中指导学生、在书法界布道授业,从不藏私,彰显了“师之道”。从沙孟海到陈振濂,从陈振濂再到他的几十位博士生、硕士生,这条脉络无疑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高等书法教育生生不息、不断向前发展的优良传统与道统。而学生、同道们也能够从这条学术脉络中感受到陈振濂先生对学术研究、传承的真诚与执着,并深受感染、熏陶,大家也发奋学习,提高艺术审美眼界,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接续做出贡献,这种朴素的法脉延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学脉相承的“仪式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接续学脉也需要这种“仪式感”!

嘉宾观展

以此展为契机,我们强烈呼吁书法界在书法创作中要进一步强化对“阅读”功能的重视,并重新认识书法的文化功能(在古代,书法本来就具有文字、文辞、文献、文史的功能),恢复书法创作此时、此地、此人、此事的记事、叙史功能。

此展所承载的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原创性必将成为当代书法展览的成功范例之一,也会成为陈振濂先生所倡导的“阅读书法”的成功创作样本之一,并给书法界在后续办展时提供参考。当代的书法展览,作品究竟该怎么写,写什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历代经典诗文”将不再是书法创作者们唯一的选择。陈振濂先生这次展览具有引领性,定会促进当下书坛的书法创作思想、方法、观念发生一定的改变。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