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从化”百姓宣讲员故事丨龙珑:从化援疆教师夫妇,夫妻携手万里援疆用艺术传递爱与希望
更新时间:2025-09-06 21:30 浏览量:1
在从化区2025年“奋进从化”优秀百姓宣讲员大赛上,35组选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亲身经历或身边人身边事,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让党的政策更接地气、让奋进力量更聚人心。即日起,从化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奋进从化”百姓宣讲员故事系列报道,为大家讲述从化区“百千万工程”典型人物故事,进而掀起向先进典型学习的热潮。
从化援疆教师夫妇:夫妻携手万里援疆 用艺术传递爱与希望
在祖国边疆的“三尺讲台”上,有这样一对来自广东从化的教师夫妇,他们用真诚的爱感染学生,以艺术点亮孩子多彩的人生。2020年、2023年,潘康友、陆婉静夫妇先后两次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新疆喀什市疏附县支教,一个教音乐,一个教美术,一家人用辛勤的汗水为祖国西北边疆的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更多温度与活力。
扎根新疆 用音乐浸润孩子心田
潘康友是鳌头镇民乐中学老师,妻子陆婉静则是从化四中老师。早在谈恋爱时,两个人心里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希望到祖国各地去看一看不同的民族风情。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深深地扎根在潘康友的心中。他与陆婉静心有灵犀地决定: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新疆支教,让自己的青春在祖国的边疆绽放。这也成为他们前行的动力和信念。
2019年10月,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了他们耳中——选拔优秀教师支援新疆。此时他们已拥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小女儿刚出生需要呵护,而且这一去新疆可不是三两天,潘康友艰难抉择。“这次,你先去吧。我们的未来还很长,但机会不等人。等小女儿长大一点,我们再一起赴疆!”陆婉静眼中满是坚定。
2020年,潘康友毅然告别了妻子和年仅3岁和1岁的两个女儿,只身前往新疆疏附县支教。白天,他教学生乐理知识、弹奏乐器;晚上,则熬夜学习维吾尔语,宿舍的墙上贴满了记录发音的便利贴。他深知,音乐是打开孩子们心灵之门的钥匙,是他们眺望世界的窗口。他发现当地的孩子接触的乐器不多,便巧妙运用“自然音乐教学法”,借助尤克里里、手鼓等特色乐器,引导孩子们用音乐勾勒出喀什的风景。他还带领学生们组建了合唱团,将粤剧与木卡姆艺术巧妙融合,用音符搭建起了一座文化交融的桥梁。
2020年2月至2021年7月,潘康友在新疆疏附县辛勤耕耘,他的付出与智慧赢得了学生与当地教育界的广泛赞誉,荣获疏附县教育局颁发的“优秀援疆老师”称号。
而此时的千里之外,妻子陆婉静正独自扛起家庭的重担,年幼的女儿总在每次深夜视频通话结束后哭着喊着找爸爸,一边是骨肉分离的煎熬,一边是边疆教育的呼唤,潘康友陷入了两难。
再度赴疆 以艺术谱写民族团结乐章
2023年伊始,新一轮的援疆教师遴选拉开了帷幕。潘康友、陆婉静在从化区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全力支持下,一起勇敢地投身其中。这对教学严谨、备受学生敬爱的夫妻教师,终于被选拔为广东省第二批“组团式”援疆教师。这一次,他们决定带着两个可爱的女儿,一同踏上这段特殊的征程。
陆婉静坦言,刚到疏附县,确实有不少困难和不适应,饮食不习惯不说,干燥的气候使得流鼻血成了日常。当时更是刚好遇到倒春寒,气温骤降至在零下十多度,一家四口人只能挤在十几平米的宿舍里。陌生的环境和亟待提升的艺术教育困境,压得他们踹不过气来。然而,当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听到他们热情地称呼“老师好”,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前行的动力。
每天,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的校园里,潘康友以他那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引领着学生们沉浸于《您像春风暖心房》的旋律中;而隔壁的剪纸课堂同样生机盎然,陆婉静正结合热门电影《哪吒》,引导孩子们创作出哪吒、敖丙等人物作品。阳光照在孩子们纯真烂漫的笑脸上,孩子们兴奋极了,他们说,老师给我们带来欢乐,教给我们新鲜的知识。
在这对夫妻教师的带动下,校园里充满了文化的气息与艺术的活力。他们用音乐和艺术的“魔法”,打破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为学生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享受,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活力。他们不仅为新疆的教育事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更为民族团结谱写了新的篇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着青春力量。而此时,两个女儿也适应了新疆的生活,与当地学生建立的深厚友谊,成为彼此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如今,陆婉静继续以剪纸、书法等传统艺术为媒介,与学生们一同创作出一幅幅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而潘康友则继续深耕音乐教学领域,他不仅牵头成立了“粤新教师工作室”,悉心培训当地青年教师,更用音乐的力量点燃了学生们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工作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既然选择了投身边疆教育事业,边疆就是我们的家。”面对同事和朋友的担忧与不解,潘康友和陆婉静总是坚定地解释道。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深刻内涵,为新疆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更以青春之名书写“百千万工程”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