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卢杰和长征计划的25年长征路 - 凤凰艺术

更新时间:2025-09-06 22:10  浏览量:1

长征计划

2025年6月,长征空间结束其最后一个展览,回归长征计划。2025年9月至12月,长征计划进行百日文献展示。此后长征计划将告别798,化为一个移动、无形、无尽的艺术计划。

在长征空间25年的历史年表中,有数百场的项目、艺术家、演出、行为、群展、论坛、工作坊、话语和思想标志,只不过在现场,一切都以近乎极端的方式化为1690页的核心文献,和满墙的红色——带有情感、记忆、身体痕迹和思想印记的象征性的“长征红”——并被转化为一种可感知的场域与持续发生的对话。

2025年9月4日至12月13日,每周二至周六下午2:50,长征计划发起人卢杰将在长征计划的空间里和观众进行每次为时2小时50分钟的百日对谈。昨天,天津美术学院院长、也是卢杰最早期的联合发起人邱志杰作为首位对谈嘉宾刚刚完成对话,今天这里又将迎来艺术家琴嘎和他后背上的“微型长征”。

开幕首日,我们和卢杰聊了聊长征计划的迭代、进取、偏执和舍弃。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专访报道。

长征空间外景,摄影:杨灏

长征空间的门头立面以素混凝土为基底,与此前人们所习惯的绿色不同,红色金属门窗框架在灰色调的沉郁中,以强烈的色彩和几何张力形成了视觉上的冲突与对话。

这里是北京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是长征空间,亦是“长征计划”的实体。

不过,大家最熟悉的,还是“长征空间”这个熟悉的名字、地方和“卢杰风格”。

自2002年进入798艺术区以来,长征空间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策展机构,已走过23年。这段时间里,长征空间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当代艺术从初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也深刻反映了中国艺术界在全球化、市场化和政治语境下的变迁。随着“长征计划文献展”的开展,长征空间宣布告别798艺术区,标志着其25年历史的总结与告别。

“长征计划文献展1999—”展览现场,2025,长征空间,北京

长征空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9年。当时,卢杰在英国完成了策展专业的毕业设计《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作为中国第一代在西方学习策展的学者,卢杰以“长征”这一具有深刻文化意义的历史事件为主题,切入对中国历史的探讨。

卢杰和邱志杰在花家地

随后,长征空间的发展就像是一部中国当代艺术机构不断自我迭代的缩影:其 1.0阶段 始于2002年 ,卢杰在花家地西里一间60平米的居民房办公室中,与邱志杰共同筹备“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志愿者Jeremy Winfield为其设计了首个网页, 他们还邀请了25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与国际艺术家共同重走长征路 ; 2.0阶段 于同年4月迁至同地 的25平米地 下室 ,核心团队仅卢杰、邱志杰及少数志愿者,并由此支撑了历时四个月、途经20个地点、众多艺术家参与的“行走”项目 ; 3.0阶段自2002年起,长征迁入798艺术区(原718厂)250平米空间 ,建立“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并以王劲松个展和徐震、刘韡双人展“外围展”标志其早期展览活动; 4.0阶段 在2004年延伸至陕西延川县 ,团队于5个窑洞(共50平米)内进行了7个月的“延川县剪纸大普查”并展出成果; 5.0阶段 于2004年在798艺术区拓展至500平米空间 (由厂区食堂后厨及冷冻库改造),举办了如“琴嘎:微型长征”等展览,并设立了实验性的“长征独立空间”与驻地项目; 6.0阶段 始于2005年,长征空间接管原798食堂 ,面积扩至2500平米,以策展人山子策划的“装修-生产关系”群展开启此阶段,并举办了杨少斌“煤矿计划”等重要展览; 7.0阶段 从2009年开始,空间经过大装修后仍维持2500平米 ,持续推出如“胡志明小道”等具有影响力的项目,并积极参与国际艺术博览会;最终的 8.0阶段 在2016年实现 ,由荷兰设计师Henny Van Nistelrooy重新设计室内空间,以“王思顺:启示”为开馆展,旨在优化展览环境与工作流程,标志着空间进入新一轮的专业化升级。

卢杰从花家地长征2.0搬到798长征3.0

长征4.0门面(右方为“长征独立空间”入口)

长征6.0门面

长征8.0外景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与艺术家、策展人和观众的紧密联系,长征空间不仅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展示,更积极推动了多个具有社会学和人类学性质的艺术项目。

长征延川空间

“胡志明小道”(2010,上海双年展北京站),刘韡作品布展现场,摄于D空间,长征6.0

如果说早期的“长征计划”作为一个运动型的策展项目,其核心是在移动中发生,“长征空间”则更接近于一个由艺术家主导的独立空间,带有浓厚的非营利色彩;那么2008至2009年前后,卢杰团队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开始更加关注视觉政治经济学和“长征资本”,深刻意识到艺术的生产、展示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必然涉及其制作、消费和收藏的完整链条。基于此,“两条腿走路”的战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长征空间需要转型为一个兼具商业功能的机构,负责展览、销售、代理与推广,并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博览会。

长征空间也一度成为国内最成功的商业画廊之一。

但这或许也为本次关闭空间早已留下了线索。

“做一个成功、成熟的商业空间非常重要,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但它确实非常重要,否则我们也不会投入十多年。但是,在这么一个体制化、机构化的领域里,也存在着非常复杂且不同的实践。”

“只是,长征并不仅仅是一个能做商业化的画廊。”

卢杰在“长征计划文献展1999—”展览现场

在后来近20年的时间里,卢杰渐渐察觉到,艺术界似乎日益被市场逻辑所主导,变得高度专业化、机构化、体制化和市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长征早期所珍视的那种集体动员、自由对话和群展氛围。许多艺术活动,无论源头何在,其策展动机和命题似乎都被纳入了某种既定框架,分工变得极度细化。

这使长征团队陷入了深刻的矛盾。长征空间最初作为北京为数不多的艺术家自组织机构,承载着强烈的归属感、参与感和公共性,是大家的共同家园。但后来,它逐渐趋向于一种更为集中、聚焦甚至精英化的运作模式。这种转变,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仍在持续进行的、更具实验性和社会性的“长征计划”本身。

“长征计划文献展1999—”展览现场,摄影:杨灏

作为早期艺术介入社会、走向在地实践的探索者,卢杰认为自己今天正面临着新的任务。因为他们当年开创或动员的许多工作方式、生态和经验,如今已变得普遍。在新时期,长征计划也应秉持同样的精神,提炼出新的任务书与方法论。

在此时,在798的物理存在——一个2500平方米的“画廊”空间——容易使外界将其简化为一个商业画廊。这种标签化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长征空间更为广阔和实验性的艺术实践,使其核心的策展计划与学术追求被表面的市场活动所模糊。因此,卢杰认为,带着25年积累的经验、历史脉络与精神,是时候再次出发了。告别固定的物理空间,是为了打破它所带来的固化形象和束缚,以一种更轻盈的姿态,重新拥抱那种在不稳定状态中运动、整合思想、实践与情感的初心,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与可能。

长征空间在798艺术区的告别,象征着一个历史阶段的结束,但它并非艺术创作与文化探索的终结。“长征计划”作为一项全球性的艺术实践,其核心在于不依赖于某一个固定的物理空间,而是通过多样化的行动形式,将艺术、历史与社会深度融合。正如卢杰所言,长征空间的关闭是一次轻装上阵的决定,它标志着策展机构不再依赖于空间的物理存在,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思想的碰撞与文化的跨界对话中。

开幕现场,卢杰与艺术家、策展人和学者们,摄影:刘书婷、秦川

2025年9月4日至12月13日,每周二至周六下午2:50,发起人卢杰将在长征计划的空间里和观众进行每次为时2小时50分钟的百日对谈。昨天,天津美术学院院长、也是卢杰最早期的执行策展人邱志杰作为首位对谈嘉宾刚刚完成对话,今天这里又将迎来艺术家琴嘎和他后背上的“微型长征”。

首日“百日对谈”现场,卢杰与邱志杰

"从外到内""长征空间"

"前行倒走""从内向外"

在经历了四个阶段后,今后的长征计划要重新理解和感知,在当下国际语境里,当代艺术如何带着长征的语法、方法论和精神,在全球文化版图里具有生产性地发出声音、做出行动。

其中,我们始终可以看到艺术空间与社会变革、历史回溯之间的复杂关系。长征空间的策展方式一直秉持着运动性和流动性,强调思想、文化、艺术语言的交织与整合。而这种转变也反映了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重要趋势:艺术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物理空间,而是通过数字化、全球化的方式打破地域与时空的限制。长征空间的告别,正是这一全球艺术转型的体现。

“长征计划文献展1999—”展览现场,摄影:刘书婷、秦川

此外,教育功能的强化也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卢杰在中国美术学院以“长征”为方法进行教学,探索艺术史、展览史和对策展行为的理解。教育将成为延续理念、培养后续力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项目、工作坊、论坛等方式,将积累的经验、方法和思想资源转化为公共性的知识,影响更多的年轻艺术从业者和研究者。

卢杰在“长征计划文献展1999—”展览现场

“长征”这一命名本身赋予了长征空间的实践一层深刻的哲学隐喻和理论维度。它巧妙地借用了中国现代史上这一标志性事件所蕴含的丰富意象,代表着“行走”的方法论、理想信念的远征和生存哲学的突围。

“行走”作为方法论,意味着持续的移动与探索,这与静态、固守一地的传统艺术机构形态形成鲜明对比。它代表的是一种动态的艺术实践方式,强调通过“行走”深入社会现场,与不同的文化、历史脉络和人群互动,从而激发艺术创作和思考。这种方法超越了书斋式的艺术创作,体现了艺术向生活、向社会、向历史开放的姿态。

“长征计划文献展1999—”展览现场

历史上的红军长征,是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如今长征空间的告别,则是一场对过去25年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总结与反思。它不仅是一个艺术机构的历史回顾,更是对当代艺术如何在全球文化版图中发出声音、做出行动的深刻思考。随着“长征计划”文献展的完成,长征空间虽然关闭了其在798艺术区的物理空间,但它所代表的艺术精神与历史使命将继续延续。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策展方法将在更加自由、灵活和全球化的语境中,继续探索与实践。

“长征计划文献展1999—”开幕现场,摄影:刘书婷、秦川

长征空间的历史证明,艺术不仅仅是作品的展示,它是一个充满思想、文化与历史责任的过程。而它的选择也恰恰提示我们,艺术机构的未来形态必然是多元、流动和富有弹性的。它可能不再依赖于一个宏伟固定的建筑实体,而是化身为一套不断行进中的“方法”、一个持续发声的“宣言”、一个广泛联结的“播种机”。其核心价值将更体现在其提出问题的能力、组织生产的方式以及构建共同体的能量上。

它带着二十五年的经验与历史脉络,重新融入“不稳定状态中运动”。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