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拒绝改变世界?克里姆特与希特勒的命运岔路
更新时间:2025-09-07 10:56 浏览量:2
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有些偶然事件宛如微妙的齿轮,一旦错位,便可能改变世界的走向。1907年,维也纳艺术学院的大门对一位渴望投身艺术的青年——阿道夫·希特勒紧闭,这位日后掀起世界大战的纳粹元首,彼时只是个怀揣绘画梦想的少年。而在维也纳艺坛熠熠生辉的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与这次改变命运的拒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他可能从未与希特勒直接对话,却在艺术理念和艺术教育的层面,成为了这场拒绝背后无形的注脚。
希特勒自幼便对绘画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学校时,绘画是他为数不多的亮点,甚至靠记忆画出的肖恩伯城堡图画,令同学惊叹。1906年,17岁的希特勒怀揣着对艺术殿堂的憧憬,离开家乡来到维也纳,一心想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彼时学院在艺术界的地位举足轻重,是无数年轻艺术家梦寐以求的求学之地 。
1907年和1908年,对希特勒来说是黑暗的两年。他两度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均以失败告终。学院给出的理由是他的绘画作品“平淡无奇”“缺乏节奏、色彩、感觉或精神想象”,更像是建筑师的草图。这一评价犹如晴天霹雳,将希特勒的艺术梦想击得粉碎。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认为是有人通过贿赂主考老师而顶替了他的名额,但战后学院老师们的解释则更倾向于他绘画本身的不足,尤其是建筑物透视比例存在问题 。
当希特勒在艺术之路上苦苦挣扎时,克里姆特早已是维也纳艺术界的领军人物。克里姆特出生于艺术世家,自幼接受艺术熏陶,14岁进入维也纳的奥地利博物馆附属的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扎实的学院派基础训练,加上对拜占庭镶嵌画、希腊艺术、埃及和亚述浮雕等多元艺术的研究,为他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根基 。
钢琴家和钢琴老师约瑟夫的肖像
Portrait of Joseph Pembauer, 1890
1897年,克里姆特与志同道合者创立“维也纳分离派”,主张突破传统,发展个人风格。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装饰性与象征性相结合而著称,尤其是“金色风格”时期,大量运用金箔、金粉等材料,创作出如《阿黛尔·布洛赫·鲍尔肖像Ⅰ》《吻》等举世闻名的作品,画面金碧辉煌、神秘唯美,充满象征意义,展现出超凡的艺术魅力,其艺术价值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
艾蜜莉·芙洛格17岁肖像
Emilie Flöge at the age of seventeen, 1891
克里姆特的艺术理念与希特勒所追求的绘画风格大相径庭。克里姆特大胆创新,敢于突破传统绘画形式的束缚,将装饰元素与象征主义完美融合,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人性、爱情、生命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艺术感染力。而希特勒擅长的是建筑画,更注重写实,追求对建筑和风景的精准描绘,他的绘画缺乏克里姆特作品中那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挖掘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
坐着的年轻姑娘
Young Girl, Seated,1894
从某种程度上说,维也纳艺术学院拒绝希特勒,也反映出当时艺术界对传统与创新的态度。学院更倾向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学生,而希特勒的绘画风格相对保守、缺乏个性,难以符合学院的招生标准,这背后或许也有克里姆特等艺术大师的理念在艺术教育领域的潜在影响 。
玛丽·布雷乌尼格的肖像
Portrait of Marie Breunig, 1894
被维也纳艺术学院拒绝后,希特勒的人生陷入了困境。父母双亡的他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在维也纳街头流浪,靠卖画维持生计。这段落魄的经历,让他对社会产生了不满和怨恨,也为他日后极端思想的形成埋下了种子 。
女士肖像
Portrait of a lady, 1894
相反,克里姆特在艺术道路上继续辉煌前行,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览,受到无数人的赞赏和追捧。他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还通过教学和艺术活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
音乐
Music, 1895
假如希特勒当年被维也纳艺术学院录取,他是否还会走上发动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道路?历史无法假设,但克里姆特与希特勒之间因艺术产生的这一微妙联系,却成为了人们思考艺术与历史、命运关系的独特视角。克里姆特用他的艺术才华照亮了艺术史的天空,而希特勒的人生则成为了一个警示,让我们看到艺术梦想破灭后,极端思想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 。
大师绘画三系一运用底层逻辑 拆解事物复杂问题
爱
Love, 1895
朱尼厄斯
Junius, 1896
1896年的速写,
画中女子,表情轻佻,充满肉欲。
女士肖像
Portrait of a Lady, 1897
悲剧
Tragedy, 1897
鱼血 Fischblut - fish blood,1898
帕拉斯·雅典娜
Pallas Athéna - 1898
分离派的象征是雅典娜,
代表著智慧、技艺、战争的希腊女神。
克里姆特於1898年画了他的版本。
索尼亚·尼普斯像
Sonja Knips, 1898
海伦·克利姆特肖像
Portrait of Helene Klimt, 1898
角帽女士
Lady with Cape and Hat, 1898
壁炉旁的女子
Lady by the Fireplace, 1898
水中女神(衣鱼)
Water Nymphs (Silverfish), 1899
长头发的女孩,“真相”画作草图
Girl with Long Hair, with a sketch for ‘Nude Veritas’, 1899
高大的白杨树2
The Tall Poplar Trees II, 1900
坦嫩瓦尔德(松林)
Tannenwald,1901
湖畔的白桦树
Lakeside with Birch Trees, 1901
谷仓里的奶牛
Cows in the barn, 1901
弗里德曼肖像
Portrait of Rose von Rosthorn-Friedmann, 1901
音乐(版画)
Musik (lithograph), 1901
《朱迪思和霍洛芬斯》是流露克里姆特表现赤裸裸的性的欲望的一幅代表作。它是以圣经《旧约》中的传说人物为依据:朱迪思是修利亚城一位美貌的寡妇。公元3世纪时,亚述王国的大将霍洛芬斯围攻修利亚城,朱棕斯为援救城市,潜入敌营,以美貌接近霍洛芬斯,刺死大将后,即挟其首级进城,从而使修利亚城得以解围。克里姆特没有强调她的英雄行为,而突出了她的淫荡和残忍。
玛丽•亨尼伯格肖像
Marie Henneberg (1901-1902)
贝多芬横饰带(Beethoven Frieze)被印在奥地利100欧元硬币。硬币包含更少暗示的绘画元素,包括骑士的盔甲象征着力量,一个女人拿着一个花圈象征野心的胜利,昂首下来,紧握的双手,象征着同情的女人。
维也纳名医的19岁女儿肖像
Bildnis Gertrud Loew (1902)
榉树林
Beech Grove I, 1902
梨树
Pear Tree, 1903
白桦林
Birch in a Forest, 1903
桦树与农舍
Farmhouse with Birch Trees, 1903
大白杨树,又名即将来临的暴风雨
赫曼加莉亚肖像
Portrait of Hermine Gallia, 1904
日本舞女
Die Tänzerin (The Dancer) 1904-1918
女人的三个阶段
The Three Ages of Woman, 1905
树下的玫瑰
Roses under the Trees, 1905
花园里的向日葵
Country Garden with Sunflowers, 1906
菊芋
Il Girasole (1907)
罂粟田
Poppy Field, 1907
哲学
Philosophy (final state), 1907
医学
Medicine(final state), 1907
法学
Jurisprudence (final state), 1907
穿着浅蓝色工作服的克里姆特-埃贡·席勒 画
Klimt in a light Blue Smock by Egon Schiele, 1913
阿黛尔·布洛赫·鲍尔夫人
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 ,1907
又名《艾蒂儿肖像一号》
油画、银箔、金箔 / 帆布,138×138 cm
藏于美国纽约新艺廊
希望 2
Hope II, 1908
水上城堡
Water Castle, 1908
恋人-速写
Two Lovers, 1908
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 (1909)
阿特湖城堡2
Schloss Kammer am Attersee, II, 1909
Schloss Kammer am Attersee, 1911
The House of Guardaboschi, 1912
Malcesine on Lake Garda ,1913
Country House by the Attersee, 1914
Houses at Unterach on the Attersee, 1916
Park of Schönbrunn, 1916
Church in Unterach on the Attersee, 1916
Portrait of a Lady - 1917
拿扇的女士
Lady with Fan - 1918
新娘
The Bride (unfinished), 1918
Portrait of Johanna Staude,1918
宝贝 Baby, 1918
阿美来·楚克坎德尔
Amalie Zuckerkandl, 1918
Portrait of a Girl with Bended Head, Heading Left - 1918
Standing Woman in Kimono (Dame im Kimono), 1918
Portrait of Maria Munk (unfinished), 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