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松:风化为卷”展览9月12日将在上海开展,展期至10月18日
更新时间:2025-09-07 14:55 浏览量:3
展览信息
王小松:风化为卷
展期
2025年9月12日– 10月18日
机构
翡翠画廊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滨江大道4777号B1画廊展厅
当色彩挣脱画布的束缚,开始呼吸、沉淀、龟裂甚至随风飘散,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当青、黄、赤、白、黑这古老的矿物五色,不再是文化的象征,而化为触手可及的物质证据,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审视艺术与真实的关系?形式何以能超越视觉,成为容纳时间与感知的复合系统?王小松以“风化为卷”为名,邀请我们进入一个创作与消解并行的现场。在这里,每一寸褶皱都记录着时间的压力,每一片剥落的色粉都诉说着存在的痕迹。我们看到的,究竟是艺术的完成,还是它永恒未竟的生命过程?
1983年,王小松考入中央工美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书籍装帧系学习,1990年到柏林艺术大学视觉传达系学习,东西方高等学府的专业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尤其在他大学求学期间,正逢85美术新潮兴起,那是中国艺术界思想活跃的时代,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下,西方的各种艺术思潮涌入中国,传统艺术意识受到冲击。
在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激荡中,王小松一直保持着对艺术敏感的感知力与对文化思潮的深度思考;而在对社会人生充满了情怀的同时,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对文化建树也深具责任感。
在本次展览中,王小松以“风化”为喻,将尘埃坠落、层面褶皱、色彩龟裂与水迹滴蚀转化为可被阅读的历史微痕。通过运用传统五色矿物(青、黄、赤、白、黑),他将色彩从文化象征还原为具象的物质证据,使之承载情感与意志的显形。
▲ 瞬时永恒Eternal Moment200×175cm2025综合材料
▲ Ω 40×25cm2025综合材料
▲ 在场与残缺 Presence and Fragment149×120cm2025综合材料
王小松长期致力于“多维度绘画”的探索,将绘画从平面延伸至一个融合材料、空间、时间与感知的复合系统。在本次展览中,作品从“显形”逐渐过渡为“残章”,色粉与肌理随湿度变化自然剥落,形成如风化般的物质印迹。这些脱落的色粒被有意收集并转化为展陈的一部分,它们既是时间的物证,也是叙事的延续,共同构建出一个介于艺术现场与考古发掘之间的诗意场域,引导观众沉浸于图像与物质之间的深层对话之中。
▲ 未完之体 The Incomplete Flesh50×55cm2025综合材料(局部)
▲ 幻象的经纬 Loom of Illusion105×105cm2025综合材料(局部)
本次展览将作品视为持续演化的生命过程,而非静止的终点。王小松借助物质的嬗变,呈现时间在图像中的呼吸、沉淀与重生,引领观众一同探索图像、时间、物质与意志之间深刻而微妙的关系。
▲ 王小松在中国国家馆(布展前)
“一只盲目的甲虫在弯曲的树枝表面爬动,它没有注意到自己爬过的轨迹其实是弯曲的,而我很幸运地注意到了。”
这是爱因斯坦曾说过的,也是王小松在艺术创作时,常常提起的一句话。
多维度绘画是探讨弯曲空间中的绘画形式与变量。多维度绘画是研究绘画可视与非可视中的可触性与可塑性。它既是真实空间的现象表现,也是对传统绘画如何再构的思索。对于作为艺术家的王小松而言,或许探索架上架下之间的空隙也正是他的艺术乌托邦。展览将持续至10月18日。
(来源:凤凰艺术)
艺术家简介
王小松,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97年获柏林艺术大学大师生学位。现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浙江大学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
王小松始终坚守以传统“油彩与布面”为主要媒介与形式,在不断实践中突破了传统绘画中固有矩形外框或者其它几何形边界的视觉定义,提出了具有革新性的“多维度绘画”理念。“多维度绘画”旨在探讨弯曲与皱褶空间的艺术表现形式。王小松将平面绘画里的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等变量,延伸至多维立体空间,运用大面积单色铺陈、凹凸的画面等,竭力探讨弯曲空间中绘画形式与变量间的关系,同时不断探索如何充分利用不同的材料,在画面上折射出中西方双重文化的共性与矛盾。在画布“凹入”与“凸出”的多维度皱褶空间里,绘画以“折叠”的方式被塑造,在凸显材料媒介的“物质性”的同时,使画面整体成为“视觉空间的连续体”和真实可触的空间,并表现出超越材料形式之外的生命与灵魂,以弯曲的形状隐喻当下人性的焦虑与精神困境以及多变性,使作品发人深思。
主要收藏
阿联酋王室|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奥地利舒茨艺术典藏|奥地利,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家美术馆|奥地利,巴威尔艺术基金|德国,德国路德维希科布伦茨当代博物馆|德国,德国吕贝克圣安娜美术馆|德国,希腊拉里萨现代艺术中心|希腊,广东美术馆|广州,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印如精舍|台北,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北京,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及其他机构或私人藏家。
王小松以“多维度绘画”闻名,既在形式上跨越中西艺术的边界,也在观念上实现了真正的融通。作为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其在数字化与传统艺术融合的探索中,为中西艺术交流和文化传承作出重要贡献。